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专家共谋迈向形神兼备的现代化都市圈
发布时间:2025-10-10 17:56 浏览量:1
为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发挥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带动作用,提升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水平,
10月9日,推动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研讨会在沪举办。本次研讨会以“迈向形神兼备的现代化都市圈”为主题,
由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发起。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顾军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德高,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张忠伟做了主旨演讲。北京、深圳、成都、南京、杭州、合肥等国内重点都市圈专家做了专题报告,就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发展壮大现代化都市圈面临的关键难题、机遇挑战、突破路径、重大举措等进行了探讨。中央财办经济五局、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发展改革委和上海市有关部门、南京市、苏州市、杭州市、宁波市、合肥市、成都市发展改革部门,以及相关智库参加会议。
顾军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统筹”和“五项任务”,奋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2018年至2024年,长三角GDP年均增速5.58%,高于全国0.27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从2018年的23.9%提高到2024年的24.6%,6年间贡献了我国约26%的经济增量;“万亿城市”数量从2018年的6个增加到9个,占全国1/3;区域进出口总值突破16万亿元,占全国36.5%;已形成大飞机、海工装备等26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1/3,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的3/5、1/3和1/3,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约40%,充分体现了长三角“增长极、动力源、试验田”的作用。
推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虽然长三角在都市圈建设上已经开展了不少探索实践,也有了一定基础,但和国际对标、与战略目标相比,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面向“十五五”时期,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既面临着重大战略机遇,也存在着诸多难题亟待破解。比如,在机制框架上,如何更好发挥一体化发展机制作用,加强各城市间、各都市圈间合作联动,不断释放同城效应,真正实现运转高效、协同治理;在规划指引上,如何更好加强规划的衔接,健全推动规划落地的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保障体系,更好实现政策精准发力和立法协同保障;在规模体量上,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辐射带动作用,以形成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在空间形态上,如何更好形成“中心城市-重要节点-战略支点”的空间布局,加强关键节点、重要轴带、功能网络建设,以充分释放都市圈空间组织效能。长三角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借鉴各地好经验好做法,群策群力、紧密携手,更好推动《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提升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行动方案》落实落地,共同谱写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崭新篇章,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郑德高以《城市群都市圈发展的底层逻辑:如何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的一体规划》为主题,分享了三个维度的区域发展规律:一是产业组织的规律,提出创新链5KM集聚、产业链50KM集聚、供应链在120KM集聚的初步判断,对应城市创新片区(区域功能性节点)、都市圈以及城市群等不同空间层次的发展,并以此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二是交通链接的规律,研究如何促进时间、空间与区域功能性节点的耦合;三是人本导向的规律,关注青年吸引维度、特色场景营造和公共服务的自由选择。他建议,在都市圈规划中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的规划导向:一是建设好多中心拼图城市,解决区域资源配置,融入都市圈一体化格局;二是建设好区域功能性节点,推动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城市格局,形成交通枢纽、区域功能、人群向往的关键性动力地区。
张忠伟在主旨演讲时表示,国际先行都市圈发展经验表明,打破行政壁垒能够使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畅通流动,降低区域性交易成本,提升市场运行效率,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进而增进民生福祉,并带来区域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国际先行都市圈在获取发展红利方面有着共性的制度性安排,可以总结为“四个有”:
一是有规划,
更好凝聚发展共识;
二是有立法,
更好保障统一行动;
三是有机制,
更好推动协同治理;
四是有聚焦,
更好实现重点突破。历经多年发展,长三角都市圈要素对流更加通畅、空间形态日益鲜明,功能呼之欲出,整体呈现出明显的“市—圈—群—域”的动力结构特征,但对照国际先行都市圈,对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目标,对照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的要求,还面临有规模体量但辐射带动有待加强、有空间形态但功能网络有待加强、有规划指引但传导体系有待加强、有机制框架但协同推进有待加强等四方面挑战。面向2035,长三角加快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将是“十五五”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探索破解影响都市圈更多释放红利的制约因素,把《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提升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行动方案》实施好,
使空间的“形”和功能的“神”深度融合,推动长三角都市圈建设成为引领区域增长、参与全球竞合的重要空间单元,更好支撑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在专题报告环节,北京市规划资源委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石晓冬介绍了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有关情况。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尚武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为例介绍了面向跨区域治理的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价值与关键任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粤港澳中心主任方煜介绍了深圳都市圈一体化探索实践经验。四川省同城化办常务副主任、成都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尹宏介绍了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的探索实践。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二级巡视员祝瑞波介绍了南京都市圈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实践情况。杭州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杨钊介绍了杭州都市圈的探索与实践。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浩淼介绍了合肥都市圈的实践与探索。
文章来源:上海发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