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强师答卷

发布时间:2025-10-23 11:30  浏览量:3

千年文脉,今日新章;拱宸桥畔,书声琅琅。

奔流不息的运河,滋养着杭州拱墅这方教育沃土,也见证着这样一群人在教育战线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付出:扎根思政教育30年,他始终坚持“育人的第一阵地在课堂”;对讲台保持敬畏,对学生充满热情,她以精益求精的信念打磨每一节英语课;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他倡导“双腿并行”理念,践行以体育人的目标……他们是拱墅教师,用精力和汗水托举成长的重量,以实际行动诠释教育家精神;他们用一盏心灯、一分耕耘、一种传承,在这片浸润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描摹着教育的本质和温度。

一盏心灯:用理想信念点亮初心

今年教师节的清晨,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郁明和全体校级领导手持鲜花守候在校门两侧,向辛勤耕耘的教师送上诚挚祝福。在这一天,郁明回忆起点亮自己教师生涯的那盏“心灯”,那个为自己指引教育事业方向的初心时刻。

1995年参加工作至今,郁明投身小学思政教育已有30年,他仍然记得自己上的第一堂思政课:“那是我教育生涯的第一堂课,主题叫‘多和好书交朋友’。我向学生介绍了自己读过的书,对于当时那所农村小学的学生而言,许多有意思的情节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许多学生说,他们因为我的课堂爱上了看书,哪怕没有资源也要千方百计找书。”郁明深受触动——教师竟然可以给学生带来这样大的影响。

郁明担任正职校长已有整整20年,无论行政事务多忙,他都坚持每周上课,以“幽默、睿智、理性、探究”的教学风格为学生上好每一堂高质量的思政课。在深耕“课堂小思政”的同时,郁明更关注“社会大思政”。“京杭大运河南端”标志碑、八角亭、拱宸桥、同和里砖雕弄堂……他带头实践“运河场馆里的思政课”“大运河实景思政课”等特色课程,引领学生走进鲜活生动的“思政课+”课堂。郁明说,未来他仍然会朝着自己从第一堂课起就定好的目标走下去:教好书、育好人,坚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做一个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民族、国家和世界的思政课教师。

20年前,刚毕业的赵一峰成为杭州市郊区一所学校的第一个专任体育教师。“当时我作为一个新教师确实有些郁闷,学校不仅没有成熟的体育教师团队,甚至体育器材都寥寥无几,只有高跷、铁环和几个破旧的篮球。”没过多久,赵一峰接到了校长布置的任务:带领学生在市运会实现“零的突破”。赵一峰很快鼓起劲儿,开始了与学生同吃同住同训练的日子。一年后,这支队伍在市田径运动会的首秀就拿下了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更在接下来的三年中连续夺冠。“比起取得的成绩,其实看到学生在自己指导下有所进步,更能让我收获满满的成就感。”赵一峰感叹。

如今,赵一峰担任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党委办主任、区中小学体育教研员。作为教研员,他倡导“双腿并行”——课堂教学与训练竞赛并重,推动体育回归育人本质,带领团队以课题研究破解教学难题,指导青年教师在全国赛事中屡获佳绩。“与学生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朝着一个目标努力的过程对我来说价值非凡。”每当年轻教师问及这份职业对他的意义,赵一峰总会这样回答。

“我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从小我就看着他在村子里忙前忙后,懂得多也受人尊敬。那时我就决定自己长大也要当老师,做对他人有益的事,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杭州市青蓝小学校长、数学教师胡艳英很小就确立了成为教师的理想,从父亲身上继承而来的韧劲和爱人之心贯穿于她32年的教育生涯。

育人在前、教书在后是胡艳英一直坚持的理念。“我不会让任何学生被边缘化。教学质量并不仅仅看学业成绩,只要学生能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对生活的热爱和珍贵的好奇心,就值得被认可。”胡艳英为阅读障碍生开发数学绘本,为早慧少年设计“高斯挑战”题集,为迷茫家长提供咨询热线……她也曾遇到不少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她总是付出更多的心力和关爱。一次,胡艳英正在上课,一个学生突然冲上讲台关掉了电脑屏幕,她并没有严厉呵斥,而是给了这个学生一个拥抱:“宝贝,你现在是不是感到很烦躁,控制不住自己?”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后,她说:“胡老师还要上课,宝贝你能不能等等我,在旁边看看书或者喝水休息?”在她的温言安抚下,学生也渐渐冷静下来。

