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实录 | AI原生时代:人机共生的产业机遇与挑战
发布时间:2025-10-21 11:54 浏览量:1
9月28日,由南山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会、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会联合主办的NEXWAVE 2025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生态链接大会圆满落幕。在“共创未来”圆桌对话环节,产业大咖围绕《战新产业如何穿越周期、基业长青》《“内卷”与“出海”: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破局之路与未来生态构想》《AI原生时代,人机共生的产业机遇与挑战》三大前沿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其中, 在“AI原生时代,人机共生的产业机遇与挑战”对话中,深圳市都会城市研究院院长高海燕,同创伟业联合创始人黄荔,战新会副会长、万魔声学董事长谢冠宏,若铂智能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邹光富,强脑科技具身智能负责人张知阁,丰翼科技副总经理陈涛,帕西尼感知科技VP顾宏康等嘉宾聚焦AI在医疗、制造、服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前景,并就AI治理、数据安全、就业结构影响等议题进行了建设性探讨。
今天,小新为您带来“共创未来”圆桌对话《AI原生时代,人机共生的产业机遇与挑战》实录。
主持:高海燕 深圳市都会城市研究院院长
嘉宾:黄 荔 同创伟业联合创始人
嘉宾:谢冠宏 万魔声学董事长
嘉宾:邹光富 若铂智能机器人联合创始人
嘉宾:张知阁 强脑科技具身智能负责人
嘉宾:陈 涛 丰翼科技副总经理
嘉宾:顾宏康 帕西尼感知科技VP
以下为“共创未来”圆桌对话实录
01
高海燕:
AI是人人的AI,也是千行百业的AI。在深圳特别能感受到生产力爆发与产业迭代升级的交互效应。纵向看这二三十年,从IT到互联网、数字化再到AI,节奏越来越快,融合效应越来越强,对企业的挑战几乎无时不在——过几年就要升级,过几年就要进化,时刻都在剧烈变化中。所以我常说,深圳是生产力大爆炸和产业融合度最高的城市。
今天谈AI与人机共生有现实意义。所谓人机共生,我从字面理解不一定很专业,就是AI时代人和机器在生活、产业场景中如何高效协同、价值碰撞、价值共创。从这个角度讲,深圳很有谈论价值——在这里,人机共生不是虚幻想象,而是超强现实。所以在深圳这座最重要的AI城市之一,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设置议题谈论人机共生很有必要,应该常谈常新,有深圳意义、时代意义、未来意义和行业意义。今天在座的嘉宾都是这一行的实践者、投资者,非常专业,我想把更多想法和话题抛给他们回答。
问题就是:你所在的领域中,你认为AI与人机共生的标志是什么?你观察到的标志是什么?或者你实践中的标志是什么?第二个问题,作为知名投资机构联合创始人,你现在投AI看好哪些赛道?未来3~5年,是脑机接口、具身机器人还是其他领域?另外你更看重什么?是产品、技术、场景还是商业模式?这几个问题请你一起回答。第一个,想问同创伟业联合创始人黄荔总,请您分享分享!
黄 荔:
首先感谢吴宪会长,战新会确实给深圳带来很多创新活力,其次感谢主持人提的问题。同创伟业总部在深圳,是土生土长的投资机构,我们比较务实,不会铺太多赛道。从我的研究和投资经验来看,我们会在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投入更多精力——目前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物理本体,尤其在深圳的产业化和成熟度已经比较高,大脑部分还有不同技术路线在迭代。
所以我们更看重物理本体这一块,这也是为什么能看到很多高难度动作的Demo,包括各种操作场景的Demo,我们认为这部分比较容易成熟。但世界模型和VLA模型这两块,不管是强化学习还是模仿学习,如果未来能融合,我们有自己看好的方向,但不敢说完全掌握技术前沿。
所以,我们会在不同产业领域和实践场景中,首先看技术领先性,其次看融合能力。目前没有哪家能做到本体和大脑都十全十美,或者在某个细分赛道、单一工种完全覆盖,但一旦突破,至少能在单一工种中替代人类劳动。关键是要为人所用、为人服务。
从伦理角度和发展目标来看,发展取代人类的技术有点不切实际。但我们选择赛道时还是以服务人为核心,取代单一工种,这是目前的发展逻辑。所以我们选择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未来可能以世界模型为主导,结合端到端的VLA模型。
如果能和本体结合,相信会有很多突破,技术成熟需要迭代,不会一蹴而就,所以我们比较看好这个赛道。至于其他领域,比如人机共生,我觉得还没到最优或最成熟的阶段,不是不值得研究,而是目前还停留在设备阶段,谈不上智能和意识。如果能解决残疾人问题,是值得做的;但其他方面,大脑的秘密还没完全解开,所以还为时过早。
高海燕:
谢谢黄总。黄总讲得很清楚,投资逻辑立足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看重先进技术、数据模型支撑和大脑研发,以及与应用场景的有效融合,能解决实际问题。我追问两个问题:第一,深圳被称为中国机器人第一城,去年机器人领域投资案例最多,有72个,同创伟业在其中有没有投资项目?第二,刚刚马主席提到耐心资本,你觉得这个领域需要耐心资本支撑吗?
