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人生而平等的存在根源
发布时间:2025-10-10 14:36 浏览量:1
姜洪智
人人生而平等,是天赋人权,所以这是公理?实际这谈不上公理,因为它还可以继续通约。
人生而平等的基础,是什么?是劳动者个人的劳动能力与暴力能力。正因为劳动者体质,智力,建设与破坏的潜力大差不差,这才构成了需要默认人生而平等的根基。
人人生而平等也是商业社会的默认条件,毕竟买卖双方需要默认地位平等。不平等没法交易。
而人人生而平等则是一个意识形态的帷幕,遮掩了沟壑,让意识形态层面完美了起来。披上外衣,而不是外衣直接长身体上。所谓人本主义,将人本身神圣化,其尊严一视同仁的不可侵犯性,而诉诸“天赋”,实则是一种思维的懒惰。
这有何不同呢?有大不同,要知晓,没有平等根基认知的人,会将它当信仰盲目遵从。而有此认知的人可以有的放矢。比如说,一个社会走向了极速的老龄化,那么这个社会肌体上的沟壑,纯消费的群体,就不再是平等大旗下无足轻重的可以遮掩的余荫,它就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而老龄化的群体基于自身本位利益,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将具有决定性的权力,以将社会拉向坟墓。
譬如说,老龄化困局下,老人更急功近利,他们是纯消费群体,但子孙不继,如何养老呢?引进移民便是其选择。这事关其直接生存利益。但至于会发生什么矛盾,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他们与孩子争夺劳动者主力的照看精力,而有钱有权,就更难调和矛盾。只能牺牲了社会未来来养活他们了。
再如异族群体,各种边缘群体,都可以拿人人生而平等作为自己作妖的挡箭牌。你必须给他们平等的选票。基于所谓人本主义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如此群魔乱舞,社会走向萎缩崩溃,毁灭之途。最终新生的文明会指着这个自毁的文明说,人人生而平等的公理被证伪了,以一个文明的落幕为代价。
健康的人人生而平等,说到底就是劳动者主力群体,对纯消费群体的荫庇。劳动者主力充裕,才能填平这些无足轻重的肌体沟壑。但纯消费群体太多了就带不动了,社会本身就要自保。从而露出本来面目,就是人的劳动能力与暴力能力,决定一切,这里的劳动也包含生育劳动。
所以一个极速老龄化的社会,应当突破人人生而平等的“伪公理”限制,对老人纯消费群体实行半票,乃至丧失自理能力,认知能力的实行无票。这逻辑跟未成年人无票是一致的。而人本主义的人人生而平等的神圣性,令它在未成年人选票上明显是双标的。
由此,政治权利始终牢牢掌握在劳动者主力手中,避免被衰退的力量掣肘,由他们抉择更有希望的未来。
小孩与老人都要被供养,而生存利益下二者不可得兼。那牺牲谁,必须深挖生而平等这个伪公理才能得到答案。须知人人生而平等本身不是公理,权责对等才是。而族群生存利益则是更根本的公理。
当然,也要避免滑坡谬误,比如失业者应该有选票吗?他们的劳动能力并未消失,而暴力能力亦需得到尊重。而老人作为纯消费群体,半票是对他们还在发挥余热的尊敬。至于老年痴呆,植物人等,是不应有选票的,因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老龄化是老人年轻时种的因,它的果就不能纯粹对年轻人甩锅,自己安享一样的权利。至于老龄化是不是必然发生,这是另一个宏大的命题。
关于人人生而平等的新认知与人本主义的现代主流理解的根本矛盾,实则是人的人权与尊严重要还是族群生存利益重要的问题。而这个现代人权,本身是有失偏颇的。哪怕再选一千次,我也会第一千零一次地选择族群生存利益更重要。人权与个人尊严与族群生存本就不该存在冲突,若存在,就是其思想观念错了。
至于资本家劳动价值大,普通人劳动价值小,是不是资本家应该多票,普通人只能更少的问题。应当说,都是人,劳动的身体与精力耗费层面是一致的,这是普通劳动者谈论的劳动平等的本质,而非衡量其资本价值。而暴力能力方面,亦是如此。古往今来,特权集团无数次想扩大乃至永久占据特权,实现他们的利益最大化,结果是被底层劳动者的暴动摧毁了一次又一次。不吸取教训,那就只是历史循环,纵一时稳定,也不能历久不败,迎来新一轮的杀戮。所以需要社会共和,承认人人生而平等。这是对普通劳动者的暴力能力的基本尊重。
综上,人人生而平等,是利益博弈的最佳结果。它并非文明默认的神圣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