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收复中原的北伐英雄,为何难敌朝廷的猜忌?

发布时间:2025-10-21 06:27  浏览量: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点赞”“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诚邀您在评论区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观点和想法,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L

编辑/L

——正文——

提起闻鸡起舞这个成语,我们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那个和刘琨一起,听到鸡鸣声就起身练剑的励志少年——祖逖。《晋书.祖逖传》的开篇就记载了这段故事:“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这位励志的少年在国破家亡的时代洪流袭来时,从练剑的晨光里,一步步走向了北伐的战场,他的执念只有一个,那就是收复中原。当我们读完史书就会发现,东晋初年,祖逖带着跟他南下的百余家亲族、乡邻,渡江北上时,朝廷只给了“奋威将军、豫州刺史”这样的空头衔,连一兵一卒都没有往下拨,就连军资也只是给了“千人禀,布三千匹”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只有一千个人的口粮额度,和三千匹布用来当启动资金,剩下的全都要他自己去想办法。祖逖就以这百余家心腹亲族、乡邻做为根基,先进驻在淮阴,就地冶铸兵器,同时还招募流离失所的流民,只是用了数月便招募、整合了两千余人,创建了自己的军队。然后带着这支军队挥师北上,一路收复谯城、雍丘,把匈奴首领石勒的大军逼得不敢南下,离收复中原只剩下一步之遥。这位基本没靠朝廷支持的“民间统帅”,究竟是凭什么能够对抗北方的强敌?还有就是祖逖在北伐最顺利的时候,朝廷却突然派来官员夺权,最后祖逖忧愤而死,北伐功亏一篑,这到底是朝廷怕他功高盖主,还是另有隐情?我们今天就以《晋书》《资治通鉴》为依据,看看他的北伐之路,究竟为何成了东晋最可惜的遗憾。

很多人觉得祖逖“闻鸡起舞”只是表面鼓励人奋发图强的标杆,其实,从他的成长经历来看,“收复中原”早就是他藏在心里的抱负。祖逖出生于公元266年,出身北方大族“范阳祖氏”。西晋太康年间,此时的天下刚刚统一,还算太平,可是他并没有像其他贵族子弟那样沉迷享乐,反而从小就关心天下事。据《晋书.祖逖传》记载,他14岁时就“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看到村里有穷苦的人,就把自己家里的粮食、钱财拿出来接济,连他的父亲都觉得他跟别的贵族子弟不一样。

真正让他把“收复中原”的抱负,变成毕生使命的,是西晋末年的那场动荡。“永嘉之乱”前后,匈奴势力步步南下,北方渐渐陷入“五胡乱华”的混战,老百姓要么被杀,要么逃亡南方。祖逖带着亲族、乡邻几百人早早南下逃难,一路上,他亲自断后,保护老弱,还给大家规划路线,分配粮食,被流民们推举为领头人。我们仔细读《资治通鉴.晋纪十一》就会发现里面记载了一个细节,在逃难路上,祖逖晚上睡不着,经常对着月亮叹气,还跟身边的人说“要是天下太平,谁愿意背井离乡?将来我一定要打回北方,让大家都能回家”。这时候的他,早已不是“闻鸡起舞”的少年,而是把家国责任扛在肩上的北伐践行者。他后来的北伐,从来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憋了十几年的执念。可是东晋朝廷根本没有把他的执念当回事。

公元313年,晋愍帝即位后,司马睿被任命为左丞相、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当时的司马睿虽然还没有正式称帝,但却已经是江南实际的最高统治者。当时满朝上下的心思都在稳固江南的地盘上,至于“北伐”一事,根本就没人提。祖逖忍不住主动找司马睿进言:“王爷,中原的百姓现在还在盼着咱们回去,只要您能给我一支兵,我一定能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最后的结果就是朝廷只给了那点微薄的军资,连个现成的兵卒、铠甲都没有给。祖逖看朝廷指望不上却也没有退缩,推着用来运送军资的小车,带着心腹亲族、乡邻渡江北上,这就是后来传为佳话的“中流击楫”。