黄 荔:
是的,我们从PE做到VC,再到天使基金和种子基金。以前有耐心是因为没有退出渠道,不得不等;现在布局天使期和种子期项目,有了良性循环,心态更好,愿意看到行业周期发展和新周期的崛起。主持人提到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我们在全国范围内投资,最近投了十几个案例。我们没具体比较过数量,简单统计大概有十几个,包括大脑模型、世界模型、本体、关键零部件和终端等,覆盖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各个环节。投资阶段有首轮、二轮和三轮,再往后就没有了,情况大概就是这样。
高海燕:
谢谢黄总,下面我们把话筒交给万魔的谢总。AI与人机共生及业务场景的融合,万魔应该做得不错。我们都知道万魔是知名品牌,我想问个具体问题:在AI与人机共生的场景时代,万魔的新一代智能耳机是否具有探索性和先达性?也就是说,音频有没有可能成为人与AI连接的重要入口?过去互联网时代,我们讲“入口为王”,对吧?那在今天的AI场景时代,你觉得音频会不会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入口?
谢冠宏:
我们不敢说自己多高大上,毕竟AI和机器人领域已经很高科技了,我们做的算是科技里比较接地气的部分。核心就是围绕人体提供交互入口,客户对AI的最大需求就是穿戴设备要做到最轻、最舒适、无感且省电——叫它能马上回应连线,不叫就绝不打扰,还不能泄露隐私。语音识别准确率要做到极致,这些都是我们在AI边缘计算层面做的事。
怎么实现低功耗?怎么优化运行?这些都是长期布局的方向,所以我们很早就投资了类神经算法,用来提升语音质量、降噪效果和听觉清晰度,还投了存算一体、人工皮肤、人工肌肉这些领域。最近我们觉得能做些贡献的是人体健康领域,毕竟设备贴近身体,能做运动辅助和健康监测。运动方面还在保密阶段,我们正和最知名的运动鞋公司合作开发下一代产品,要把运动习惯指导变得更实惠、更方便。
健康方面,现在很多产品都做心率监测,但基本没用——你跑着步,心率显示140,继续跑还是停?有没有危险?根本不知道。我们坚持和合作伙伴把耳机做到通过FDA,也就是美国药监局的认证,因为每年心血管疾病出事太多,等出事再处理就晚了。我们的技术能让你花十几秒,提前三周预测心率异常、房颤风险,甚至瓣膜冠状动脉问题。
听起来很神,对不对?以前这不可能,但现在有了AI。现在病例数据很扎实准确,同类病例有几万个,记录都很准确,标签数据很扎实。学习后准确率很高,FDA临床实验显示有95%~96%的准确率,AI技术、算法学习和数据准确性确实改变了世界。所以我们会继续围绕人体需求做研发,也感谢现场芯片公司的支持。
目前我们合作的品牌包括华为、小米、荣耀,现在市场竞争激烈,二线厂商像倍思这些我们也都合作了。虽然做的是高科技,但提供的是性价比最高的服务,大概就是这样。
高海燕:
谢谢谢总分享的新的拓展场景,下面请若铂智能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邹光富分享。其实我想问的是,AI与人机共生及业务场景的融合,在你们做机器人本体研发的公司,我经常在商业化上遇到一个问题:场景需求往往比较个性化,但从边际效应来看还是需要标准化,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在你们领域是怎么处理的?
