《九诗心》变局中的个体,如何用诗歌照亮暗夜?
发布时间:2025-10-09 22:08 浏览量:1
郑胜辉学习与思考第2851天
这是一本写给非专业读者的古典诗歌专业书。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拗口,但我的发心来自我在读博士时听到我的老师叶嘉莹常讲的一个词。那时候她说她的工作是“金针度人”。
“金针度人”是一个唐代传说。说的是天上的织女并没有把天机云锦送到民间,而是把一根金针送给了一个凡人女子,从此这个凡人女子就可以织出和天机云锦同样精美的织物。
叶老师大概就曾经得到过织女的金针,所以她一辈子不想做垄断知识的权威,只想做金针度人的老师。她觉得,普通人与最伟大的古典诗词之间的距离,主要不是由境界或悟性不够造成的,而是因为典故、语言、历史背景、文学理论、诗歌传统等知识性障碍。讲解诗词的人需要替读者把这些障碍搬走,读者就有可能直接感受到古典诗词的核心。完成这个过程,这根金针就交到了读者的手中,古典诗词就成为了普通读者也可以使用的精神资源。此时讲诗的人就可以退隐了,而诗的生命就在读者身上复活了。
古典诗词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诗心”。这是一个含混的词。听起来有点像在说诗是一个动物,有一颗心脏。如果这颗心没有了,诗就变成了死的,或者假的。又有一点像在说,诗是每一颗心灵的基本配置,是你的心灵中间本来就有但需要去开启的部分。这个部分是什么呢?我的老师的老师顾随先生说得好。他说诗心就是专注无伪之心。他还说,人可以不作诗,不懂诗,但是不能没有这颗诗心。按照这个逻辑,那么学诗就不是用来当作化妆品的,不是用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而是用来让我们活得像个人的。
那活得像个人又意味着什么呢?我觉得意味着两点:第一,我们能够去充分体验自己的存在,而不是浑浑噩噩,活得像行尸走肉。第二,当遇到困境时,我们可以连接到我们生命内在的资源,而不容易被压垮。在遭遇饥荒时,一个肉体上的胖子可以支撑更久。在遭遇打击时,一个心灵上的胖子也可以支撑更久。以前我听叶嘉莹老师常说“古典诗词可以让人的心灵不死”,她说得很正义凛然,但我觉得有点太夸张。但写完《九诗心》,因为写的时候沉浸得很深,我大概就感到了这九个诗人本来每人都快死了,但是靠诗又活过来了,而且每个人都实现了凤凰涅槃那样的高水平重生。后来我看到陈国球教授纪念陈世骧先生的一句话,“文学是碎片中的碎片,残留中的残留;然而诗心幸存,正是人间的希望”。我很喜欢读这句话,在很多地方读过这句话。我觉得确实如此。在时代的风浪中,抓住了诗心,人就能不再飘摇。
《九诗心》写了从先秦的屈原到明清易代之际的吴梅村九个诗人,但里面没有李白,也没有苏轼。为什么没有呢?因为我只准备给每个朝代发一个名额,唐代的名额已经被杜甫用掉了。而且我最关心的问题是诗人的个人生命和时代发生巨大冲突的时候,诗人要怎么做?他们有什么不同于一般人的办法吗?所以经历了北宋灭亡的李清照和经历了南宋灭亡的文天祥就比苏轼更值得写。但写着写着我觉得宋朝的这段历史太沉重了,遇到了一个特别欢乐的欧阳修,就舍不得拿掉。《九诗心》的副标题叫“暗夜里的文学启明”。启明虽然需要,但暗夜也不是永恒。把遇到了好时代的欧阳修写进去,目的也是为这本书提供一种光明与黑暗对比的纵深感。这样宋代就占了三个名额,苏轼下次再说吧。前面说到的屈原、杜甫、欧阳修、李清照、文天祥、吴梅村,再加上陶渊明、曹丕、李陵,就是这本书中的九个主角。
《离骚》的本义
我们对著名诗人的感觉常常是这样的,他的名字我已经听说无数遍了,但是我对他就是不太感兴趣,伟大的诗我也学过,但是我也不知道这个伟大和我有什么关系。这本书中的屈原和文天祥就是两个大家最熟悉的陌生人。
