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将岳钟琪的七世孙:民国少将却当汉奸,抗战后全家成日本人

发布时间:2025-10-15 17:18  浏览量:2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47年,日本东京,一份普通的户籍登记表上出现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中文姓——岳。

这不是个常见的移民姓氏,更不符合当时战败后日本对外籍人口的普遍排斥氛围。

可谁都没想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登记,背后牵扯的是一位曾任中华民国少将、出身清朝军功世家的汉人,带着全家悄悄换了国籍,从此在历史档案中彻底消失。

他叫岳开先。

这事儿当时国内几乎没人知道。

等人们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已经在东京安了家,成了一位“地道”的日本人。

那时候正是战后清算汉奸的关键时期,很多汪伪政权的头面人物都在受审、被枪决、或终身监禁。

可岳开先不在名单里,甚至连个通缉令都没发出来。

就像是提前知道了风向,他早早“退场”,一步也没走错。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来,岳家的来头可不小。

往上数七代,是清朝名将岳钟琪

再往前据说还能追到岳飞,虽然这点史学界有争议,但岳家后人自己是认这个祖宗的。

岳钟琪那会儿是三等威信公,镇守西北,战功赫赫。

只不过到了清高宗,也就是乾隆那一朝,岳家就被“降了级”,爵位从公爵变成一等轻车都尉,连降五级。

但就算降了级,也还是世袭。

岳家靠这个爵位吃了几代人。

到了清末,岳开先的父亲岳嗣仪还在湖北当参将,参与了最早的新军组建。

那时候湖广总督是张之洞,搞洋务,拉起了一支德国教官训练的部队。

岳嗣仪算是元老之一,可惜身体不好,没多久辞官回家了。

岳开先小时候接受的是军事家庭的教育,父亲对他寄予厚望。1901年,他凭着世袭爵位拿到了赴日留学的资格,进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这事儿放现在听起来没什么,可那会儿能进那学校的,基本都是精英。

那一届里,中国同学有蔡锷、许崇智、蒋百里,日本同学更不得了,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冈村宁次,后来全是侵华主力。

岳开先在那环境里待了几年,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甚至生活方式都日本化了。

他还娶了个日本太太,孩子也都生在那边。

毕业后没回军中,而是进了清朝驻日使馆,做武官。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继续让他留任,后来还升到少将。

这在当时的驻外人员里,算是挺高的级别了。

可风向变了。

国民政府成立后,对老派外交武官不像以前那么看重了。

岳开先被调回国内,安排个外交部驻察哈尔特派员的职务,说白了就是个冷板凳岗位。

那会儿他人在张家口,远离南京核心圈子,没什么实权。

心里多少有点落差。

1937年,抗战爆发,张家口很快就沦陷。

岳开先这时候的选择非常快——没有观望,没有犹豫,直接投靠日本。

不少人都说他是“主动去的”。

他先在华北政务委员会担任外务局长,后来又转到实业总署、河渠委员会,职位不高不低,但都在核心系统内。

那段时间,他没少为日本人出主意。

尤其是对华北经济资源的开发,岳开先提供过不少“本地化建议”。

也正因为这样,他在汪伪政权内部始终处于“利用但不信任”的状态。

到1943年以后,日本人开始扶植更听话的本地官员,岳开先逐渐被边缘化。

这个边缘化,反而给了他机会。

他开始以“家属送学”为由,安排妻子和几个孩子先回日本。

等战局越来越紧张,他也跟着溜出去了。

没有大张旗鼓,没有告别仪式,档案里连个正式的辞职文件都没找到。

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政府开始大规模审判汉奸。

南京、北平、天津、上海,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成立了特别法庭。

可岳开先的名字,始终没出现在公开名单里。

有人说是走得太早,有人说是资料太少,也有人说他在政权内部一早就不被信任,影响力有限,所以没被重点盯上。

战后初期的日本对中国移民并不友好,尤其是汉奸身份的人。

但岳开先有日本妻子,孩子是日本国籍,这给他提供了合法身份的“缓冲”。1947年,他全家正式加入日本国籍。

从那以后,岳开先这个名字,再没出现在任何一份中国的公开记录里。

有意思的是,几十年后,有日本史料提到一位在战前战中担任中国驻日使馆武官的人,战后居住在东京某个华人不常去的区域,子女完全说日语,不与任何华人社群往来。

这些零星线索拼凑起来,才让人意识到,那可能就是岳开先。

他后来有没有改姓?有没有换名字?没人知道。

照日本传统,可能随了妻姓。

至于他的后代,还记不记得“岳钟琪”这个名字、更别说“岳飞”了,恐怕早已模糊不清。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他。

参考资料:

王树增,《抗战时期的伪政权与汉奸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中华书局,2014年。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清乾隆年间刻本。

《清史稿·岳钟琪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

日本外务省档案,《昭和期驻日中国外交人员名录》,东洋文库藏,19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