邹光富: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我们目前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过去做标准产品比如汽车产线、手机产线,很容易标准化,这是工业制造的过去式。未来在农业等特殊领域会出现大量非标场景,比如摘苹果、杀鱼——我们天天吃的酸菜鱼,每条鱼都是人工宰杀的。
用机器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打个比方,每条鱼都不一样,哪怕两斤重的鲈鱼和鲫鱼,体型肥瘦长短都有差异,个性化非常明显。我们不可能为每条鱼做一台机器人,所以若铂的思路是:从工具到人机辅助再到标准化。首先要构建核心零部件及组件的标准化,通过定制化开发满足非标需求,最后形成行业标准化产品。
具体做了三件事:第一是软硬件架构标准化,硬件上以高精度伺服驱动技术为核心,打造运动控制、电源管理和移动模组的硬件平台;传感器做成标准组件,根据场景适配不同传感器,再开发一套微型工业化操作系统,调度AI机器人的所有行为,通过AI算法和感知系统采集、分析、识别数据并决策。同时开放软硬件接口,让更多人参与。
第二点是模块化与定制化结合。比如用标准化模组,针对工业、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不同场景,根据用户需求选择相应模组进行标准化改造,形成看似定制化的产品。
第三是开发第一代小模型人工智能与通用人工智能的结合。现在大家都在讲大模型,但我们团队是软件出身,知道创新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玩不起——需要大量资金,具体数额我就不说了,这是我们在项目中被逼出来的方向。
小模型的优点是针对具体场景只需修改部分参数,通过适配组装就能满足需求。不过像水果识别,比如识别荔枝这类需求,可以先用大模型训练数据,优化后再转换成小模型应用。
有了这些技术后,我们特别重视与大企业或行业龙头合作。目前服务的基本是行业龙头企业,过去很难进入成功企业,现在重点突破——比如最近入股天安新材,结合他们的电子皮肤探讨农业和医疗领域的应用。我们已建成全球首个无人化水产加工厂,能自动杀鳖、虾、鱼等。
另外是橡胶加工,汽车轮胎原料是柔性材料,每块胶都不同。我们通过核心技术、软硬件能力和小模型学习能力,做出了行业标准化产品。在电池、汽车、手机行业看似非标,但在我们领域却是标准品。
所以标准品和非标定制是相对的。刚才刘刚总提到做定制化标准品,我觉得只做一套产品的非标确实难设计,我们通过这种技术路线正在逐步推进。
高海燕:
谢谢邹总,您讲的内容含金量其实很高,尤其对很多创新创业公司。我觉得您提到机器人领域面临两端非标化问题:一端是需求端的个性化,因为每个客户需求不同;另一端是产品部件的非标化。但为了建立这种能力结构,若铂首先解决了核心部件的标准化,然后把非标部分开放共创,对吧?这样响应速度会很快,再结合软件和大模型训练,加上标准核心部件的标准化,构成核心能力,两端的组织能力就会更强。这应该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公司,采用BtoB的商业模式,对吧?不知道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邹光富:
说得非常正确,我们也是toB端的公司,主要是解决行业应用的一些细分领域应用问题。
高海燕:
我不知道你的经济规模,如果对一个几亿级的公司以下的公司,尤其是 BtoB 的,其实最好的方式还是现在这种就是组织方式、产业的组织方式,是吧?
