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157个岗“0报考”:不是考生不捡漏,是这3个现实问题太扎心
发布时间:2025-10-22 19:17 浏览量:2
2025年国考报名结束后,我帮表妹筛选岗位时发现个怪事:中华职业教育社一个岗位,10665人抢1个名额,进面线飙到140分;可另一边,157个岗位直接没人报,甚至有个岗招7人,最后报名人数还是0。表妹纳闷:“大家宁愿挤破头当‘分母’,也不愿捡漏?”
其实真不是考生傻,仔细看这些“无人岗”的细节就会发现,每个岗都藏着让年轻人望而却步的现实难题,不是不想报,是真的“报不起”。
第一个难题:位置偏、强度大,生活和工作难平衡。没人报的岗位里,80%以上集中在边境检查站、偏远地区基层派出所,比如新疆出入境边检总站、北京铁路公安局的一线民警岗。这些岗不只是“离家远”那么简单——我同学阿强前年考了某边境检查站的岗,去了才知道,上班要24小时轮班,半夜出警处理走私、偷渡是常事,休息时想逛个超市,得开车半小时到镇上;一年只能回一次家,父母生病都没法及时照顾。现在年轻人找工作,早不只是图“稳定”,更在意能不能顾上家、有没有正常生活。这种“把人拴在岗位上”的工作,哪怕是铁饭碗,也没几个人愿意选。
第二个难题:门槛太苛刻,符合条件的人寥寥无几。2025年国考的门槛比往年高了不少,本科能报的岗位占比从2022年的92.99%降到86.99%,研究生岗占比却翻了近一番。更关键的是,不少“无人岗”的门槛叠得特别高:要么限“轮机工程”“航海技术”这种小众专业,要么要求研究生学历+英语六级550分以上,甚至公安部部分岗位还要求“学历教育各阶段毕业院校是省部级及以上主管”,直接把民办本科毕业生排除在外。表妹学的是行政管理,本来想看看基层岗,结果翻了10个无人岗,有8个限专业,2个要研究生学历,根本没她能报的。这种“精准卡人”的门槛,符合条件的人本来就少,没人报也不奇怪。
第三个难题:性价比不高,待遇和发展没盼头。以前考公是奔着“待遇稳定、有晋升空间”,可现在不少基层岗的实际情况,让年轻人打了退堂鼓。有网友晒出自己的工资条:在偏远地区当基层公职人员,扣完社保公积金,到手才4800元,平时不敢开油车,通勤全靠电动车;更让人焦虑的是,岗位做的都是事务性工作,没什么核心技能积累,干了5年还是科员,晋升看不到希望。反观那些热门岗,要么在北上广深能解决落户,孩子上学有保障;要么在省直、市直单位,工作环境好,晋升路径清晰。一边是“钱少、事多、没奔头”,一边是“稳定、体面、有发展”,换谁都会选后者。
可能有人会问,国家不是一直鼓励去基层吗?2025年国考3.97万个招录名额里,2.8万多个给了县乡级以下机构,应届生招录占比67%,政策倾斜这么明显,为啥还是没人去?
核心问题出在“政策倾斜”没接住“年轻人的需求”。年轻人不是不愿去基层,是怕“去了之后回不来,生活没保障”。比如有的基层岗,没明确的住房政策,年轻人去了只能租民房;医疗、教育资源跟不上,以后结婚生子都是难题;更关键的是,职业发展通道不畅通,很多人担心“一入基层深似海”,想调回市区比考公还难。还有应届生身份绑定太紧,2025年国考67.3%的岗位仅限应届生报考,往届生能选的基层岗更少——而往届生有生活压力,更能接受基层的艰苦,却没机会报,这就造成了“能报的不想去,想去的报不了”的尴尬。
不过2025年也有一些新变化,正在慢慢破解这个难题。比如报考年龄上限从35岁提到38岁,应届硕士、博士能放宽到43岁,不少35+的人有了报考机会,他们有工作经验,更能适应基层的复杂环境;部分艰苦地区还落实了“高定工资档次”,比同级别城市岗位工资高10%-20%,还优先解决住房问题;有的地方明确,基层服务满5年,考上级单位能享受“定向招录”,相当于给了“上升通道”的准信。我邻居老陈今年36岁,本来以为考公没机会了,看到年龄放宽后,报了西部某基层岗,他说:“工资比我现在高,还能解决住房,干5年有机会调回来,值得试试。”
这里也想跟准备考公的人说句实在话:选岗别只盯着“热门”,也别觉得“无人岗”都是坑。如果你的专业刚好匹配某个基层岗,又能接受偏远环境,其实竞争压力小很多,上岸概率更高;但如果只是为了“捡漏”,忽略了位置、强度、发展这些问题,就算考上了,后续也可能后悔。
2025年国考的“冷热不均”,本质上是年轻人越来越理性了——大家不再盲目追“铁饭碗”,而是更看重“工作能不能让生活更好”。对政策制定者来说,要想让基层岗有人来、留得住,光靠“鼓励”不够,得切实解决住房、待遇、晋升这些实际问题,让基层岗真正成为“有奔头”的选择。
你身边有考公的人吗?如果有个基层岗,待遇比城市岗高10%,但要去偏远地区,你觉得他会报名吗?
我是开心,每天会分享公务员报考指南、职场发展建议、民生政策解读等实用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