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的“奇葩催生”,从一妻多夫到扣养老金 脱离现实的建议遭群嘲
发布时间:2025-10-10 21:13 浏览量:2
2025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据,让本就紧绷的“人口警报”再度拉响——全国总人口降至14.09亿,出生人口连续第三年少于死亡人口,负增长已成既定趋势。翻回8年前,2016年二胎、三胎政策刚放开时,全年出生人口还有1786万,可到2024年,这一数字就跌到了954万,几乎砍半。另一边,老龄化速度不停加快,2023年底60岁以上人口达2.97亿,占比超21%,有预测说2050年这个群体将突破4.8亿,意味着每3个人里就有1位老人。
年轻人“不敢生、不愿生”,早是摆在明面上的困境。北上深的房价收入比超过30,普通家庭不吃不喝攒30年才能买套房,每月房贷要占去大半工资;江西部分地方彩礼喊到68万,还得配上“三金一房”,多少处得好好的恋情,就栽在这婚育门槛上。
职场里更现实,28岁未婚未育女性的简历,常被悄悄归进“暂缓考虑”的堆里;某互联网大厂有女员工休完产假回来,岗位直接调到边缘部门,晋升的路彻底断了——有调查显示,每生一个孩子,女性工资率可能下降12%-17%,职业生涯断层的风险就摆在眼前。更别说养娃的开销,全国城镇家庭0-17岁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达66.7万,上海、北京早超百万,一线城市把孩子养到18岁花200万都不算新鲜,一台高端学习机近万元,钢琴课一小时就要500块,普通家庭根本扛不住。
压力山大,年轻人的婚恋观也变了,“为自己活”成了新想法,越来越多人觉得,人生价值不该只拴在生儿育女上。可生育率走低的焦虑里,一批不贴实际的“奇葩催生建议”冒了出来,每一条都让网友忍不住吐槽:“这是把人当生育机器吗?”
争议最大的要数华裔经济学家“黄有光”提的“一妻多夫制”。这位澳大利亚籍的复旦特聘教授,居然拿西藏等地过去的相关习俗当理由,说这样能“提高生育效率”“让几个人一起分摊养娃成本”。这话一出来,评论区直接炸了——“合着女性就是用来分摊成本的生育工具?”“建议教授先在自己家试试,看能不能行得通”,质疑声里全是对这种无视女性权益、脱离现代伦理的愤怒。
厦门大学的“赵燕菁”则把主意打到了养老金上,提出“不生孩子就下调养老金”,想靠减养老福利逼年轻人生育。可网友一眼就看穿了:“房贷、养娃压得人喘不过气,连自己都快养不起了,哪有精力生孩子?这不是给年轻人添新负担吗?”更实在的是,现在不少年轻人本就对缴养老金没多少期待,真要这么办,对他们根本没约束力,反倒显得这建议离现实太远。
还有专家跟着凑数,建议征“单身税”,理由是单身人士“没给社会贡献下一代”,结果被网友直接调侃成“专门罚单身狗的税”;经济学家马光远说“有担当的人要多生孩子”,更被骂“站着说话不腰疼”——在高成本的压力下,“生不生”哪是“有没有担当”能简单定的,这话听着就是道德绑架。甚至有位女经济师把“子女比作父母的消费品”,直接惹火了网友:“亲情啥时候成了冷冰冰的买卖关系?这话连基本的人情都没了。”
其实,比起这些不着边的建议,各地已经在试实在的办法:广东给生三孩的家庭发5万一次性奖励,每月再补500元;深圳每个孩子每月补贴1000元,一直给到3岁;武汉三孩家庭每年能领1万,补到孩子6岁;杭州搞弹性工作制保障育儿假,社区里的普惠托育园收费比商业机构低一半,多少帮着解决了点托娃难的问题。宁夏就是例子,2024年实施补贴后,出生人口同比回升了10%,这说明只要政策接地气,就能看到效果。
但现有政策的短板也很明显:普惠托育园太少,不少家庭排队半年都进不去;小学课后服务时间和家长下班时间对不上,“放学没人接”还是多数双职工家庭的烦心事;职场上的生育歧视没硬约束,企业明里暗里排斥育龄女性,女性就业权益没保障,谁还敢轻易生孩子?
这些问题不解决,再怎么喊“催生”都没用。取消生育限制只是第一步,核心得让年轻人“生得起、养得起、育得起”。比如多建社区普惠托育园,让每个家庭就近能找到“放心托”;把小学课后服务延长到18点,跟家长通勤时间配上;用法律硬规定禁止职场生育歧视,给招育龄女性的企业发税收优惠。更得从住房、教育、医疗一起使劲——多子女家庭买房给补贴、降教育收费、提高少儿医保报销比例,这些才是真能帮上忙的支持。
人口问题从来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容不得半点空想。那些脱离现实的“奇葩建议”,不光帮不上忙,反而让年轻人更反感。只有政府、企业、社会拧成一股劲,把该给的保障落到实处,让大家真真切切觉得“敢生、愿生、能生”,人口发展才能慢慢回到良性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