据《晋书.祖逖传》记载,船到江中心时,他拿起船桨敲着船舷发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就是凭着这一股信念,靠着手头的心腹和那点军资,祖逖硬是在北方打开了局面。他北上时,连件像样的盔甲都凑不齐,却能快速壮大队伍,秘诀就是“懂人心”。

北方战乱时,很多流民逃到河南、安徽一带,被当地的豪强欺负的没地种、没饭吃。祖逖到了豫州后,第一件事就是找这些流民谈话:“我跟你们一样,都是北方人,都想回家。现在跟着我打仗,只要收复了土地。咱们就能拿回自己的田宅,再也不用当流民了!”据《晋书》记载,他还定了规矩:“凡是打仗立功的,不管出身,都能分到土地;牺牲的士兵,我来养你们的家人。”流民们本来就憋着一股劲,一听这话纷纷报名,队伍很快就壮实起来了。

除了这些流民,祖逖还懂得团结当地的豪强,当时豫州有个叫樊雅的豪强,手里有几千人,一开始跟祖逖作对还夜袭他的大营。祖逖没有硬打,反而派人去劝说樊雅:“你也是北方人,跟我作对,最后还不是被匈奴人欺负?不如跟我一起北伐,将来收复了家乡,你还是你的豪强”。樊雅还真被说动了,不仅投了降,还把自己的粮食、武器全都捐了出来,祖逖就这么把敌人变成了盟友。

有了队伍后,祖逖面对的下一个难题,是如何对抗石勒的精锐骑兵。石勒可是匈奴汉国的大将,后来还建立了后赵,手下更是有几万的精锐,祖逖的流民军根本没法正面硬拼,后来,他就专挑敌军的薄弱环节下手,那些投降石勒的汉人官员、地方豪强,只要有一点动摇,他就派人去劝降;要是不听,就趁夜偷袭,打了就跑,从不恋战。319年,祖逖攻打谯城,守城的是石勒麾下的汉人将领,祖逖深知这些汉人本就不愿依附匈奴,便每天派人在城下喊话:“将军本是晋人,为啥要帮匈奴人欺负自己人?现在投降还来的及”,没过几天,守城的将领就开城投降了。

还有一次,石勒派自己的侄子石虎带五万大军南下进攻,祖逖知道打不过,就玩起了“疑兵计”,就是让士兵在城外挖假战壕、城头插满旗帜,夜里敲锣打鼓假装有大军来援。石虎怕被包围,没等到天亮就开始撤兵,祖逖趁机派骑兵追击,缴获了大量的粮草和马匹。石勒看在军事上难以迅速取胜后,便转而加强政治怀柔手段。其实,在双方进入相持阶段时,他就已经为缓和关系有所动作。石勒特意派人到范阳修缮祖逖母亲的坟墓,还写信希望互通使节、开放贸易;后来又斩杀了叛逃到自己麾下的祖逖部将,把首级送回给祖逖,并附言说“天下之恶一也”,意思就是叛徒是天下共同的仇敌,此举用来进一步软化祖逖的北伐意志。而祖逖虽然没有明确给出答复,却也默许了边境的互市,双方进入一段短暂的休战期。《资治通鉴》里记载,石勒甚至还特意下令“谁都不许惹祖逖的地盘”,这足以证明他对祖逖的忌惮。而祖逖也借着这段时间稳住地盘,等着流民军再壮大一些,就开始北上收复洛阳。

