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中人补发差:2017补2万、2019补3万?真相在这
发布时间:2025-10-10 17:21 浏览量:1
前几天小区张叔跟我吐槽:“同样是退休中人,我2017年退只补2万,老李2019年退却补3万,这差距咋这么大?”其实这补发差不是“偏心”,全看3个关键因素,今天用大白话讲透,让大家心里有数。
首先得明确,“退休中人”指的是2014年10月社保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比如老师、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
改革前他们按“工龄+退休前工资”算养老金,改革后按“企业职工养老金公式”算(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为了不让中人养老金变少,国家设了“10年过渡期”(2014.10-2024.9),过渡期内退休的中人,先按临时标准发养老金,等当地算出正式标准后,再补差额,这就是“补发钱”的由来。我表哥是2018年退休的中学老师,前两年领的是临时养老金,去年才拿到补发的2.8万,就是这个道理。
补发金额跟退休年份直接相关,核心是“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它跟退休时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挂钩,而社平工资每年都在涨,晚退休一年,基数可能就高一截。
张叔2017年在武汉退休,当年武汉社平工资是6134元/月,他的过渡性养老金按这个基数算;老李2019年退休,当年社平工资涨到6730元/月,光这一项,老李每月就比张叔多领近200元,算上补发的2-3年差额,总数自然多1万。
就像我表姐,2016年退休补了1.8万,她同事2018年退休补了2.5万,差在社平工资涨了两次,可不是国家“厚此薄彼”。
中人有个特殊项叫“视同缴费年限”,指的是2014年10月前的工作年限(比如1980年参加工作,到2014年有34年视同年限)。这部分年限越长,过渡性养老金越高,补发的差额也越多。
张叔1987年参加工作,视同年限27年;老李1982年参加工作,视同年限32年,比张叔多5年。按武汉的计算标准,每多1年视同年限,过渡性养老金每月多约80元,5年就是400元/月,补发3年就是1.44万,这又是一笔差距。
我邻居王阿姨是2015年退休的公务员,视同年限35年,补发了3.2万,比同单位视同年限25年的同事多补了近1万,就是因为年限更长。
最后一个影响因素是退休前的职级和工资。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还跟“退休前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挂钩,简单说就是:职级越高、工资越高,计算基数就越高,补发金额也越多。
张叔退休前是中学一级教师,月工资8200元;老李是中学高级教师,月工资1.1万元,两人的工资基数差2800元。按公式计算,这部分每月能差出150元左右,补发3年就是5400元,再加上前面的社平工资和年限差,总共差1万就很正常了。
我表哥退休前是小学副校长(中级职称),补发2.8万;他校长(高级职称)2019年退休,补发了3.5万,就是因为职级和工资更高。
很多中人看到别人补得多会心里不平衡,但其实这差额是按统一公式算出来的,跟退休年份、视同年限、工资职级直接挂钩,不存在“不公平”。晚退休的人赶上社平工资上涨,年限长、职级高的人本来贡献更久、责任更重,补得多也合理。
现在各地都在加快中人养老金的核算进度,还没拿到补发的朋友别着急,只要是过渡期内退休的,差额都会补到位。建议大家可以去当地社保局查下自己的视同年限和工资基数,心里有本明白账,比盲目跟别人比更实在。
最后总结下:退休中人补发差,不是国家偏心,而是看退休年份(社平工资)、视同缴费年限、退休前职级工资,这3个因素决定了最终金额。拿到补发的别沾沾自喜,没拿到的也别慌,耐心等核算,该补的都会到账!你身边的退休中人补了多少?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