谢冠宏:
可以冒昧补充一句吗?那个我觉得我们中国这边有很好的土壤,就是做那个工业化的机器人。不要去跟外国去抢这个模拟类人类的机器人,因为我们像BtoB,我一听到这个好高兴,因为整个工厂里面那个设备制具、自动化设备,每一个产品都要重新安排、重新定制,人有时候也经不起这样子。
邹光富:
我非常赞成。
谢冠宏:
所以在产线的几百万人力中,很容易聚焦一件事——专门锁螺丝、专门上胶,不用买那么多设备,结果大家都很卷,只能做低价,调整起来也方便,这是个好机会。
高海燕:
太好了,谢总也get到了这个事情的底层逻辑和本质。其实我个人听到谢总和邹总讲的,都很兴奋,觉得邹总这里完全有机会成为重要的工业机器人平台。今后靠大客户带动核心能力,走平台化方向,有机会服务更多企业。
邹光富:
对,我们现在确实有工业机器人的全套技术,整个技术栈都是全的,但没去血拼工业机器人这个赛道——太残酷了。所以我们开辟了另外一些赛道,其实讲工业机器人和AI,根本逻辑还是机器换人为生产生活服务。不一定非要搬轮胎、搬手机或贴手机屏,里面还有很多细微的工作可以做。
我们最终结论是用机器换人,让人过得更舒服。刚才叶院长的演讲让我感同身受,就是要人和自然更协同,把技术应用到产业化的具体环节,每个企业找到自己的定位就行。
高海燕:
再次感谢邹总!接下来,请强脑科技具身智能负责人张知阁张总分享一下。因为我们是技术型企业,脑机接口又这么高大上,我想问问:在现在这种强技术、前沿技术领域,你觉得发展的障碍是什么?是市场、技术本身,还是市场接受度和认知?或者是市场对产品能力的认知障碍,你觉得是哪个部分?
张知阁:
对,刚开场的时候,海燕老师问了黄荔老师一个问题:现在比较前沿的脑机接口和具身智能这两个领域,更关注哪一块?我们强脑科技很幸运,两块都在做。其实我们一直在思考,我们已经过了从0到1探讨人类大脑与机器接口的阶段了。
那接下来,我们的壁垒到底在哪?经过分析和近十年实践,我们发现目前最高的壁垒并不是单一的技术或产品参数,而是更倾向于理解为一个整体——从技术壁垒到使用可靠性,再到社会认知、伦理道德认知,构成的社会信任壁垒。
这其实是个比较综合的问题。比如脑机接口,大家科幻片看得多,真正未来实现脑机结合,人类的角色是什么?还有刚才讨论的具身智能,当机器人从硬件到“大脑”的成熟度接近甚至超越人类时,人类的角色又是什么?
这其实就是社会认知的问题。回到刚才说的,这三个方向像个三角形壁垒:第一个是技术爬坡,每个企业都会面对。拿我们做的脑机接口来说,数据采集的精准度、设备稳定性、算法迭代能力,这些都是已知内容。
随着技术发展,这些肯定能攻破,路径也很明确,技术层面是从0到1的基础,另一个方面是使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包括成本下降到可用水平。这其实是工程和商业结合的问题,技术成熟、产业链完善后,量产成本下降只是时间问题,整个行业努力的话,实现路径也比较明确。
但第三个问题,社会认知和信任,已经超出技术和工程层面,是关于人的认知问题。我们做脑机接口这个方向,也确实面临很多挑战。
现在我们最核心的策略是什么?就是要让用户和社会相信这是可靠、可用,甚至向善的工作。我们的技术是为了解决人类疾病健康问题,同时帮大家提高生活水平。所以我们会多做两件事:一是技术更透明公开,二是多做向善的事。比如我们给残疾人提供的仿生手、仿生腿产品,曝光比较多。给截肢患者装上后,看到他们能回到正常人的工作生活状态,这就是真正帮助他们和社会,解决很多问题。
还有给自闭症小朋友的解决方案,看到他们从不会表达、不会讲话,慢慢开始讲话、交流,这也说明我们本着向善、透明的态度,真正帮到了有需要的人。这样一来,社会信任基础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高海燕:
谢谢张总,您讲的我们都明白了。脑机接口在场景中既要在产品上突破,也要在应用场景上突破,还要保持社会认知的一致性。这样的运作需要天使消费者和耐心资本支持吧?当然也需要自己的创新加持。
下面,我想问陈总一个问题,陈总是丰翼科技的,做物流机器人,特别是无人机物流从封闭场景走向开放场景,还是有很多挑战的。想问问你面对这些挑战时,你们做的主要突破是什么?