然而,就在祖逖的北伐事业势如破竹之际,东晋朝廷却出人意料地派来官员夺权。321年,已经称帝的晋元帝司马睿突然任命征西将军戴渊前往寿春,让他担任都督司、兖、豫、雍、冀、并六州诸军事。这六州当时大多被胡人占据,名义上是统辖北方军事,实际上是要从祖逖手里收回北伐的主导权。因为此时,拥兵荆州的王敦已经与朝廷的矛盾达到顶级,内战一触即发,在此局势下,朝廷最担心的就是祖逖这支出自北方、只认将领不认朝廷的流民军,万一跟王敦联合,或者祖逖自己拥兵自重,都会彻底打乱江东的平衡。此前祖逖虽然因为战功被封为镇西将军,但是这看似是升职,其实实权却被彻底架空。而戴渊是南方士族出身,既不懂打仗,也不支持北伐,他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祖逖收复的城池重新分配给南方士族,还限制祖逖的军队调动。祖逖又气又急,跟手下说:“我一辈子都在想收复中原,现在眼看就要成功了,朝廷却派来这么个人来抢权,这不是让我功亏一篑吗?”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祖逖深感北伐无望,急的嘴上起了大泡,最后一病不起。321年九月,祖逖在雍丘病逝,享年五十六岁。他死的时候,豫州的百姓哭着给他建祠堂,连石勒都感叹“祖逖一死,中原再无对手了”。后来祖逖的弟弟祖约接管流民军,可祖约没祖逖的本事,又跟朝廷闹矛盾,最后流民军散了,祖逖收复的土地,又被石勒重新占领,东晋收复中原的最好机会,就这么永远错过了。

祖逖的离世,不仅让北伐功亏一篑,更让东晋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最佳机会。但千年后我们再回望,他留下的不只是没有完成的事业,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今天我们聊祖逖,不只是聊“闻鸡起舞”的励志故事,更要聊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他知道朝廷不支持,知道自己的流民军打不过石勒的精锐,可他还是带着百余家亲族北上,因为他心里有个执念:“我是北方人,我要回家,我要让更多的北方人回家”。

他的北伐,自始至终都不是为了“当官发财”,而是为了“家国”——那个被匈奴人摧毁的中原,那个让无数人流离失所的家乡。他没像东晋的官员那样“偏安江南,忘记中原”,而是用自己的双手,一点点拼凑起收复中原的希望,哪怕最后功亏一篑,也没放弃过。《晋书》里评价祖逖“才非雄杰,而志节过人”。他可能不是最会打仗的将领,也不是最有谋略的政治家,但他的“志节”,却比很多高官名将更可贵。就像他“中流击楫”时的誓言,不是“我要当大官”,而是“我要清中原”——这种纯粹的理想,在东晋那个“混乱又自私”的时代,显得格外耀眼。

现在我们再提起“闻鸡起舞”,或许可以多一层理解:它不只是“早起练剑”的自律,更是“为了理想,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绝不放弃”的坚持。祖逖的北伐虽然失败了,但他的精神,却像一盏灯,照亮了后来无数人收复中原的路——比如南宋的岳飞,就曾说“我小时候读祖逖的故事,就立志要像他一样,收复失地”。

最后想问问大家:试想,若你身处祖逖之位,面对朝廷的冷漠、兵力的匮乏与强敌的环伺,是否还会有勇气,仅凭百余家部曲,去踏上那条希望渺茫的北伐之路?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参考出处

1. 《晋书·祖逖传》(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核心史料,记载祖逖“闻鸡起舞”“中流击楫”“北伐收复谯城、雍丘”及被戴渊牵制、忧愤病逝的完整生平,含关键对话原文。

2. 《资治通鉴·晋纪十一至晋纪十二》(北宋·司马光编著,中华书局1956年版):梳理祖逖北伐的时间线(313年请命至321年病逝)、与石勒、石虎的军事冲突细节,补充东晋朝廷内部政治矛盾(王与马共天下、王敦拥兵)。

3. 《宋书·州郡志》(南朝梁·沈约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记载祖逖收复的豫州、兖州城池分布,佐证其北伐疆域范围。

4. 《晋书·石勒载记》(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从敌方视角补充石勒对祖逖的制衡手段(斩叛将、修祖墓、倡互市),印证祖逖北伐的军事威慑力。

5. 《建康实录》(唐·许嵩撰,中华书局1986年版):收录祖逖招募流民军的具体措施(“分土地、养遗属”)及豫州百姓为其建祠堂的史实,体现其民间威望。

6. 《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撰,中华书局1985年版):考证“中流击楫”的地理位置(长江采石矶段)及祖逖流民军的兵力变化(百余家至两千余人),纠正后世对“流民军规模”的误传。

7. 《晋阳秋》(东晋·孙盛撰,中华书局1985年版):补充“闻鸡起舞”典故的相关记载,佐证祖逖早年励志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