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点前睡觉错了?医生提醒:过了70岁,睡觉要注意这5点!
发布时间:2025-10-21 21:30 浏览量:1
很多老年人一到晚上八九点就开始“催眠”自己,想着早点上床睡觉,早点休息身体才好。但现实却并不总是如愿,躺床上翻来覆去,结果睡得更焦虑。有人甚至强迫自己“十点前必须睡觉”,反而越睡越累,白天精神头也不见好。这是不是说明——晚上十点前睡,其实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答案是:还真不一定。尤其是年过七十之后的老人,睡觉这事儿,真得重新审视。不少人误以为“早睡早起”是金科玉律,其实没那么简单。睡眠这回事,到了七十岁以后,身体节律、激素分泌、器官状态都变了,不能再用年轻那一套标准来要求自己。
先得说清楚一点,人老了之后,睡眠结构会发生明显变化。深睡眠时间减少,夜间容易醒来,入睡变慢,白天却容易打盹。这不是“睡不好”,这是正常生理退行性改变。问题是,如果还一味追求“八小时”、“十点前睡”,反而会给自己带来压力,焦虑一来,睡眠质量更差。
不少人以为自己“失眠”,其实是对睡眠时间的误解。有位七十三岁的老人,每晚九点准时躺下,凌晨三四点醒来就开始焦虑,觉得自己“才睡五六个小时”。但他的睡眠已经足够,只是节律提前了而已。这在医学上叫“老年期前移型睡眠节律”,不是什么病。
医生提醒:过了七十岁,别再一味追求“十点前睡”这种指标性作息了。睡得合适、醒得舒服,比几点上床更重要。真正该注意的,是以下这几个容易被忽略的睡眠细节。
别强求一次性睡满七八小时。很多老年人本身就睡眠浅、容易醒,半夜醒来一次两次其实很正常,不必因此紧张。强迫自己回笼睡,反而更容易失眠。可以接受“分段式睡眠”,夜里睡五六小时,白天小憩一会儿,总时长加起来够了就行。
别带着情绪上床。尤其是焦虑、烦躁、郁闷这些情绪,都会影响入睡。有些人白天琐事一堆,躺床上脑袋还在转圈圈,越想越睡不着。建议睡前做点轻松的事,比如听舒缓音乐、泡泡脚、看看书,别盯着手机刷新闻,别聊让人上火的事。
再一个很关键的点是,卧室环境得讲究。很多老人图省事,卧室灯光太亮、床垫太硬、被子太厚,甚至电视整晚开着。这些都会影响睡眠质量。卧室要暗,要安静,温度控制在20℃左右最舒服。床垫最好软硬适中,枕头高度别太高,太高会压迫颈椎。
还有就是,别白天睡太多。很多人退休后白天没事干,上午打个盹,下午再睡一觉,结果晚上一点都不困。建议午休控制在30分钟以内,午饭后休息一会儿就好,别睡过头。睡太久会打乱生物钟,晚上睡眠碎片化,反而更累。
药不能乱吃。有些人为了“早点睡着”,自己去买安眠药、褪黑素,甚至喝酒助眠。这是大忌。长期依赖药物,不但会形成耐药性,还可能影响记忆、诱发跌倒。老年人代谢变慢,用药需谨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除了睡眠习惯,很多慢性病其实也会影响睡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衰、老年抑郁症等,都会导致夜间频繁醒来、憋气、腿抽筋。晚上总是醒来出汗、心慌、胸闷,就要警惕是不是基础病没控制好,而不是单纯“睡不好”。
还有一个特别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是夜尿频繁。很多老人睡眠中断就是因为起夜次数太多。年纪大了,前列腺增生、膀胱功能下降、激素变化都会引起夜尿。建议晚饭别喝太多汤水,入睡前三小时尽量少喝水。有条件的话,卧室可以放个夜壶,避免频繁起床走动摔倒。
顺带提一句,老年人睡觉前低血糖也容易惊醒。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如果晚饭吃得太少或药物用多了,半夜血糖过低,大脑会发出“警报”,把人惊醒,还可能伴有出汗、心悸、头晕。这时候别硬撑,应该马上测个血糖,必要时吃点含糖食物缓解。
不光是睡觉这件事,整个作息节律都要顺应身体的变化。别一味模仿年轻人也别迷信“健康标准作息时间表”。有些老人早晨五点自然醒,觉得“太早了”,硬赖床结果越躺越累。也有些人晚上十点还精神百倍,非逼自己躺下,反倒翻来覆去。身体告诉你的节奏,才是最靠谱的生物钟。
有一点不能忽视:长时间失眠不是小事。如果连续几周都无法入睡,或者睡眠浅到一有动静就醒,还伴有情绪低落、注意力差,就要考虑是不是老年抑郁症在作怪。别以为自己“只是老了”,有些病,不看医生,真的发现不了。
有的老人习惯早起,天还没亮就摸黑做早饭、出去锻炼。这其实不太安全。清晨时段血压波动大、气温低、光线差,是脑卒中和心梗的高发期。建议天亮后再出门,别太着急。
还有一点,别把晚上当成“反正没事干”的时间。很多人白天太闲,晚上看电视、打麻将、刷手机,一搞就到深夜。长期晚睡影响内分泌、加重记忆减退,还容易诱发焦虑。建议老年人保持规律作息,哪怕没有工作,也要给自己定个“生活节奏”。
到了七十岁以后,睡觉这事儿,不该是任务,更不该是负担。不是睡得越早越健康,也不是躺得越久越值。关键在于:睡得踏实、醒得舒服。别被“十点前必须睡”这种标准绑架了自己,身心轻松,自然睡得香。
说到底,老年人的睡眠,不是一个简单的“几点睡觉”问题,而是身体、心理、生活节律的综合体现。只盯着时间,是看不到全貌的。对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来说,把握好这五点,比准点上床更重要:接受节律变化、调整入睡方式、优化卧室环境、控制白天作息、谨慎使用助眠药物。
如果非要给睡眠一个“标准”,那就是:第二天醒来,有精神、有胃口、有心情。这才是真正的好觉。
参考文献:
[1]张建星,马丽娜.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与干预对策[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41(3):321-325.
[2]王颖,刘洪,周伟.睡眠节律变化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4):289-292.
[3]李雪,程志勇.老年期睡眠障碍及其与慢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4,57(2):113-11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