很多的人都学过《离骚》,现在的中学生甚至要背《离骚》中的一段,但大家对于《离骚》的认识仅仅是,《离骚》是一首忠君爱国的诗。如果读过大学中文系,可能会知道得更多一点,了解《离骚》中有所谓的“美人香草之托”。真的是这样吗?这其实是关于文学经典的内涵如何论定的大问题。就像一个词有本意与衍生意,《离骚》的“美人香草之托”也是衍生意,这是汉代的儒生给予的。我在《九诗心》中的讲法是讲它的本义。屈原说了什么,我们就按他的字面意思理解,一句一句来看他在讲什么。这样一来,《离骚》变成了一部四幕剧加一个结尾,这部剧的核心就是“来不及”三个字。比如大家都学过“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说,木兰是春天最早开的花,宿莽是冬天最晚还能活着的草。可是怎么我今天早上在山上时,还能采到初春最早开放的木兰花,才过了一白天,晚上就什么花都没有了,只有冬天的宿莽了?这是一日之内经历了四季的感觉。
其实在我第一次把这句诗搞明白的时候,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我到商场的化妆品柜台,我以前从来不会注意到木兰味的香水,可是看懂了这句诗之后,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各种木兰味的香水,而且我还特别想试,这种初春最早的花朵,它的香味是什么样子的。回到这句诗,这是一日之内经历了四季的感觉。贯穿于《离骚》的各个部分,屈原用各种方法,高频次出现的意思就是“来不及”。
《离骚》的四幕剧第一幕发生在人间。屈原出场。之后抱怨为什么人间所有的香花美草都在加速凋落。因为对于这种情况的不满,所以屈原就上天入地去寻找。他的三次寻找就变成后面的三幕。
在第一次寻找时,屈原去的地方是天上。这次出发,他气势浩大,有驾驶月亮车的神叫作望舒为他开道,还有驾驶太阳车的神叫作羲和来替他拖住太阳的脚步。但屈原终于没有来得及进入天宫。于是第一次的寻找就失败了。
在第二次寻找时,屈原去到了楚国历史的深处。他从他所在的战国时期往历史的源头走,要做的事是和楚国上古神话中的女神结亲,但是所有的女神他都看到了,那些女神却看不到他,好像他们在平行空间中一样。所以第二次的寻找,屈原又失败了。
第二次失败之后,屈原非常灰心丧气,于是他只能向伟大的巫师去求助。结果就出现了非常滑稽的景象,这两个巫师,一男一女,他们帮屈原算过命之后,一个劲怂恿他继续去上下求索。屈原说我真的可以吗?巫师说你去吧。所以屈原只能第三次上路,这次他去的是不周山。照理屈原是不可能到达不周山的。因为按照中国创世神话,不周山在有我们这个世界之前就折断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存在是共工怒触不周山,山柱倾之后的结果。所以说屈原到达了不周山,就是回到了时间的源头。
如果《离骚》写到这里就结束了,那么它就形成了一个闭环,屈原就会像古代很多神话人物一样,进入长生不老的,时间永不流逝的神的世界。但是《离骚》的结尾清清楚楚地写着,在马上就要踏入时间源头的时候,屈原放弃了神界的入场券,认领了作为凡人的命运,扑向了有我们在的人间。其实这个故事还没讲完。复述这个故事是因为他和我们一般概述出来的《离骚》故事梗概完全不一样,但你深入到《离骚》的每一句,你会看到它白纸黑字就是这么写的。只是因为后来那个“香草美人”“忠君爱国”的解释太强大了,长久以来遮蔽了人们的注意力。
那我在写这部分的时候做了什么呢?我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因为我曾经翻译过《离骚》。在翻译时,需要对中间所有的神话、历史、名物做考订,所以我参考了汉代以来的注本,能够把《离骚》的那个物质世界建立起来,翻译给读者。第二件事是我把《离骚》的文本与战国时代的考古文物做对应,证明《离骚》中很多段落不仅从“美人香草”的角度读得通,从写实的角度也读得通。第三件事是我一直在体会,《离骚》最打动人心的东西是什么?我觉得我找到了,就是在大变局的时代,那是比之后的任何时代都更大的变局,在那样的时代里面,在巨大的世界观地震时,依然秉承的美善理想,和作为代价的彻底孤独。但这种美和孤独不是以中心思想、观念呈现出来的,而是一系列强烈的感受。所以当我们读《离骚》,触及那个美的核心时,《离骚》就像一只橘子被切开时喷出了香雾,也就像一部宏大的歌剧展开了它的咏叹调,所以我读到《离骚》中最高昂美妙的段落的时候,我都觉得我的耳朵边有《今夜无人入眠》那样的咏叹调在响起。
