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寄思 别让烟火遮了文明的光 作者:王健
发布时间:2025-10-12 08:13 浏览量:6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如期而至。于中国人而言,这个从远古“秋尝”祭祀走来的节日,早已将“敬祖先、怀逝者、祈平安”的文化内核刻进民族基因,成为承载绵长思念的情感仪式。可随着时代车轮向前,传统祭祀里的户外烧纸习俗,渐渐与现代社会的环保理念、安全需求及和谐文明生活方式撞出了矛盾的火花。
昨日中元节,暮色刚随晚风漫过街角,我动身前往母亲家。刚出楼宇门,一股刺鼻的焦糊味扑面而来,第一反应是“哪里着火了”,转念才想起——今日是中元节,也许是有人在小区烧纸寄思。从棚户区出来,本想走西关,又担心那边光线暗、烧纸的人多,便改道去金鑫苑。可没走几步就愣住了:路边烧纸的人排起了队,一簇簇火光在暮色里跳动,浓烟裹着纸灰往脸上扑,呛得我眼睛直流泪。
我赶紧调转方向,心想外环路人少,却又怕烧纸的人更多,最终决定绕路裕华路、拐进南文明街——这边家属区密集,总该能避开吧?可现实又给了我一击,路边随处可见蹲着烧纸的人,纸钱在火焰里蜷成焦黑的碎片,风一吹就往旁边停放的汽车底下钻。那些车子离火堆不过几步远,轮胎、车漆都藏着被引燃的风险,可烧纸的人却全然没在意这份隐患。路上的行人和车辆比往常少了大半,唯有昏暗中的火光与烧纸的身影,显得格外扎眼。
行至十中操场旁的空地,更让人揪心的场景出现了:栏杆外摆满了卖纸钱、元宝的摊位,假花、纸衣服堆得满地都是,摊主高声吆喝着招揽生意,挑选祭品的人熙熙攘攘。转头看向学校围墙,一簇簇火苗正窜得老高,烧纸的人贴着墙根忙活,完全忘了身后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也忽略了明火在人群中可能引发的危险。
帮母亲洗漱完返程时,已近九点半,路边的火光仍未熄灭。跳动的火苗映着烧纸人虔诚的脸,摊主的吆喝声在夜里愈发刺耳。我懂这份心意——他们是想借烟火捎去对亲人的思念,可这份思念,却裹着安全隐患、夹着空气污染,散在了晚风里。
回溯中元节的本源,其意义从来不止于“烧纸”这一种形式。当城市高楼取代了乡村院落,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户外随意烧纸早已不适配当下的生活场景。它可能引发山林火灾、污染空气,还会留下满地灰烬加重环卫负担,更重要的是,过度依赖烟火仪式,反而可能让祭祀流于表面,冲淡了“缅怀”的本质。
我从不反对中元寄思,缅怀亲人本是刻在骨子里的温情,可这份温情,不该靠“无序烧纸”来承载。政府的“禁烧令”,从来不是要阻断思念,而是为了守护公共安全与环境。人们不愿放弃烧纸,核心是怕丢了对祖先的牵挂——二者本就不是对立的。若能用“有温度的疏导”和无污染、无安全隐患的产品替代“单一的监管”,用“可感知的新仪式”承接“千年的旧情感”,中元节便能既留住“慎终追远”的根,又褪去“烟火缭绕”的尘。
其实,不烧纸,依然能让思念有处安放。在家设一处简易祭祀角,摆上祖先的照片或牌位,搭配水果、糕点、茶水,家人围坐鞠躬、默哀,轻声诉说心里的话,流程简约却满是庄重;手写一张“思念卡”,把想对亲人说的话落在纸上,写完后妥善收好,比起随火而逝的纸钱,这字里行间的牵挂更有温度。
中元的夜,本该是安静的、温柔的,是适合安放思念的。中元的思念,本该是藏在心底的温情,是记忆里亲人的笑脸,是想起时便觉温暖的牵挂——而非让街道被火光占据、让空气被烟火污染的理由。
当我们用文明的方式延续传统,既守护了祖先留下的文化根脉,也为后代留下了更洁净的家园。毕竟,中元节的意义从不是让烟火遮蔽天空,而是让思念照亮人心。对“慎终追远”最好的诠释,从来都是让传统在与时俱进中传承,让思念在文明表达中永恒。
作者简介
王健,就职于新产业发展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