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养老钱:对“坑老App”该出硬招了

发布时间:2025-10-16 16:54  浏览量:1

据半月谈报道,走路赚钱、听小说赚钱、看视频赚钱……近期一批打着“随时随地帮你赚钱”噱头的App不断冒头,它们多将目标锁定中老年群体,设下隐蔽且翻新的消费陷阱。福建林女士偶然发现母亲手机有两笔扣款——888元老年大学网校会员、898元掌上老年学堂会员,母亲却从未上过网课,溯源后才知是某“赚钱宝App”的弹窗广告诱导支付;湖南一位女士也发现,母亲下载“走路赚开怀”App后,误点广告订购了35元/月的全年流量包,扣款来自与第三方公司合作的运营商渠道。不少老人本想赚点零花钱,最终却稀里糊涂地“被消费”,陷入一场精心设计的围猎。那么,我们不禁要试问,这些“赚钱”App为何能大行其道,持续掏空老年人的钱包?

事实上,这类App的套路已形成完整链条,每一环都精准针对老年人的认知与操作短板。它们先将广告投放到短视频、短剧等中老年用户集中的平台,用“走一万步赚1元”“听小说赚话费”的话术吸引下载。打开App后,霸屏弹窗成为主要陷阱:小米应用商店一款下载量162万的“走路赚零钱”App,无论点击“登录”还是“还未登录”,都会跳转外部链接,所谓“立即领取视频会员”,点击后竟变成每月25元的自动续费订购。

更隐蔽的是“小额诱导+自动续费”模式,有的广告以“1元体验”“免费试用”为诱饵,老人误点后便被开通运营商增值业务或会员月卡,后续自动扣款往往要等到多笔费用产生才被察觉。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指出,老年人易被虚假按钮指示误导,多次点击后便可能在不知情中绑定付费服务。

老年人频繁“踩坑”,是需求、能力与监管漏洞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不少老年人希望通过“赚小钱”补贴家用或证明自身价值,对“零成本收益”缺乏抵抗力;另一方面,他们数字素养不足,分不清“广告弹窗”与“功能按钮”,看不懂复杂的用户协议,甚至不知道如何关闭免密支付。更关键的是,这些App的传播与运营藏着诸多漏洞:通过非官方渠道扩散避开应用市场审核,部分未备案的“黑App”换个名称就能重新上线;从业者透露,这类App开发成本仅数万元,靠推送诱导广告、绑定付费业务就能快速盈利,极低的违法成本让更多人加入“围猎”。

比“被坑钱”更让老人无助的,是维权路上的层层阻碍。首先是协议“卸责”,四川省消委会调查发现,部分App用户协议规定,运营方既自主决定广告发布形式,又免除对广告真实性的审核责任,老人因广告受骗的损失需“自行承担”;其次是退款设限,林女士向收款公司申请退款时,对方以“超过7天”拒绝,直到提及报警才索回钱款,还有老人多次拨打客服电话被挂断,平台、支付渠道、收款公司互相推诿,称“属用户自主操作”“第三方交易与己无关”;最后是侵权产业链化,这类App多约定争议由运营方所在地法院管辖,且收款方分散,如“走路赚开怀”扣款涉及3家公司,广西南宁12315建议用户走法律诉讼,异地维权的高成本让不少老人最终放弃。

守护老年人的钱包,需要多方合力织密防护网。监管部门应推动建立涉老消费重点监管清单,加大对网络诱导扣款、虚假广告的查处力度,细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该领域的执行,明确App运营方需对广告真实性负责,禁止设置不合理退款门槛。应用商店要建立“老年相关App”前置审核与动态反馈机制,对多次被投诉的App采取下架、限制上架措施,从源头阻断传播。互联网大厂、通信运营商作为广告主或合作方,更需主动担责——优化广告推送逻辑,避免向老年用户定向推送高风险内容;规范会员订购流程,取消“点击即默认自动续费”的隐蔽设置。

家人与社区的作用同样关键。子女应定期帮老人检查手机App与扣款记录,教他们关闭免密支付、识别诱导广告,比如“要求付费才能提现”“低门槛高收益”多为陷阱;社区、老年大学可联合民警开展培训,讲解“异常扣款应对步骤”“App备案信息查询方法”,甚至组织“老年数字互助小组”,让老人在交流中提升防骗能力。

老年人的养老钱,是他们晚年生活的安全感所在。这些“赚钱”App用虚假噱头收割老人积蓄,不仅违背商业诚信,更伤害了老年人对数字时代的信任。科技的进步本应让老年人享受便利,而非成为被围猎的对象。只有监管不缺位、平台尽责任、家人多关心,才能让“坑老”App失去寄生空间,让老年人在数字生活中安心、放心。(黄鹤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