文天祥的三次痛哭
文天祥是另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大家都学过《过零丁洋》,但只记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关于文天祥的其他一切都是一笔糊涂账,他到底除此之外写过哪些诗?听说他是状元宰相,他宰相当得怎么样?所有这些都不知道。其实,《过零丁洋》写在文天祥43岁时,写完之后文天祥又活了4年。而前43年留下的诗和后4年留下的诗几乎正好一半一半。当然这样说也不太准确,因为文天祥全集中的第一首诗是他中了状元之后参加鹿鸣宴写的诗。我就从《过零丁洋》这首诗开始,写他在最后的4年中间发生了什么?这是一段非常非常不可思议的奇异旅程。
把书里的部分简化一下,我想讲文天祥的三次痛哭。
第一次是在过零丁洋之后的十几天,文天祥被元军的战船带到崖山海战的前线去观战。文天祥就在那个晚上看到了元军和宋军之间的最后战役,看到元军的火炮发射,使宋军的所有军船和民船全部覆灭。第二天早上,太阳还是在海上升起,但四十万宋人就好像被大海吞没了一样,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在这里文天祥留下了一首诗,叫作《长歌》,我在书里有写。诗前有一个小序:“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文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北舟中”就是元人的舟中。这首诗最后的几句说,第二天清晨,整个海面上都只有元军酣睡的声音,因为他们终于可以放心睡个好觉了,只有一个醒着的人,就是文天祥。他说自己是“惟有孤臣雨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他说我这样一个孤独的臣子,剩下的最后一个人,就变成了一个要躲起来偷偷哭的人,一个惊恐万状、饮泣吞声的战俘。
文天祥经历了这个夜晚后,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大概就是得了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半年的时间,他都处于解离状态。这半年里,元军把文天祥带上陆地,又送他北上去元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这是一段十分奇异的旅程,中间有太多不可思议的地方。比如文天祥看到了被元军剖膛破肚的六祖惠能的肉身菩萨,可是他看到的时候,他的感觉很隔离,他只觉得南华寺门前,曹溪边的松风好舒服啊。还有很荒谬的部分,在南宋,士大夫在典籍中看到孔庙、孔林、泰山,可是他们的足迹没有办法踏上北方的中原故土。而文天祥,恰恰因为亡国,反而踏上了中原故土,很有兴致地参观了孔庙、泰山。还有,他在淮河一带就看到了南下的骆驼因为太热了,在南方的天气里大团大团地飞着绒毛。这些全都写在他的诗里。而且这些诗都写得轻盈优美,如梦如幻,以至于后代的忠臣义士都看不下去了。他们觉得你都亡国了,你怎么会这么悠闲的呢?言下之意“你该不是疯了吧”。结果文天祥梦游了半年,直到马上要进入元大都时,他忽然醒了过来。这一醒不得了,他的防御破碎了,巨大的痛苦涌现了。他写了最痛哭流涕的一组诗,叫《乱离六歌》,分别写给妻子、妹妹、女儿、儿子、妾、自己,每首都是痛哭流涕到不能收场。我看到这里时都会一愣:看他前面的诗,我以为他为了爱国,已经想清楚了儿子女儿都不要了,怎么现在他忽然间表达起对妻子儿女的巨大愧疚和依恋。这组诗和一封写给女儿的信我也在书中有引用到。他在信的最后对女儿说:“爹爹管不得也,泪下,哽咽哽咽。”大英雄这样的无奈可怜,真是非常触动人心的记载。我觉得这就是人性。