陈 涛:
我们专注做低空末端物流配送,就是100公里范围内的低空物流配送。现在最主要的挑战不是技术,因为我们在深圳每天无人机能飞1000~1500个架次,运顺丰的快件每天能到2千到3万票的规模,已经在实际运营了,所以技术方面算不上巨大挑战。最大的挑战是空域问题,因为消费者需要的是高确定性的低空物流服务。
我打个比方,昨天寄了一个快件,今天想再用无人机寄,运营方却说空域管制飞不了,我也没法百分百保证明天能寄。这样消费者用无人机运输的意愿肯定会大大降低,现在全国各地空域还完全做不到高确定性,这是我觉得整个行业最主要的障碍。
高海燕:
陈总讲得很好,深圳的创新有时候就是这样,有“创新的烦恼”对吧?有管制问题、客观环境问题,还有认知伦理和用户认知的问题,心智上也要突破。这就是创新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很有意思。
陈 涛:
是的,虽然空域问题还很大,但相比前几年开放程度已经高很多了。比如申请空域,今天申请的话大概一个星期左右。
高海燕:
最后一个问题,我想问问顾总,帕西尼也是前沿技术代表,做机器触觉的,您觉得在市场化过程中,现在最大的壁垒是技术、产品场景还是什么问题?
顾宏康:
我觉得是技术壁垒,三个选项里先排除价格——我们大湾区有全球最牛的产业链,深圳和大湾区根本卷得起,所以价格不是问题。短期看是技术瓶颈,未来限制会是市场。先说说技术原因,给大家普及下:人工智能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让AI会思考,比如下棋;第二个是让AI学会看,李飞飞教授搞的ImageNet大家可能不熟,大白话就是谷歌让互联网识别猫的时候,AI大模型就学会"看"了。我们现在做的是第三阶段——让AI大模型会"动",也就是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赛道。什么是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就是有具体载体搭载AI大模型和环境交互,人需要看、听、说,我们帕西尼还要"摸"——老祖宗说手眼结合,我们就做触觉传感器。
为什么市场难打开?技术瓶颈在哪?第一是机器要像人一样灵活操作,具身智能分移动智能和操作智能,我们觉得操作智能更难。人用手本来就不容易,人跟动物的区别就是站起来走路和用手使用工具,这操作难度就是技术瓶颈。
第二是机器人要像人一样自主思考,但现在机器人"脑子"还很笨,而且大语言模型适不适合当"人脑"还不确定。大语言模型有痛点,比如会出现幻觉——你问GPT或DeepSeek,它可能有10%的错误率。要是让机器人带娃,10%的概率把娃扔地上,谁能接受?所以不论是用符号主义,还是深度算法,都还在探索,这是技术瓶颈。另外我们作为厂家,也羡慕ABB、库卡这些四大家族,但现在没多少集成商懂怎么用人形机器人,等于没人会用。所以短期瓶颈,主要体现在一是技术,二是应用门槛。
最后说一下未来市场的伦理问题,我一直坚信科技改变生活——汽车替代马车,新能源替代燃油车,这些都是例子。我没经历过2016年的互联网+,但很庆幸参与人工智能+。在这个时代不拥抱人工智能+,十年后的中美博弈格局就会不一样。
02
高海燕:
好的,谢谢顾总,我看时间差不多了。这样,我们最后每个人用一分钟时间来回答一个共同的问题——AI人机共生的商业化问题,这是我们都关注的,投资者和机构也关心。过去我们在先进产业里,深圳的创新是有准心的,核心赛道里也有领路人,对吧?