“好教师应该像圆周率——看似简单,实则无限不循环地给予。”这是胡艳英对于好教师的理解,也是她用行动写下的对教育家精神最朴素的表达。

一分耕耘:用躬耕态度呵护儿童

“我们可以先从单元主题整体着眼,再提炼出贴合主题的‘大问题—小问题’链,顺势引出目标语音词……”在今年9月中旬的一次教研活动上,杭州市福山外国语小学副校长、英语教师夏恩力听完团队成员分享的课例后做了最后的范式梳理。精进教学设计、参与教材编写、分享教学经验……这场在三尺讲台的耕耘之旅,夏恩力已经坚持了23年。

对待课堂,夏恩力一直保持敬畏之心,“我始终觉得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有所要求、保持热情,这样才会让小朋友学得轻松,家长也不会感到那么焦虑”。她的常规课从不应付、公开课从不作秀,每学期重新打磨教案、每天两三小时的备课是她的常态。“当某个教学设计‘灵光乍现’,油然而生的欣喜和付诸实践的跃跃欲试感真的很令人兴奋。”夏恩力的创作激情也感染着学生,她的课堂从不缺少学生的会心笑声和专注眼神。

“会思考、爱追问、勤反思、求突破”是夏恩力的工作方式。她深入研究英语语篇教学,关注学生思维品质训练,强调教学要回到儿童视角,要符合儿童本身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这样的教学法不仅拓展了英语教师的教材解读视角,而且撬动了小学英语教学方式的变革,相关课题《基于语篇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提及一路走来坚持的信念和对于教师职业的理解,夏恩力的回答简洁而有力——回归初心、抓住本质、相信学生。

“这节课我不仅学到了立体图形的许多知识,而且搭出了正方体展开的11种样子!”一个学生骄傲地分享着。这节课是杭州市育才登云小学数学教师陈红霞主编的“花点时间玩数学”系列中的一课。陈红霞致力于以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将“上帝书写宇宙”的抽象数学变为具象且人人都能梳理探究的实践活动。她基于“儿童本位”核心理念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设计出“课内延伸+实验探究+益智游戏”的多元课程。

2020年起,陈红霞带领团队开始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学材探究”主题的学材研发,结合数学知识自主研发数学学习素材,以及128期“每日一学材”线上课程。她还将“玩数学”的教学理念输送到西北地区——一名新疆学生在课后日记中写道:“数学有意思,数学好玩,我长大以后要当数学家。”在40年的教学生涯中,陈红霞常把“数学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观察世界的另一双眼睛”这句话挂在嘴边,她相信只要“花点时间”,每个学生都能与数学对话、与数学共舞。

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内部空间呈水滴形、阶梯式,收藏有6000余枚古陶瓷标本、若干金石文物……这里是“片庐”,一间坐落于杭州市求知小学求真校区的古陶瓷标本校园博物馆,凝聚了美术教师赵士华7年的付出和心血,也成为他开发的“古瓷新语”特色课程的活动空间。

“一枚小小的古青花瓷标本总能激发学生许多灵感,让他们从残存的纹饰出发推理全貌,将青花古韵迁移到对当下生活的观照当中。”赵士华介绍,“古瓷新语”课程聚合了“古陶瓷欣赏”和“非遗锦灰堆拓技艺传承”两大模块,对标艺术课程核心素养,注重学科实践、融合现代技术,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古陶瓷的形、纹、色、质、工、韵以及发展史。作为非遗锦灰堆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士华也通过开设艺术实践工作坊推动更多学生接触锦灰堆拓技艺。学校的数学、语文、道德与法治、劳动、体育等学科骨干都基于“片庐”资源开发了相关课程并在省市教研活动中展评。对于“片庐”将来的发展,赵士华已经有了新的想法:“数字赋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我想在推动数字技术融入‘古瓷新语’课程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沿用3年的校园文明公约,真的完美无缺吗?”在杭州市人民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廖红的提问如一颗石子引起了五年级学生一场关于规则修订的激烈辩论。从教30年来,廖红始终聚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法治观念”核心素养,探索一条将法治精神融入生活实践的育人道路。她独创“问题矩阵”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准施策:低年级学生从整理书包、借阅图书等班级小事入手,在日常行为中建立规则意识;中年级学生围绕校园公约修订开展调研辩论,培养理性思辨能力;高年级学生通过模拟法庭、校园欺凌防治等实践活动,进行沉浸式法治教育。