第三次哭是他45岁左右在牢房里的悟道过程中,一边痛哭流涕,一边豁然开朗。读文天祥生命最后阶段的诗,我是很惊讶的。原来他在成为了大英雄之后,居然对忠孝有很多的反思。他在一首诗里写“功名几灭性,忠孝太劳生”,意思是功名和忠孝都是对生命的负累。可他不是后悔了,而是发现原来伦理任务完成之后,人生还有下一个阶段,就是找到生命的澄明境界。最后他完全找到了。实现了从伦理境界到生命境界的飞跃。他45岁生日当天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位列仙班,捧着蟠桃,站在神仙世界永恒的春天里。这个梦意味着一种内在的圆满,是很少人有过的。他临死之前不久,已经获得了完全的安宁,白天就是看书,像小婴儿睡在奶娘身边一样安定,晚上把衣服一脱马上就睡着了。完全不受任何杂念和恐惧的困扰。最后有一首诗,他说自己“怪哉茨野客,宿果堕幽燕”,意思是说,生命好奇异呀,我是一个南方野地里长大的小孩,怎么最后会瓜熟蒂落在北方的大地上。
回到诗人的生命里
我现在的讲述方式是有局限的。写古典诗词的书,讲古典诗词的课经常会有的状况,就是作者善于讲诗人故事,读者喜欢听诗人故事。但这样其实就获得了一堆八卦,而把诗本身给讲丢了。很多人觉得,我也看了很多关于诗词的书了,怎么还是入不了门?就是因为诗本身没有讲。但中国的古诗不是完全靠听讲可以听明白的,因为文言是诉诸视觉的。就像我们没有办法完全靠听觉听完一部《中国美术史》,你必须要打开书去看那些绘画作品,才能够听明白美术史的细节。学习古诗也是如此。因此我再次建议你去看书,去看书,去读诗,去读诗。
相对于屈原和文天祥,陶渊明、杜甫、欧阳修、李清照是大家更熟悉的诗人。但哪怕是他们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也值得重新讲解。为什么呢?重新讲解不是因为要别出心裁,而是因为大家原来遇见这些名作时,那个场景不对。你对它好像有点了解,但了解得不深。我打个比方,假设有个人叫某甲。你一直听说某甲很厉害。有一次饭局,你真的遇到了某甲,也喝了两杯酒,交换了名片。回来一直嘀咕,这人看起来不过如此嘛。这就是大部分人遇到陶渊明、杜甫的场景。当我们在中学课本上遇到他们的时候,书上就那么两三页,时间又很紧、交谈又很有目的性,私下的话又没有说,相当于是这样一个酒局的场景。所以你听说陶渊明、杜甫厉害,却感觉不到他们厉害。直到有一次,你有一周的时间和某甲一起出差,甚至一起在沙漠徒步,某甲和你说了很多真心话,讲了他的一生。你终于感受到:哦,这人是真厉害。好。这就是我读陶渊明、杜甫全集后的感受。而且不是和他出差了一周,而是见证了他的一生。
我在这本书里,为每个诗人分配了2万—3万字,当然不够写他们的一生,但如果说相当于和每个诗人共处一周的心得报告,我觉得是够格的。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我们从来不知道它的前后发生了什么。比如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欧阳修的“直须看尽洛城花,且共春风容易别”,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我们以前都是割裂来学的。但我就想去搞明白在写这些作品前后,可能是两三年的时间里,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心态是如何变化的,那些最难的坎是怎么过来的,豁然开朗的时刻又是如何美妙的。