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功举办首届新时代数智思政创新论坛暨教育强国背景下数智思政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10-20 16:30  浏览量:2

10月18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首届新时代数智思政创新论坛暨教育强国背景下数智思政学术研讨会”在北校区会议中心顺利召开。本次论坛汇聚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与科技工作者,围绕教育强国背景下数智思政发展这一核心命题展开深入讨论。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赞应邀出席大会,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名专家学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大会。大会开幕式由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季庆阳主持。

开幕式上,李赞代表学校致辞,对各位与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她在致辞中指出,作为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使命,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的工程技术院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始终紧扣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路径。她强调,我们应当紧紧围绕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着力打造“数智思政”创新高地,既要充分发挥学校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的领先优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又要立足“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系统构建“数字赋能、协同育人”的新生态。智能时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她期待借助此次会议,搭建教育界、科技界的集体智慧与协同攻关平台,为推动新时代思政教育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启迪与实践指引。

开幕式后,主旨论坛正式举行。论坛邀请北京理工大学李林英教授、天津大学刘娜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萧疆教授、南方医科大学曾楠教授、兰州大学宫长瑞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夏永林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王永和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张永奇教授、南京邮电大学史献芝教授、上海数据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胡大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谢晖教授11名专家作了主旨发言。

李林英教授在《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范式转型与生态重构》报告中,系统阐述了数智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如何实现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交互化、精准化的转型,通过数智技术重构“三元四维五育”教学新生态,打造虚拟仿真体验教学等创新模式。

刘娜教授带来了《全媒体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探索》的分享。她结合全媒体“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特征,深入分析了全媒体对“大思政课”建设的赋能价值,并提出“大思政课”建设需贯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入家国情怀、依托社会实践、依靠“大先生”并整合育人资源,让全媒体为立德树人服务。

萧疆教授的报告题目是《AI科技工程时代的思政:机遇、挑战与对策》。他从科学范式演进与AI技术发展的视角,剖析了思政教育面临的时代变革,以及从大模型到教育智能体的技术演进逻辑,并指出应当坚守思政教育的育人本质,兼顾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AI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曾楠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创新探析》。她从技术发展与教育融合的视角,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与“从人工知识表达到大数据驱动”等四大新特征,剖析了其在思政课资源活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场景的具体应用,同时强调要依托合规智能工具,推动思政课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实现教学内容、方式与评价的智能化升级。

宫长瑞教授在《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实施过程与实践路径》分享中,勾勒了数智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的出场逻辑、实施过程、潜在问题及实践路径的全面图景,并提出数智技术需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通过构建完善的数据、管理、内容及育人系统,应对分众化教育中的科学性、动态性与人文性问题。

夏永林教授在《基于数字背景的精准思政的思考》中,针对部分思政工作者对人工智能存在认知模糊、应用顾虑等问题,指出面对人工智能,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始终秉持“以积极心态面对、以谨慎态度应用、以持久功力实现守正创新”的三大态度。

王永和教授在《新时代思政课对数字技术高适应性的一点思考》的分享中,明确思政课需守住对学生体质、心灵、认知及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基本功,并从与强国建设、国家治理、教育强国建设、新一轮科技革命等维度,指明增强思政课适应性的具体方向。

张永奇教授带来了《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基于人机协同的智能思政:生成逻辑、现实瓶颈和实践路径》的分享。他从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视角剖析了人机协同驱动智能思政的生成逻辑,以及在价值传递、内容优化、主体交往方面面临的现实瓶颈,同时指出要通过重塑工作体系、优化技术环境、健全运行机制来完善智能思政。

史献芝教授在《无形渗透:算法推荐与青少年价值观引导的伦理风险及应对的几点考量》的阐述中,从算法推荐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的视角,剖析了其带来的“信息茧房”、价值观扭曲变异、隐私数据外泄三大伦理风险,同时指出政府、平台、学校家庭三个层面需协同发力,通过加强监管、优化算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等方式,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

胡大斌的报告题目是《红色文化大模型及智能应用实践》,他以中共一大纪念馆的智能化发展为例,突出强调了校企共享平台资源与联合创作优质内容,在共同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推动红色文化广泛传播的重要意义。

谢晖教授带来关于《智慧课程生态系统的科学建构与实践创新》的精彩报告。他不仅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在写作、绘画、科研及教学等方面的影响与挑战,深入剖析了其面临的技术成熟风险和师生主体适应问题,还介绍了智慧课程生态系统的建构逻辑与设计路径,详细阐述了从课程内容、组织到评价维度的具体实施方法。

本次会议分设三个平行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们就数智思政理论创新、数智思政实践探索、数智思政人才培养等前沿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

闭幕式上,三分论坛的点评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杨芊编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史少博教授、北京理工大学李洁教授分别作总结发言,对各分论坛研讨情况进行全面回顾和精彩点评。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建伟教授在大会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论坛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形成三项重要共识:一是数智技术为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学界应着力打造技术与价值同频共振的创新生态体系;二是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必须加快构建跨学科协同、多元主体参与的育人新机制;三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实现数智思政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和重要支撑。他代表主办方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特别对各位报告嘉宾的精彩分享给予高度评价。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推动了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更引发了关于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思政教育守正创新的深度思考。在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本次论坛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应用层面,深入探讨了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让技术赋能思政教育提质增效,如何在数字化变革中坚守育人初心,如何构建富有时代特色的“数智思政”新生态。论坛的成功举办,必将促进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有机结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