“教育是点燃火焰,而非灌输知识。”廖红不断拓展法治教育的边界,带领学生走进司法所,与法官面对面交流;邀请学校法律顾问开设专题讲座。在一场校园欺凌主题的模拟法庭上,扮演“审判长”的学生小周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法律不是遥不可及的条文,而是守护我们的坚实盾牌。”今年8月,廖红调到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担任书记兼校长,她表示自己将一如既往坚守课堂,积极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带领学科团队开展综合评价改革,努力以躬耕态度践行教育家精神。

一种传承:用教育星火传递未来

杭州市文澜中学历史教师姚小虎仍然记得自己的初二时光。那时,他还是一个摸底考全班倒数第二、无心学习的“差生”。随着成熟意识的觉醒,在班主任潘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姚小虎下定决心改变自己,在一年时间内成为班级第二,更重要的是找回了自信和对未来的向上动力。“那时我意识到,好的教育、好的教师真的可以影响人的一生。”1996年正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姚小虎希望自己也能成为潘老师那样照亮学生的好教师。

作为班主任进行家访时,姚小虎常与家长、学生分享:人不应以分数论高低,学生时代最要紧的是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喜欢一个强健体魄的运动项目、培养与人沟通的良好能力。在教学中,姚小虎更看重对学生家国情怀、责任意识的培养。他曾在历史社团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大国崛起》,探寻国家兴亡的原因,思考今天的中国如何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上行进得更加踏实。在“我的祖先与我”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他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从长辈那里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和家族中杰出人物的事迹,明确“我”从哪里来、应该往何处去。“课堂是我与学生同行的一段生命旅程,应该彼此温暖、共促成长。”姚小虎说。

接受记者采访时,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小学部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王红霞刚刚结束在学校的综合调研行程。“教研员需要跳出对‘一片树叶’的纠结,站在更开阔的视角看到整片森林。”担任教研员以来,她努力构筑并落实教研员、向心圈(共同体)、教研组长三级研修机制,发挥语文学科骨干团队的辐射作用,带动薄弱学校共同进步、协同提高。在区“学历案”项目研究推进中,王红霞探索并倡导基于语文要素落实的“学历案”式语文备课,开发语文学科多领域的“学历案”式备课示例,推出各类课型模式。

如何用自己的力量辐射团队、带动更多教师共同成长是王红霞一直致力探索的课题。她以区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课堂教学评比、运河赛课节等专项评比活动为平台,促进学科骨干、新手教师专业成长。在她看来,专业、公心、温暖是作为教研员角色必不可少的关键词,“这也是我从我的教研员师傅身上学到的教育精神”。

40度的高温、数十个夜晚、5节课例、20次调整板书、43次修改教学设计、50次观察并调整教学实录……2019年盛夏,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中学数学教研员戴秀梅带着青年教师周阳对课堂录像逐帧推敲,备战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5节课例,最终获得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这样的经历在戴秀梅成为教研员的日子里常常发生。

“努力靠近光、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是戴秀梅教育路上不舍的情怀和坚定的信仰。作为一线教师,她创设“梯级互动”课堂,实施8年分层教学,多篇论文和课题获省市一、二等奖。被选聘为数学教研员后,戴秀梅秉持“互助提升”理念,注重全体教师素养的提高,着力培养一线骨干教师。戴秀梅深知,教师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作为教研员更需要用耐心、细心和恒心帮助教师修改、打磨课堂,助力青年教师探索前行道路。

对于未来,拱墅区的教师不约而同在采访中提到“学习”“进步”等关键词。“最近我也在向年轻教师学习AI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应用。”郁明说,“人总是要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只有一直保持学习和进步,才能更新课堂、教好学生。”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22日第16版

作者:本报记者 袁 媛 | 周书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