我使用的主要资料是这些诗人自己写下来的诗文,所以我就一边看,一边摘,一边讲,一边思索,在很多作品的一步步铺垫之下,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首诗忽然出现时,读者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你不但看到了那个走到了戈壁徒步终点的人,而且看到了他的戈壁跋涉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所有辛苦和欣喜。所以,与其对终点时刻做很多天花乱坠的渲染,不如细致地深入到他的生命过程中去,领悟和感动会水到渠成、猝然而至。《九诗心》的写法是一种渲染的写法,但不是情绪和修辞的渲染,而是叙事的渲染,把这个诗人生命中的无数时刻摘出,让他的人生故事自己说话,而说话时使用的声音,是他自己诗歌语言的声音。我的工作是帮你听到他们的声音,不是我来替他们说话。
我在写这九个诗人时,读过他们留下的所有作品。这种体验是很神奇的,特别是读宋代之后的诗人。除了李清照之外,其他诗人留下的作品都相当完备,特别是欧阳修,连写过的一张便条、一篇公文都收在了全集里。我看到了非常多的细节,和一个人从年轻时到年老时的很多次转变和反复。我觉得做研究有一种福利,就是能在研究对象的生命里走一遭,而且这本书的研究对象是那样精彩的生命。写这本书,我就像绘本《活了一千次的猫》里的那只猫一样活了九次。但这些诗人的生命太丰满了,我只能为每一个人选一个主题来讲。像之前讲到的屈原,我讲他意识到的时间焦虑。文天祥,我讲他在已经成为了英雄之后,超越世俗英雄的自我反思。杜甫,我写他在安史之乱中,一切发展前景都停滞了的时候,对个人生活的发现。陶渊明,我写他对于死亡的思考。我希望《九诗心》对诗人的呈现就像专业的摄影师拍照,不是靠化妆和PS,而是靠找到最能代表这个人精神气质、生命状态的角度,把一束得当的光打上去。
认识黑暗才认识光明
我觉得我已经把这本书的全貌大致地讲了,但还有两件事可以讲。
第一,我想讲我最初写这本书的发心。这本书的雏形是我在2020年讲的一些课。那是疫情中。从2020—2024年不停有朋友和我说,我们面对的时代变化太大了,处境太艰难了。一个人如果看的是眼前两三年,就觉得自己简直是在被时代摔过来打过去,非常非常困惑。但是有机会了解这些古代的伟大诗人,了解他们的个人生命、个人理想在他们的时代是如何挺过来的,就会有不同的眼光。他们说的意思其实是,自己从读这些诗的过程中得到了理解,得到了支持。听他们这样说,我才渐渐意识到,原来人在很多时候是不能直接理解自己的,而去读诗的目的,是借助理解这些最冲突的灵魂、最伟大的表达,反过来使自己得到理解。我很喜欢胡德夫的一句歌词“你我需遍叩每扇远方的门,才能找到自己的门,自己的人”。这本书出版后,有读者告诉我,当他读到其中某个诗人的某个细节,他觉得他特别有共鸣。而且这种共鸣不是他少时就有的,是这几年才生长出来的。这时候我就会觉得很有成就感,觉得没错,我尽我的全力写这本书就是干这个的,就是副标题说的,“暗夜中的文学启明”。我在读这些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我真的感到文学中有光明,这些光明不但能照见历史,还能照见当下和未来。如果《九诗心》能使一个读者感到支持,我这本书就没有白写。在我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有个朋友和我说,我帮你算过了,如果这本书卖一万本,一百个读过的人里有一个从中获得力量,你就帮助了一百个人。我觉得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
第二,我想讲,文学虽然是对抗黑暗之光,但是人性中如果没有黑暗,那么光明也是恐怖和虚假的。所以这本书中,我偏偏、非要写进两个有污点的人物。
