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器人也能实验!Pi0.5模型也有短板,真机测试才见真章
发布时间:2025-10-17 10:13 浏览量:1
最近机器人圈出了个大动作,Dexmal原力灵机和HuggingFace一起搞了个RoboChallenge,说是全球首个能让机器人在真实物理环境里测性能的大规模基准测试。简单说就是给机器人建了个“真实考场”,以后不管是哪个团队的算法,都能在这儿比一比,看谁真能在现实里好用,而不是只在实验室里逞能。
说实话,之前我就觉得机器人行业有点“虚”,不少团队说自己的算法多厉害,抓取成功率百分之九十多,但一到真实场景就歇菜。比如有个做家庭服务机器人的朋友,他们在实验室里把杯子摆得整整齐齐,机器人抓得又快又准。
可拿到用户家里,杯子旁边放个勺子,光线再暗点,机器人就跟“近视眼”似的,半天找不到目标。这就是因为没个统一的“真环境”测试标准,大家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比,没意义。RoboChallenge一出来,算是把这个痛点给戳破了。
讲完为啥需要这个测试,咱再聊聊它最让我眼前一亮的点,远程测试,简单说就是你不用买机器人,靠云端就能远程操控平台上的机械臂做实验。
老实讲,这招真的戳中了很多小团队的命门,像样的机器人比如FrankaPanda,一台就得几十万,不是谁都扛得住。之前有个搞AI算法的学生跟我吐槽,说他们团队只能在电脑上模拟测试,根本不知道算法在真机上好不好使。
现在RoboChallenge把UR5、FrankaPanda这些主流机型都集成到平台上,再做成云端服务,等于把“实验设备”共享了。你在宿舍里打开电脑,就能操控千里之外的机械臂做抓取、摆放实验,测试数据还能实时传回来,这操作太秀了。
本来想,这远程测试会不会延迟很高,操作不顺畅,后来发现担心多余了,HuggingFace之前就搞过云端模型训练,在数据传输和实时交互上有底子。RoboChallenge等于把这套经验挪到了机器人领域,稳定性做得还不错。
而且平台能7×24小时不停跑,你哪怕半夜想改改算法再测一次,也不用等别人腾出设备,挺方便的。
当然,远程测试也不是完美的,比如有些特别精细的操作,像拧瓶盖这种需要感知力度的活儿,目前靠远程可能还差点意思。不过平台说了,未来会加力控和触觉传感器,到时候这些问题应该能解决。
聊完远程测试,咱再看看机器人本身的选择,RoboChallenge首期选了四款机器人:UR5、FrankaPanda、COBOTMagicAloha和ARX-5。为啥是这四款?不是随便挑的。
很显然,选机器人得兼顾两方面:一是大家常用不常用,二是性能靠不靠谱,UR5在工业场景里用得很多,抓个几公斤的东西没问题;FrankaPanda精度高,毫米级的误差都能控制,适合做精细活。
Aloha是开源的,学术圈的人喜欢用,改改代码也方便;ARX-5性价比高,不会让平台成本太高。这四款加起来,不管是做工业测试还是家庭场景测试,基本都覆盖到了。
还有个细节挺贴心的,就是感知配置。现在平台会同时输出多视角的RGB图像和深度信息,机器人既能“看见”东西的样子,又能知道东西离自己多远。这就像给机器人装了“眼睛”和“测距仪”,比只给单视角图像要实用得多。以后加了力控传感器,机器人还能“摸出”东西的软硬,离真实场景又近一步。
如果说远程测试解决了“能不能测”的问题,那测试集就是解决“测什么”的问题,RoboChallenge首推的Table30测试集,光听名字就知道不简单,包含30个日常任务,比行业里常见的3-5个任务多太多了。
搞不清之前那些测试咋就那么几个任务,跟应付事儿似的,比如有的测试就只让机器人抓个杯子、放个盘子,测完就说算法合格了。可现实里哪有这么简单?
你想让机器人收拾桌子,得先把杯子挪开,再把书摆好,可能还得绕开桌上的笔,这都是一连串的任务。Table30就把这些日常场景拆成了30个具体任务,从简单的抓取到复杂的多物体整理都有,机器人行不行一测就露馅。
之前平台拿主流的VLA模型做了测试,结果还挺意外的,最新的Pi0.5模型虽然比其他模型厉害,但在30个任务里也不是全能搞定。比如有个任务是让机器人把叠在一起的碗分开,Pi0.5的成功率就不高。这说明啥?说明很多算法在实验室里看着挺好,一到真实的复杂任务里就不行。
RoboChallenge这个测试集,就是来“找茬”的,把算法的短板都暴露出来,你才能知道该往哪改,对比一下CMU之前搞的桌面测试集,就能看出Table30的优势。CMU那个才12个任务,还得在特定的实验室环境里测,换个地方可能就不准了。
Table30是在真实环境里设计的任务,而且数据都是公开的,你测完之后,别人也能照着你的方法再测一次,看看结果对不对得上。这就避免了“自说自话”,大家在同一个标准下比,才公平。
除了测试集,评测方法也得讲究,之前有些测试靠人手动摆东西,比如每次测试都让工作人员把杯子放在同一个位置。可手摆总会有误差,这次放左边一点,下次放右边一点,测试结果就不准了。
RoboChallenge搞了个“视觉输入匹配”的方法,挺聪明的,就是先从演示数据里抽一张参考图,比如杯子放在桌子正中间的图,然后实时叠加到测试画面上。测试人员只要调整杯子的位置,让实时画面和参考图完全对上,就能保证每次测试的初始状态一样。这样一来,不管是谁来测,初始条件都相同,结果也就更可信了。
本来想,这方法会不会很麻烦,得调半天,后来发现不会,参考图是直接叠在实时画面上的,你看着屏幕挪东西,对齐了就停,比靠感觉摆要快得多,新手也能很快上手。而且稳定性比手动摆要好,误差小很多。
最后再聊聊社区建设,RoboChallenge不是只做个测试平台就完事了,还想搞个协同创新的社区。现在平台是免费开放的,不管你是学生还是企业员工,都能免费测算法。而且任务演示数据和测试中间结果都会公开,你要是想复现别人的测试结果,直接拿数据就行,不用自己再从头做一遍。
平台还搞了个多维度的排行榜,不只是看成功率,还会看完成任务的时间、机器人的能耗这些,这样一来,你不光知道自己的算法好不好用,还能知道是不是够快、够省电。比如有的算法成功率高,但花的时间长,在实际场景里可能就不如成功率稍低但速度快的算法实用。
毫无疑问,RoboChallenge这事儿对机器人行业是个好事。之前大家都在各自的小圈子里搞研发,缺乏交流和统一标准,技术落地慢。现在有了这个平台,不管是大厂还是小团队,都能在同一个“考场”里比一比,好的算法能更快被发现,不好的地方也能及时改进。
平台未来的规划也挺值得期待的,比如加移动机器人,到时候就能测机器人走路、导航的能力;再加多模态感知,机器人能听、能看、能摸,离通用智能就更近了。要是有搞机器人或AI算法的朋友,真可以去试试,说不定能在测试里找到新的突破点。毕竟,机器人最终是要走进现实的,在真实环境里经受过考验的技术,才是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