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得久,走得远?医生提醒:一旦过了60岁,躺卧这几点一定多注意
发布时间:2025-10-17 11:16 浏览量:2
有不少人会觉得“老人就该多躺躺,少折腾”,这其实是个挺大的误区。长时间卧床会带来一连串的问题,比如,肌肉量会迅速流失,在医学上叫做“肌少症”,尤其是老年人,肌肉的减少会导致平衡能力下降,走路容易跌倒。一旦摔一跤,可能就会引发骨折甚至卧床不起,形成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
很多人可能以为,只要营养跟上了,多躺躺就不会出什么事。但光靠吃是不够的。肌肉是靠用出来的,不是靠补出来的。
国外一项研究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卧床7天内,腿部肌肉就能萎缩约10%,这还只是短期的情况。如果长期不动,结果只能更糟糕。尤其是下肢肌肉,一旦萎缩,起床、站立、如厕都变得吃力,生活质量会迅速下降。
长时间不站立、走动,骨头得不到足够的机械刺激,也容易出现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最怕的是摔倒。一摔就断,恢复慢,还容易并发其他症状。有些人本来只是轻微的骨裂,因为卧床时间太长,导致肺部感染、血栓形成,最后发展成更严重的问题。
血栓是一个“静”出来的大麻烦,年纪大了,血液循环本来就没年轻人那么顺畅。要是天天窝在床上,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静脉血栓,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一旦脱落进入肺部,可能就引发致命的肺栓塞,抢救都来不及。
不仅如此,长时间躺着对肺部也有影响。肺部通气不畅,容易积痰,痰液排不出就容易感染,尤其是一些有基础疾病的老人,比如慢阻肺、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更容易中招。医院里很多老年人因为肺炎入院,其实追根溯源,和长时间卧床脱不了关系。
褥疮其实在临床上还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在护理不到位的情况下。褥疮就是因为皮肤长期受到压迫,血液循环受阻,最终导致组织坏死。初期可能就是皮肤发红、发硬,严重了就会出现溃烂,甚至感染进骨头里。恢复起来特别慢,还特别痛苦。
还有心理问题,人老了,如果总是一个人躺着,活动减少,接触人变少,很容易出现抑郁情绪。精神状态一差,身体恢复力也会跟着下降。这种负面情绪会影响到食欲、睡眠,甚至影响到药物的依从性,吃药也不按时吃,病情只会越来越糟。
关于睡觉的姿势,其实也有讲究。很多人年纪一大,就喜欢平躺着睡,一动不动,但其实侧卧有时候更利于呼吸通畅,也能减少打鼾。
尤其是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老人,更适合采取左侧卧姿势,有助于心脏的血液回流。对于有心衰的老人来说,垫高上半身可以减轻心脏负担,这些小细节,不说不知道,但其实都对身体有很大影响。
不是说就不能躺了,一般来说,每天有规律的午休是没问题的,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比较合适。但要避免整天都躺着,尤其是在吃完饭就直接躺,那对肠胃也是个负担。胃食管反流、消化不良这些小毛病,就在这种小习惯中慢慢积累出来的。
也有人会说,自己上了年纪,也没力气出去遛弯,能怎么办?活动不一定非得是外出散步,哪怕是在屋里走走、做点简单的伸展动作、站一会儿看看窗外,甚至坐在椅子上抬抬腿,活动一下脚踝,都是对身体的好事。别让身体一直处于“懒洋洋”的状态,动一动,气血通了,心情也会变好。
有的老人晚上爱看电视、打瞌睡,结果真上床了却睡不着。其实可以试着在睡前做点放松活动,比如泡泡脚、听听轻音乐,或者做点简单的呼吸训练,这些都能帮助提高睡眠质量。
另外,床垫、枕头这些也不能忽略。太软的床垫可能会让腰椎得不到支撑,睡醒更容易腰酸背痛。枕头高度不合适,脖子酸疼、头晕脑胀这些毛病就会找上门。一个合适的床垫和枕头,其实是老年人健康的重要保障,不比什么补品差。
关于老年人的卧床时间,其实也有一定的参考值。有研究指出,65岁以上老年人,每天静坐或卧床时间如果超过10小时,就会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也就是说,哪怕已经退休了,也不能完全放弃规律的生活节奏。该起床的时候要起床,该活动的时候就活动,哪怕只是倒杯水、晒晒太阳,都是对身体的尊重。
参考文献:
[1]王磊,张敏.老年人肌少症的预防与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5):487-492.
[2]陈军,刘娜.静态行为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8):1142-1146.
[3]李婷,赵旭.褥疮的护理与预防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22,57(4):289-293.
[4]杨峰,郑丽.血栓性疾病与活动减少的关联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24,63(3):215-219.
[5]杜敏,郭晓.骨质疏松与运动干预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23,29(2):1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