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信贷风暴席卷!“以贷养贷”者的至暗时刻来临
发布时间:2025-10-15 16:17 浏览量:1
一夜之间,多个网贷平台账户突然显示“暂无额度”,无数靠“拆东墙补西墙”过活的人骤然站在资金断流的悬崖边。
“我只是按习惯在还款日从另一个平台借钱还旧债,却突然发现所有常用平台都不给我额度了。”来自浙江的林芳至今不敢相信,自己维持了多年的借贷循环就这样断裂了。
她翻着手机里十几个网贷APP,眼神绝望。“就像生命线被突然掐断,这个月的债务我拿什么还?”
和林芳一样,成千上万的“以贷养贷”者在这个十月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信贷风暴。多年来赖以生存的借贷游戏,突然之间玩不转了。
01 新规落地,借贷游戏规则突变
这场风暴并非毫无征兆。2025年4月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规定自202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这份被业内称为“助贷新规”的文件,恰恰成了许多“以贷养贷”者的噩梦。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对互联网助贷业务实行总行集中管理,公开合作名单,并将所有费用纳入综合融资成本,在合同中明确披露。
更引人注目的是,风险预警联动机制开始发力。当一个借款人在一个月内向五六家平台申请贷款时,系统会迅速将其标记为“高风险用户”,并直接限制其新增借款。
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也发挥着关键作用,贷款记录、逾期信息一目了然。以前靠不断更换平台借款的日子,就此终结。
02 融资成本透明化,灰色操作无处遁形
新规影响深远之处,还在于它将“综合融资成本”口径彻底穿透。
以往,不少平台通过分离“担保费”、“服务费”、“咨询费”等方式,变相提高实际融资成本。现在,所有这些费用都被要求一并计入总成本,且受年化24% 的红线限制。
“这意味着,那些靠隐性费用盈利的平台,要么乖乖合规,要么被市场淘汰。”一位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短期放款端收缩是必然结果,特别是高利率高风险的那部分客户会被市场‘回避’。”
融资成本的透明化,彻底改变了网贷行业的游戏规则。以前看似“低息”的借款,当所有费用摊在阳光下后,许多借款人才恍然大悟——自己早已陷入高息债务的泥潭。
03 借贷人群画像,年轻人成重灾区
数据显示,使用消费贷款的人群中,90后(含95后)占比最高,达到49.31%——几乎占了半壁江山。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28.57%的人使用消费贷,就是为了偿还其他贷款。这种“以贷养贷”的模式,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财务生存方式。
“每20人中,就有1人每月需要偿还的贷款,比实际到手月收入还要多。”一份调查报告指出。
25岁的林芳就是典型代表。她大学毕业两年,至今仍为大学期间借的网贷发愁。“当时想着利息也不高,按月还应该没问题,就放手借了。”
到了还款日还不上,她就从其他平台借款,以贷还贷,雪球越滚越大。
如今,她每个月几千元的收入几乎全部要用来还网贷,还要不断借贷才能维持“收支平衡”。
04 恶性循环,套路贷推波助澜
让年轻人“困”在网贷里的,除了自身不理性的消费观念,还有网贷平台的各种套路。
初入社会、没有稳定收入的年轻人,一旦逾期,往往被迫选择以贷养贷,结果越陷越深。
江睿的经历颇为典型——起初还能按时还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债务逐渐增加。为了填补漏洞,她开始不断申请新的贷款,短短一年时间便先后在9个网贷平台借款。
“拆东墙,补西墙”,原本8000元的债务变成了8万余元,陷入了恶性循环。
更令人忧心的是,部分平台还会要求借款人签订除借款合同外的其他合同,如担保合同、服务合同等,通过这些合同收取高额的担保费、管理费、服务费,使得实际利率远超宣传中的低息水平。
05 应对策略,悬崖勒马正当时
面对突如其来的信贷紧缩,靠“以贷养贷”维持的资金链瞬间断裂,借款人该如何应对?
停止新增借款是第一要务。专家建议,应立即与主要债权方谈判重组或展期,必要时寻求法律或债务重整帮助。切忌继续开新的贷款来还旧债。
列出所有欠款名单,优先清偿高利率贷款。有能力的情况下,主动与平台协商,争取延期或分期还款。目前政策倾向于要求平台评估借款人偿还能力,并非所有人都会被“一刀切”。
同时,保留所有沟通记录作为谈判证据。遇到骚扰、违规催收直接举报,切勿因害怕而屈服。
根据新规,催收行为也受到严格约束——不得骚扰借款人亲友,只允许联系借款人本人;每日电话不超过3次,且只能在每天8:00至22:00之间进行。
06 长期解决方案,告别借贷依赖
“以贷养贷的根源在于财务失衡,只有恢复收支平衡,才能真正摆脱债务陷阱。”金融专家指出,除了紧急应对眼前的危机,借款人还需制定长期财务规划。
开源节流是关键。考虑兼职、副业增加收入,同时削减不必要的开支。事实上,“棘轮效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正是许多年轻人陷入债务困境的重要原因。
建立健康的消费观至关重要。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下,越来越多年轻人认为“花钱是对自己好一点”,却忽略了这背后隐藏的债务陷阱。
正如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所指出的:“消费主义告诉我们,想要快乐,就该去买更多的产品、更多的服务。”
但这种观念,正让许多年轻人陷入无休止的生产与消费循环,难以积累资产,只能通过不断贩卖劳动力来满足消费欲望。那个曾经每天被十几个催收电话骚扰的林芳,最终在家人帮助下开始面对债务。“我很想停止这样的生活,但似乎已经无法回头,”她曾这样说道。如今,随着新规落地,越来越多“林芳”被迫提前面对债务问题。这短期虽是阵痛,长期却可能是重生的开始。告别“以贷养贷”的循环,终究要靠稳定的收入、理性的消费和充足的财务储备——这才是真正可靠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