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洗了,不是王明克张国焘,而是张国焘自身有个重大缺陷
发布时间:2025-10-22 16:29 浏览量:1
别洗了,不是王明克张国焘,而是张国焘自身有个重大缺陷
不吐不快。
刚看了一篇文章,谈及红四方面军以及张国焘的一些事。
张国焘的历史评价,已经定性,但在网络上,张国焘那些依然有议论点。
我看的这篇文章,在论及张国焘叛变一事上,有给张国焘“洗净岸”的嫌疑。
张国焘另立中央,坚持南下,最终失败。他后来重新北上到达陕北后,其实就凭另立中央这一罪名,就够枪毙他几次了。
不过,组织上并没有一棍子打死,依然想给张国焘改过自新的机会,组织上一直做张国焘工作。
当然做工作与公开批判必须同步进行,毕竟张国焘犯的错误,已经违反了党的原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张国焘接受批判时,表面上很虚心,实际上内心并不服气。
这是机会,但张国焘看不到。
如果此时张国焘彻底认清自己的错误,服从教员,或许他还会在历史上留下英名,只可惜张国焘太自负了,他太自作聪明了。
面对曾经不如己的教员,以张国焘的性格,不会认错低头的。
1938年4月,组织上派张国焘参加拜黄帝陵大典,但没想到张国焘利用这次机会,居然投奔老蒋,当了可耻的叛徒。
张国焘的叛变,彻底改变了张国焘的人生,此后有后悔之意,回头也没意义了,性质发生了变化。
比如说,如果张不叛变,建国后至少还有一定职位,但叛变后再回来,那必然以犯罪论处。
有人认为,张国焘叛变是王明害的。
王明在历史上名声也不好,不排除有人想借王明打压张国焘一事,往“王明克张国焘”的假命题上引。
如果拿王明说事,就会给人感觉,如果没有王明,张国焘就不会叛变。让人没有正确认识到张国焘的错误已经被定性,随意修改,别有用心。
或许通过这样解读,然后让后人把对张国焘叛变的责任往王明身上引。
1937年,王明从苏联回到陕北,他与张国焘在陕北一起工作一段时间。
对于王明,张国焘当然知道他的为人。
王明来陕北之前,他曾在新疆搞过“肃托”,把张国焘手下两名高级将领给害了。
这两员大将一个是李特,一个是黄超,这都是红四方面军的高级将领,对张国焘很忠。
两人的死,与王明有直接关系。
李黄二人之死,的确对张国焘触动很大,也让其有了逃的念头。
张国焘想逃走,并非全是王明打压他。
从当时情况来看,张国焘还处于被批判之中,他心中早就不满。
更重要还是张国焘并没有坚定的信仰,随时会变化,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条件。
以张国焘自私的个性,以及眼光和战略来看,此人在遭遇挫折时就会出现变化。
张国焘在北大时,曾经被抓坐牢,就当了软骨头,并供出了同志。只不过这一经历很少有人知道。
张国焘在红四方面军时,权力很大,杀了不少人,那时正是张国焘没遇到挫折之时。
张国焘南下失败后,如果他被抓,那时就可能直接叛变。
所以一个人本身就信仰不坚定,只要在外在条件成熟下,他就会叛变当叛徒。
王明批判张国焘,并杀了张国焘身边的高级将领,只是促使一个信仰不坚定的人谈判投敌的催化剂,也可以张国焘叛变的综合因素之一,但归根结底还是信仰不坚定。
现在有人洗张国焘叛变是因为王明的打压,这一招的确很厉害。
王明名声不好,也是个狠人,而且是一个小肚鸡肠之人。
王明后来到苏联看病,只是一个借口,他在苏联对教员的污蔑,与叛变无疑,只不过不像张国焘那恶劣,公开投敌。
把一个让人反感的人,归结到一个叛徒的叛变原因上,的确很高明,也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变种体现。
历史定性了,事实摆在那里,还这样洗,那不是什么还原历史真相,那是别有用心,想篡改历史真面目。
现在不断出现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解读,甚至出现一些为他们“正名”之事,不能不以为然,这种事要高度警惕。
通过解构历史人物,或者随意解读一些历史资料,甚至随意把一些历史事件挂钩,让人产生误解,会认为有些叛徒值得“同情”。
打着正能量的文章为一些人“洗”,很危险,虽然不像有些人公然抹黑教员,但照这样下去,出现歪曲历史的解读会不断出现。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