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看懂刘冰敲诈欧阳雪130万,才知丁元英识人术竟藏在12字

发布时间:2025-10-21 16:27  浏览量:1

图片来源:相关截图,特别致谢,侵删。

01

在格律诗即将与乐圣公司达成合作、前景一片光明时,丁元英却做了一件让人费解的事。

他找到处于公司边缘的刘冰,递给他一个厚厚的“绝密档案”袋,并严肃叮嘱:“这东西只能用来保住工作,不能成为你要挟别人的筹码。”

这个档案袋既是刘冰保住工作的护身符,也是丁元英布下的最后一道考验人性的试题。

但此时的刘冰,已经被即将到来的胜利冲昏了头,沉浸在“刘主任”的身份幻觉中,把档案袋当成实现阶级跃迁的王牌。

他的心态从最初的忐忑,迅速变成了极度的贪婪。

他不再满足于保住工作,而是把这叠他以为是“黑料”的白纸当作敲诈董事长欧阳雪的武器,厚着脸皮索要130万股份、25万轿车和总经理职位。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人不配财,必有所失。”刘冰的疯狂,不是偶然冲动,而是他本性在诱惑下彻底暴露。

当他发现自己赖以翻盘的终极武器只是一叠白纸时,他精神世界赖以支撑的虚假信念瞬间崩塌。

他的跳楼,是贪婪幻灭后的绝望,也是他性格悲剧的必然结果。丁元英并没有亲手推他,只是冷静地撤掉了他脚下的幻象台。

这一幕可以说是《天道》中最具冲击力的人性试炼场。

那么,丁元英为什么能像预言家一样精准看穿刘冰?重看这一段才明白,丁元英的识人本领,其实早就藏在孔子的12字箴言里。

02

丁元英为何能未卜先知?

因为他洞悉人性,他的思维逻辑与《论语》中孔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识人智慧高度契合。

这十二字就像一面照妖镜,能清楚映射出一个人的本质。

视其所以:看透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

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动机,不能只看表面,比如看到打人不能直接认定对方是暴躁的人,也许是在行侠仗义,关键要了解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行为背后的动机决定方向,方向错了,每一步都南辕北辙。

刘冰加入格律诗的初衷,并不像冯世杰那样是为了王庙村,也不像叶晓明那样渴望成就事业。他最初缠上丁元英,就是为了“攀高枝”,实现“破格获取”。他的所有热情,都建立在公司能让他“挣大钱、开好车、有面子”的预期上。

当公司遭遇诉讼危机时,他看不到丁元英的深远布局,第一反应就是赶紧退股,保全自己。

他的动机始终是“索取”而不是“创造”,是“依附”而非“担当”。

观其所由:审视达成目标所用的手段

一个人为实现目的所采取的方法,往往揭示了他的品格。卑劣的手段永远得不到高尚的结果。

比如考试得高分,有人靠平时踏实学习,有人靠考前突击,有人靠作弊,不同的方法反映出不同的特质。

那些痴迷投机取巧、寄希望于押题的人,价值观本身就有问题。

刘冰热衷于投机取巧,总想着押中宝、跟对人,却从未考虑通过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经营水平来站稳脚跟。

公司遇到危机时,他选择逃跑;公司成功时,他想着摘桃子。甚至最后,他用欺诈和要挟的手段来获取利益。

这与肖亚文在公司最危难时选择挺身而出、承担责任,形成了鲜明对比。

刘冰的“所由”,始终是一条充满侥幸、不愿付出的捷径,这也为他的人格破产埋下了伏笔。

察其所安:洞悉其内心真正向往的境界

有些人嘴上说要不断学习进步,但住进别墅后就不再学习;而真正好学的人,一天不看书就觉得没意义。

心之所安,才是人最真实的底色。

刘冰内心安于什么?他既不安于奋斗过程的充实,也不安于凭真才实学获得的尊重。

他安于开宝马车穿梭都市的虚荣,安于到处递“办公室主任”名片的体面,安于无需承担风险却能坐享其成的快感。

他的内心,从未真正安于责任、创造和付出。

所以,当“格律诗股东”这个虚名即将失去时,他会极度恐慌;当发现无法再安享其成时,只能选择极端。

03

这12字箴言,放在公司层面,分别对应使命、价值观和愿景。

如果一个人的动机、价值观和结果都与初心一致,那他就是值得信赖的人;否则,就可能表里不一。

这套识人方法也提醒我们:

不要轻信他人一时的热情和承诺。当你准备与某人深交或合作时,不妨用这面镜子审视一下:他接近你的动机是什么(视其所以)?他处理问题时习惯用什么手段(观其所由)?他业余时间最享受、最安心的状态是什么(察其所安)?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能帮你筛掉绝大多数“刘冰式”的伙伴。

在自我成长中,这12字也是一面自省的镜子:我努力工作的初心,是为了真才实学,还是虚名浮利?我追求成功的方法,是脚踏实地,还是总想着走捷径?我独处时,内心真正感到充实和快乐的,是不断成长与创造,还是一时的娱乐和消遣?

识人始于观察,最终归于自知,这才是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