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国·湖南行丨千年弦歌有新声,书院文化沁人心
发布时间:2025-10-15 16:05 浏览量:2
“天下书院半湖湘”,打开湖南地图,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城南书院、渌江书院……一个个厚重的文化印记文韵悠长,其传道济世、多元思辨等文化品格薪火相传,声名远播。
书院起源于唐,成形于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组织和教育形式,绵延辉煌了1000多年,20世纪初,随着“废科举、兴新学”的快速推进,书院进入80多年的沉寂期,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重回大众视野。
跨越千年,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院如何“活”在当下,历久弥新?
秋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湖南,感受新时代湖南书院的蓬勃生机。
千年书院的“新对话”
金秋时节,岳麓书院游人如织、桂香满径。沿石阶而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纳于大麓,藏之名山”等著名楹联依次映入眼帘,引来不少游客驻足品味。文庙一侧,有学生捧书而立,书声琅琅。
游客在岳麓书院拍照留念。人民网 刘汕摄
“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讲堂内,一块清刻岳麓书院学规碑记载了学子需遵守的18条学规,短短108字碑文,从“育人”和“治学”两方面,阐明了书院“怀古忧时,传道济民”的一贯立场。
9月湖南大学新生入学礼上,学生们在岳麓书院朗诵《岳麓书院学规》,成为开学思想品德“第一课”,《学规》也被写入湖南大学学生守则第一页。
从刻在石碑上到写在学生守则上,从古代书院到现代教育,蝶变的是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不变的是传知追求与塑人本心。
近年来,湖南积极挖掘、汲取书院文化精华,传承书院“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将书院文化与现代教育深入融合,以链接资源、承办论坛、研学实践、地方文化整理等方式,传承文化、涵养文气、建设文明。
如今,岳麓书院历史陈列馆、中国书院博物馆的陈列布展和宣教产品越来越丰富,年接待各类研学人员400余万人。“岳麓书院讲坛”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面开讲,已成功举办460多期。“祭孔大典”和“端午祭屈”活动面向长沙市民学生开放,生动传递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
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文脉与红色资源深度融合,让思政教育更添了几分历史厚重,“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湖湘文化在书本与橱窗之间生动传递。衡阳石鼓书院聚焦传统文化展示、讲学研讨等功能,去年9月以来接待游客近150万人。
现代乡村书院里的“体验课”
逸迩阁书院位于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城东郊易家渡镇,内有藏书与珍贵文献120多万册(件),累计接待访客超70万人次。
从文化书院到实践课堂,这座坐落在湘北乡镇的民办公益书院正在成为当地用文化浸润推动文明建设、提升居民综合素质的窗口。
书院一楼的儿童阅读区,初一学生胡嘉熠正在读一本时下热门的文学作品,他介绍,自己从小就喜欢看书,一周至少要来两次书院,前段时间还被评为了书院里的阅读标兵。
逸迩阁书院的儿童读书会。人民网 刘汕摄
“我们希望通过评选阅读标兵、开设讲座、举办读书会,让书院的书香气味更浓、体验感更强。”逸迩阁书院负责人高金平是石门本地人,热爱藏书的他坚信读书成才的道理,书院全年免费开放、不设门槛。
高金平认为,现代书院不仅要延续古代书院立德树人、以文育人的内涵,也应结合现代教育理念、社会需求与科技发展,注重开放多元,在体验中学习。
依托丰富馆藏,逸迩阁书院与石门县委、县政府及县教育局共建“石门县中小学生劳动与综合实践教育中心(逸迩知行园)”,融合当地“南橘、北茶、中药材”产业特色和非遗资源,以沉浸式体验让传统文化可体验、可感知。
刻章体验。人民网 刘汕摄
例如,游客在书院岐黄寻脉厅查看中医药古籍与器物后,可以在知行园的手工工坊,亲身体验制药制香、品茗修身的文化意趣;研读典籍的同时,参与甲骨研习、篆刻文字、古法造纸、古书装帧等一系列课堂,从文字演变到文书出版,感受汉字的深厚魅力。
农家书屋有“烟火气”
古代书院注重成风化人,是传道授业、滋养心灵的场所,承载着传播文化、教化一方的使命。时光流转,这份文脉在惠民润心的农家书屋得以延续。
“李大姐,最近看什么书呢?”“《人生从容》,一翻就是一下午,精彩着呢!”湖南省益阳市清溪村贾平凹书屋里,64岁的村民李判非兴致勃勃地向旁人分享起读书感悟:“看书能够修生养性、陶冶情操,现在家门口就有书屋,有空和孙子一起看书,感觉有意义极了。”
清溪村村民午后阅读。人民网 刘汕摄
清溪村是作家周立波笔下《山乡巨变》原型地。走进清溪村,只见周围屋舍俨然、绿植宜人,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通过改造村中农舍、盘活土地资源,这里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作家主题书屋群,22家清溪书屋以莫言、王蒙等作家命名,配套作品展陈、数字阅读和VR体验。
“现在的清溪村,出门有花香,进门闻书香。”6年前青年邓旭东回到家乡,看到了文学在乡村振兴中的力量。“村里几代人都是读《山乡巨变》长大的,文中说‘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这深深地影响了我们。”
深挖乡土文学资源,清溪村培育擂茶馆、文学民宿、研学旅游等新业态,2024年接待游客超130万人次,同比增长12.8%,村集体经济增收139万元,同比增长15.8%。
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人民网 刘汕摄
文旅产业搞起来,村民平日里也更忙了,经营民宿、制作土特产、运营自媒体……打牌的少了,看书创业的人多了。
“我们举办田埂文学课堂,一群‘泥腿子作家’聚在一起,以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村里的变化。”邓旭东介绍,村民参与文学创作,已发表作品200余篇,出版书籍5部。
通过细化《村规民约》,建立“新风爱心超市”,文明乡风在清溪村逐渐浸润人心。村民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参与森林防火、环境整治等工作。通过“六讲”课堂等形式,村中年均开展活动68场,覆盖群众超2700人次。
以书院文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培育社会文明新风。
一座座质朴书院、一间间惠民书屋,既浓郁了书香,也浸润了人心。
人民网 刘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