一个是李陵,一个是吴梅村。他们既不像其他诗人那样有名,而且还有污点,而且还不好写。《九诗心》的第二章给了李陵。就是那个兵败投降了匈奴,而司马迁因为替他辩护才遭受宫刑的李陵。李陵是这本书最后写出来的一章。为了写李陵,书稿晚交了两个月。但我觉得我必须要写他,如果不写他,这本书就不完整,我就对不起司马迁。这是一个极其莫名其妙的执念,可能自我初中时读到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时,我就有的念头。司马迁是何等聪明的人?《史记》中充满了世事洞明的老辣,为什么他偏偏要为这个李陵辩护?李陵身上到底有什么东西打动他?这吸引我去读《昭明文选》中那些托名李陵的作品。“托名李陵”就是说,《昭明文选》说它是李陵写的,但是后来的人其实没办法搞清楚它到底是不是李陵写的。这是一个悬案。而那些作品写得真是好,中间有一种极为独特的力量。冤屈、愤郁、咬牙硬扛,但又柔软无比,充满魅力。我最后把它叫作“扛住的力量”。把它呈现出来之后,我觉得我的人格中好像开辟了一块新天地,我也从此看得到别人身上的这部分。
另一个污点人物是吴梅村,最后一章给了他。我有一个八十岁的同事,徐兴海老师,原来是研究《史记》的,他帮我审核书稿。审完他说,吴梅村这个人过得最窝囊,既辜负了别人,又没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他这么说时,我们都叹了一口气。可这不是遗憾。既不是本书的遗憾,也不是人性的遗憾。这就是人性本来的样子。这就是我们平凡人的人生。这样的人生中也有光明,也有感人之处。所以在最后一章的开始时,我就写了这样一段话:“为什么这样的故事尤其打动中国读者?也许是因为中国人经历过太多次时代洪流对个人生活的吞噬。在每个时代,当人们意识到又在被难以预测的浪潮托起,就会想回头去看那些变革时代的小人物的故事。本书最后一个故事即写给这样的小人物,以免我们在英雄的光辉之下失去对自己的理解。”
我也把这段话作为我这次对《九诗心》介绍的结尾。一直以来,我不喜欢把古典诗歌捧起来,把著名诗人都视为天纵奇才或得道高人的讲法。我觉得那种讲法看起来是在抬高古典诗歌的地位,但其实是在拒绝真正地走进它,拒绝和诗人的生命发生真正的相遇和共鸣。因为把伟大诗人视为一种特殊的人,把古典诗歌视为一种特别高级的修养,他们就变成了“异类”。他们就不会对我们造成太大的扰动。
但在我看来,他们和我们是完全一样的。他们遇到的是我们已经遇到和将要遇到的问题。他们体现的是我们人格的各个方面。接受吴梅村和李陵的软弱、悔恨、痛苦,与接受陶渊明、欧阳修、文天祥的光明俊朗,这两条路可以并行,而且非得并行不可。不然,我们既不可能真正认识黑暗,也不可能真正认知光明。
结语
如果你想要看这本书的话,我对阅读节奏有一点建议。这本书分九章,从平均的阅读速度来说,大概每一章需要读两个小时。但每章又像是一个四幕剧或者五幕剧的写法,所以每一幕,有时是一个完整的人生阶段,大概是5000字,需要读20分钟到半小时。这大概是阅读能切的最小的时间单位。但九章之间是独立的,完全不需要连着九天读。
另外,因为是一本真正想要去激发诗歌文本潜能的书,而不是一本诗人故事集,所以希望你看到其中引用的诗歌、文言不要害怕。我在写作中做了特殊的处理,你可以把那些诗歌和文言半懂不懂地读过去,你读着读着,再回头看时,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读懂了其中很大的一部分。
撰稿:黄晓丹;脑图:刘艳思维导图工坊。资料来源:得到APP听书栏目。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和音视频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在文章下方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密不可分母亲智慧文化馆的愿景:
愿每一位母亲幸福三代人。
价值观:爱家;敬业;说到做到。
密不可分母亲智慧文化馆的使命:
传播母亲智慧文化,
助力母亲内外兼修,
助力家庭健康成长,
助力家族美好传承。
地址:杭州南宋御街“密不可分母亲智慧文化馆”
联系人:叶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