你看早期消费电子的发展就是基于果链,有苹果手机在前面引领,我们就在那条赛道里沿着准心跑。后来又有了车链,新能源汽车跟着龙头跑;机器人领域,我们也跟着龙头企业,但机器人现在还不怎么挣钱。到了AI人机共生领域,我们感觉场景还没完全爆发,市场准心又比较分散。这种情况下,作为创新者我们该如何认知和突破商业化?每人用一分钟时间谈谈这个主题,从投资者开始吧。
黄 荔:
我们就用一句话:不管怎么说大脑,谁能破解大脑的秘密,我认为这才是未来真正实现人工智能的关键。不敢说商业化,至少是普及化的,或者是皇冠上的明珠。如果没有这样的重大突破,实际上大家都在互相猜测,或者根据有限的已知论文去猜测方法,或者最后答案就是 Data Science。所以我非常希望于大脑科学的真正突破。
谢冠宏:
我这边的想法是 AI 要更了解人类,这件事很重要。所以我们还是从低科技切入,就是从机器人陪伴——companion这个部分做起。因为现在各种解码能力越来越强,这类陪伴产品能够理解人的需求,agent能够模仿人的操作。我觉得这是一个中间过渡期,在这方面多花时间非常好。
第二件事我想呼吁的是,深圳号称科技摇篮、创新中心,但我觉得耐心资本在国内还没形成气候。投资人还是会想尽办法设计各种复杂条款,执行时却严格依法依约。这样一来,很难培养出NVIDIA、OpenAI 这样的公司,希望深圳能做出改变,谢谢。
邹光富:
这里大家都提到耐心资本的问题,我们从2016年创业到现在,中间也经历过比较艰难的过程,不过现在挺过来了。我们公司从上到下都是搞技术的,从我们自身角度看,虽然AI很火,但说实话——我们都是圈内人,AI其实还很笨,很多现实问题解决不了。我们现在能做的是,基于已有的一些小成绩和经验,把这些经验应用到当前场景中,最大愿望就是让我们发现的那些需要AI处理的场景问题能落地。
我觉得这已经是个很大的市场了,大家别悲观,要乐观。现在不是没市场,而是我们都在做彼此能做的事。大家都卷,只能卷价格,后来又搞出"卷服务、卷品质"这样的高大上说法,本质上还是技术创新不够。我们觉得坚持技术创新才能看好未来。好,谢谢。
张知阁:
说到AI共生,我觉得它已经跳出了产品参数本身的竞争,其实已经从价格锚定进入价值锚定的时代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是实现可用、可靠、可商用的商业闭环。可用是比较基础的,AI一定要理解人类,理解人类想要的事情。但有个重要的点是,需要把这些理解封装成无需专业工程师操作的形式,做到随地可用。第二个是可靠,使用过程中必须实现硬件和软件的可靠性。第三个最重要的是可商用化。比如现在的具身智能,真正盈利的公司很少,因为前面两位提到的耐心资本问题——资本的耐心很重要,未来关键是找到从投入到价值产出的商业闭环。
陈 涛:
我一句话总结一下,低空经济行业里,判断这个行业商业化是否成功,关键就看整个低空经济行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广度和深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可能实现商业化成功。谢谢。
顾宏康:
最后我讲两点。第一个是,我特别认可“场景落地为王”这句话,好产品就是卖得出去的产品。大家都在追求大模型、搞产学研一体化,其实是不对的。我认为是这样的——卖得出去的产品才是好产品。还有人形机器人是个伪命题,你看扫地机器人能具象化地扫地,所以走进了千家万户;搬箱子机器人就叫搬箱子机器人,倒水的叫倒水机器人,讲解的叫讲解机器人。所谓人形机器人就是“Superman”超人,我很难在十年后看到它成功,而且我的企业能不能活十年还不确定。
我们企业的机器人在做什么呢?深圳地铁的全球第一台安检机器人,能代查包裹、检测水质,还能提供问询服务。很简单,其实谁做了就知道不难,我们就是做对了方向。第一点,是落地为王,要拆分成具体场景,别追求超人式的机器人,那种产品进不了千家万户。第二点,大家一直没关注大模型的三要素——数据、算力、算法,其实数据特别重要。每个人都会产生数据,中美博弈最后拼的就是数据。中国最不缺数据,但数据的采集、标注、清洗和安全,这非常重要。我觉得尤其是深圳,咱们的slogan就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之前我们和华东某个城市在“卷”的时候,那边有“六小龙”,我们这边也有“六小龙”“八大金刚”。但深圳政府出台了很好的政策,是什么呢?是补贴!补贴什么呢?补贴场景,补贴数据。我觉得这一块是要大家好好地坚持做下去。好,谢谢大家。
高海燕
谢谢各位企业家,AI与人机共生还有机器人这个领域,看来商业道路任重道远啊。我看了一组数据,去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集群的市场主体大概有73000多家,这个行业整体营业额约1200亿左右,算平均值的话,每家企业营业收入大概270万。再考虑行业集中度,大部分企业其实根本不挣钱,对吧?所以这个领域确实任重道远,但我觉得刚才大家讲的“创新烦恼”还是要靠创新解决。
今天圆桌论坛的最后,又和第一场圆桌闭环了——我们还是要坚持价值主义、科技主义、长期主义、耐心资本,还有知识型政府,一起共创结构性创新,久久为功,最后都能“打穿”。好,我们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