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消费, 谁在征收我们的“情绪税”?

发布时间:2025-10-11 17:51  浏览量:1

□钟婧涵 (西安外国语大学)

近日,“情绪消费”又成为了热议的话题。国庆期间,“鸡排哥”的火爆出圈,给人满满的“情绪价值”,似乎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早在《情绪消费崛起:2025年市场格局与未来走向》报告中,预测情绪消费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突破2万亿元。

在我们关注情绪消费市场的前景时,我们也不得不警惕:这笔庞大的交易额,正是社会情感体系发给每个人的一纸“破产通知”。当快递员记住你小区密码的次数超过朋友来访的频率,当直播间里陌生人的问候成为一天中唯一的暖意,我们终于把自己活成了情感上的“贫困户”。情绪消费,正是那笔不得不支付的高息贷款。

这不再是商家用“Z世代”“银发经济”等标签可以简单切割的市场现象,而是一面映照时代情感的镜子。从为玩偶一掷千金的年轻人,到购买顶级钓具寻求片刻安宁的中年人,再到通过付费旅行团寻找陪伴的老年人,所有看似迥异的消费票据,背后都印着同一行小字:情绪刚需,消费即赎。

情绪价值的商品化,其根源在于绩效社会和数字化生存,对传统情感供给模式的双重挤压。当情绪价值已从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不同时代的消费者,不约而同地开启了一场自我救赎,用消费填补情感世界的空白,购买那些本该由社会关系自然提供的温暖与慰藉。

情绪消费的本质,在于情感满足正从一项基本权利,加速蜕变为一件明码标价的市场商品。人们涌入这场消费,动机纯粹得像一场自救:要给漂泊的情感找一个临时锚点。在景德镇“鸡排哥”的摊位前,人们购买的是对热情和真诚的短暂租赁;在Jellycat门店前,拥抱玩偶的成年人,实则是购买“被哄成胚胎”的情感体验。当这一切被斥为“无脑消费”时,那句“我买的是情绪价值”的回应,便是一记直球——它坦承,当稳定的情感供给成了奢望,市场便从一种补救措施,异化成了自我保全的路径依赖。

面对这片蓝海,商业的终极策略不再是改良产品,而是发动一场彻底的“场景革命”。那些成功的案例,恰恰反衬出主流商业逻辑的“情感荒漠化”。在数字化网购成为主流的今天,标准化的客服话术和精准的算法推荐,削弱了交易中自然流露的人情味,使得纯粹的买卖纠纷与不信任感加剧。正是在此背景下,那些还能提供真诚交互的商业体,就成了稀缺价值的拥有者。它们没有颠覆商业,只是在一个普遍放弃情感交互的市场里,重新捡起了“人情”这件最古老的武器。

这场消费运动的深层动因,源于现代人心理需求层次的系统性倒置。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弗洛姆所警示的,“现代人生活在幻觉中,他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实际上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当现实无法稳定供给安全感、归属感与爱等基础情感时,人们不再遵循自下而上的攀登路径,而是被商业资本重新定义需求,选择直接“空中补票”,试图通过消费场景,用金钱强行兑换那些本应自然生长的情感满足。这无异于一场情感上的“按揭购房”:我们耗尽当下的情绪收入,去支付一栋名为“幸福”的空中楼阁的漫长月供。于是我们看到最讽刺的一幕:在现实情感生态中最饥饿的人,恰恰是情绪消费里最积极的顾客,他们进行的,是一场针对自身情感赤字的市场紧急采购。

然而这场用金钱换取慰藉的运动,终究难以填补社会结构导致的情感空洞。情绪消费的效果是短暂且有限的,它或许能缓解一时的情感匮乏,却对导致情感持续流失的社会病灶无能为力。这迫使我们直面一个根本性问题:当我们习惯于为被制造的情感付费,我们是否在默认,真实的情感联结本就应该明码标价?

情绪消费的浪潮,最终指向一个关于情感未来的抉择。或许,真正需要赎回的不是什么情绪价值,而是我们在绩效社会和数字化生存中逐渐丧失的、敢于建立真实情感连结的勇气。当温暖成为商品,我们将如何去赎回爱的能力?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