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之争背后:欧美精英脱不掉的长衫
发布时间:2025-10-17 01:50 浏览量:1
1950年,在内蒙古白云鄂博。一支地质勘探队在艰苦条件下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矿藏。勘探队员在日志中写道:“这里的矿石异常沉重,仿佛承载着国家的命运。”他们没有想到,这些“沉重的石头”中含有17种元素,在未来世界中影响巨大。
这些沉重的石头,就是稀土。
稀土的字面意思是“稀有的土”,这个名称容易让人误解,以为它非常稀少,属于珍稀资源。事实上不是这样,从地壳丰度来看,稀土并不比铜、铅、锌稀少,有些稀土元素甚至比银还要常见。
那为什么称之为“稀土”呢?
最大的原因在于它们难以获得纯净形态,提取和分离极其复杂。换句话来说,稀土“稀”的不是它的储量,而是它的提取难度和纯度控制。
其实,在内蒙古发现大量稀土的同一时期,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芒廷帕斯稀土矿也在开采。但是西方企业觉得提炼难度大,经济效益有限,所以选择了一条捷径——从中国进口廉价稀土,让自己的矿山陆续关闭。
西方基本都是私企,没几个老板愿意花大价钱在稀土这个不怎么赚钱的东西上。欧美企业把稀土提取这一块,甩手外包给中国。有数字说,当时把稀土生产从美国转到中国,单位成本下降估计在“30%到70%”。
美国老板很高兴,他们习惯于把那些苦脏累的产业分给发展中国家。
其实,对于稀土这个脏活累活,中国人也可以不接,但是谁让当时的中国落后呢?谁不想坐在办公室里盯着账户敲键盘呢?我们不是没那个条件吗?在腾飞之前,首先要学会隐忍,正所谓“以市场换技术”、“以时间换空间”,工程师们除了埋头苦干,没有别的路径可走。
选择不同的方向,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时间还得往前,1951年4月,在美国学习化学的徐光宪以华侨探亲的名义获得签证,登上了“戈登将军号”邮轮。这是后来“禁止中国留美学生归国”法案正式生效前,驶往中国的倒数第三艘邮轮。四年之后,钱学森一家回国。
徐光宪回国比钱学森早了四年多。
回到中国的徐光宪,后来成了中国的“稀土之父”。
上世纪70年代,徐光宪开创了“串级萃取理论”,彻底改变了稀土分离的技术路径。这套技术不仅使中国实现了对稀土17种元素的精准、高效分离,更关键的是,它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到90年代,凭借徐光宪等人的技术突破和中国的成本优势,美国、日本等国的稀土冶炼企业纷纷倒闭,全球稀土冶炼产能几乎全部转移到中国。
经过数十年技术攻关,中国人掌握了高效、低成本的分离技术,从而成了世界稀土大国。权威数据显示,中国掌握全球90%以上稀土精炼能力,专利数量大约4000个,,提纯技术达99.9999%超高纯度,在国际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欧美政坛上的话事人,大多是文科出身,演讲水平都很厉害,人情世故也很精通,可是他们中懂选矿的人很少(不好意思,我本人本科学的就是选矿专业)。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所以他们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候,很少能站在矿产的角度去看世界。选矿企业太传统了,不像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军火企业,有足够的实力影响政坛大佬。所以这么多年过去了,欧美精英们都没注意到,至少在稀土行业,欧美已经远远落后。
问题在于,稀土虽然看起来没有人工智能行业那么光鲜亮丽,可是它的重要性,丝毫不必人工智能弱。
没有稀土,很多现代高科技产业将无法运转,甚至会发生倒退。简单来说,小到手机芯片,大到导弹航母,稀土都不可或缺。举一个具体的的例子,如果中国断供稀土,美国最快6个月,F-35战斗机停产。最快1年半,机库里10架飞机可能7架飞不起来。
中美贸易战打到深处,中国人终于出手了。
就在前几天,商务部相继发布公告,宣布从12月1号起对稀土技术及部分境外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欧美一帮擅长演讲和演戏的政治精英立刻懵了。估计房地产商人出身的特朗普和他手下那几个人,此前都不清楚稀土是个啥东西,匆忙给中学老师打电话,要求补课学一学稀土这个单元。
习惯了“卡”我们脖子的西方人,这一次终于体会到了被“卡”的感觉。
效果很明显。
中国稀土新规出台不到一周,欧盟贸易专员塞夫柯维奇公开表示:“这类限制已迫使部分欧盟企业停产,造成实质的经济伤害。”
风水轮轮流转,哪能只是你来拿捏我,我以前不拿捏你,是因为老祖宗教育我们“和气生财”,可是如果你总这么咄咄逼人,老衲多少也懂些拳脚。
欧洲人的焦虑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至少78% 的稀土需求直接依赖中国。更令人震惊的是,欧洲库存只能维持3个月的正常生产。一旦供应中断,汽车、航空、新能源等行业将面临停摆风险。
欧美的矿山里并不是没有稀土,刚才说了,稀土这个土并不缺,缺的是提纯和分离技术。
前几天,诺贝尔奖公布,不少人阴阳怪气嘲讽中国,说中国这么多院士,却没有诺奖。只从稀土行业的发展来看,我们最开始接手的别人不愿意要的脏活累活,哪里有那么从容的空间让我们在“0到1”上钻研,为了吃饭,我们不得不用大部分精力来琢磨“1到100”。
起点太低,决定了中国只能负重前行,在前行中寻找机会。
欧美人拿了很多诺贝尔奖,可是再多的诺贝尔奖,也不能帮他们大规模且快速提纯和分离稀土。技术他们或许有,可是他们缺时间。
时间,才是最珍贵最奢侈的。
西方精英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简单,不过他们首先得要学会吃苦,只是他们已经习惯西装,而且习惯了在办公室一边喝咖啡一边敲键盘,他们还能穿上闷热破旧的工服走进选矿车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