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苦劝:天凉宁可看电视,也别做7件事
发布时间:2025-10-21 09:18 浏览量:1
一到换季,医院的急诊科总是格外忙。尤其是天气转凉的这段时间,脑卒中尤其是脑梗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几乎每天都有因为脑梗突然倒下的患者送来急救室。让人心痛的是,很多人本可以避免,偏偏在生活细节上掉以轻心。等到倒下那一刻,才明白健康的代价有多重。
很多人以为脑梗只有老年人才会得,脑梗的“魔爪”已经悄悄伸向了中青年群体。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人群超过300万,其中超过一半为脑梗死。
而研究数据显示,脑梗的高发季节正是每年10月至翌年3月,天气冷时发病率陡升,成为“冬天的第一杀手”。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们发现,大多数脑梗患者在发病前,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忽视生活中那些“看似无害”的小动作,尤其是在天冷的时候。如果说脑梗是“沉默的杀手”,那么这些习惯就是它的“帮凶”。
医生苦劝:天凉宁可看电视,也别做下面7件事,真的会要命。
第一件:寒天早起剧烈运动。很多人认为冬季锻炼更能增强体质,于是天不亮就穿上运动服出门慢跑。
殊不知,清晨气温最低,血管收缩最明显,血压波动大,血液黏稠度高,是脑梗的高危时段。此时剧烈运动,无疑是给大脑“加压”。医学研究表明,冬季晨练人群在6点至8点之间的脑卒中发病率,是其他时间段的3倍以上。
第二件:洗澡时水温过高、时间过长。很多人喜欢冬天泡个热水澡,感觉“洗走了一身寒气”。但过热的水容易导致血管迅速扩张,血压骤降,诱发脑供血不足,甚至昏厥。尤其是老年人,洗澡时最好有人陪同,保持水温在40℃以内,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
第三件:天冷不穿帽子出门。头部是人体散热最严重的部位,气温骤降时,头部受寒会引起脑血管收缩,导致脑供血障碍。长此以往容易触发脑梗,尤其是本身就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注意头部保暖。
第四件:情绪激动或突然大笑。不少人觉得笑一笑有益健康,这话但如果是情绪激动时突然爆笑,反而可能成为诱因。研究发现,人在情绪剧烈波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血压会瞬间升高,脑血管负担加重,极易导致脑血管破裂或堵塞。
第五件:天冷猛吸冷空气。深吸一口冷空气,看似清爽,其实对血管是种“暴击”。冷空气刺激会引起咽喉、鼻腔、肺部的不适,也会使血管收缩,增加脑梗风险。建议在户外戴口罩,即保暖又能避免冷刺激。
第六件:喝酒取暖或空腹饮酒。很多人冬天喜欢喝两口“暖暖身”,但酒精会导致血管扩张,体表热量迅速散失,反而更容易受寒。更严重的是,酒精还会加快血液凝固,增加血栓形成风险,是诱发脑梗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七件:忽视短暂的手脚麻木、头晕。很多人把这些症状当成“上火”、“没休息好”,但这可能是脑梗的前兆。医学上称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梗的“预告片”。数据显示,约10%~20%的TIA患者在90天内会发展成真正的脑卒中。
从临床经验来看,脑梗并非突然袭来,而是身体长期处于高风险状态的结果。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久坐不动等,都是脑梗的“温床”。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更应定期体检,关注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的变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青年脑梗患者被送入抢救室。有的才30多岁,平时加班熬夜、工作压力大、三餐不定、常喝奶茶咖啡,突然某天半边脸发麻,说话含糊,检查后竟然是脑梗。医学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也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梗风险。
不仅如此,2024年《柳叶刀·神经病学》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脑卒中高发区已从传统的北方省份逐渐向南部地区扩散,这与生活方式变化、空气质量、饮食结构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脑梗已经不再是“老年病”、“北方病”,而是全民都应警惕的健康问题。
那到底该如何预防脑梗?医生建议,从三方面入手:控三高、防血栓、养好习惯。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是基础;合理饮食,少油少盐多蔬果;规律作息,不熬夜、不久坐;适当运动,避免极端天气下锻炼;定期体检,尤其是有家族史人群更应提高警惕。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一旦出现脑梗症状,一定要在“黄金3小时”内送医。脑梗不像感冒,不能等,不能拖。症状轻也要引起重视,比如一边脸歪了、说话不清楚、胳膊腿一边没力气,这些都是脑梗的典型表现。别因为“还能走动”就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写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已经意识到,脑梗并不是“遥远的疾病”,它就潜伏在我们每天的生活细节里。哪怕只是一个不戴帽子出门、深夜洗个热水澡、情绪激动时大笑一场,都可能成为引爆它的导火索。
医生真心提醒:天凉了,宁可窝在沙发上看电视,也别做那7件事。保暖、防寒、稳情绪,才是秋冬健康的“保命三件套”。身体是一切的根本,别等健康亮红灯,才开始慌张补救。
如果你身边有中老年人、有“三高”患者、有曾经出现短暂性脑缺血的朋友,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们。也许你的一次转发,就能让一个家庭避免悲剧的发生。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R].北京:中国卒中学会,2023.
[2]陈海东,李立明,胡大一,等.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22[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56(1):1-10.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欢迎点赞、评论、转发给更多关心健康的人。关注健康,从每一个小细节开始。你的一次转发,也许就能挽救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