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谈:中医的精髓其实就四个字,这也是它跟西医最大的区别
发布时间:2025-10-22 23:26 浏览量:2
►
本文1984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李退休以后,开始跟着社区的老中医学点养生知识。每次坐诊,老中医总要念叨一句:“中医的精髓,就四个字:‘辨证施治’。”
起初老李不太明白,觉得有病吃药不就完了?后来他慢慢发现,这四个字不仅是中医看病的根本逻辑,也正是它与西医最大的不同。
但“辨证施治”到底是什么意思?它真有那么神奇吗?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中医怎么说。
在西医里,如果一个人得了高血压,医生通常会根据血压数值,开出固定的降压药,比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关键是“对症”。但在中医眼中,“症”只是表象,真正要治的是“证”。
“证”是什么?简单说,就是身体内部失衡的状态,比如阴阳失调、气血亏虚、湿热内生等等。“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找出病人身体的失衡模式;“施治”就是根据这个模式,定制专属的治疗方案。
比如,同样是头疼,有人是因为肝阳上亢,有人是气血不足,还有人是风寒外袭。西医可能都用止痛药处理,但中医下药却完全不同:一个用平肝潜阳,一个补气养血,一个则祛风散寒。
这就是中医强调的“因人而异”。
有人觉得中医太“玄”,没检查、没化验,就敢开药。其实这是误解。中医的“证据”不是靠单一指标,而是靠整体观察。
老中医说,看病就像拼图,舌苔、脉象、睡眠、大便、情绪、饮食,都是线索。通过这些线索,拼出一个完整的“证”,再决定治疗方向。
比如有个病人总是疲惫、怕冷、手脚冰凉,一检查,西医说“没问题”,但中医一看:脉沉迟、舌淡胖、舌苔白滑,这是阳虚。于是用附子理中汤温补阳气,结果一周后症状明显改善。
这不是没有证据,而是另一种“证据体系”。事实上,《中华中医药杂志》一篇临床研究就发现,针对脾虚型慢性胃炎,采用辨证施治方式用药,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7.6%,显著高于常规西药对症治疗组。
在西医看来,治疗是“干预”,比如吃药、手术、物理治疗等。而中医更重视“调”:调脾胃、调气血、调阴阳、调情志。
老中医常说,治病不是修机器,而是“扶正祛邪”。身体好比一棵树,病是叶子黄了,药物只是暂时的雨露,真正让树恢复的,是根部的调整。
比如很多女性月经紊乱,西医可能用激素调节月经周期。但中医会考虑是否是肝郁血瘀、脾虚气弱或肾阳不足,通过疏肝理气、健脾益气、温肾调经等方式,从根本改善体质。
这也是中医的优势:不仅治病,也养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是《黄帝内经》里的话,意思是,真正高明的医生,不是等人生病了再治,而是提前发现问题、预防未发之病。
现代医学也越来越重视“慢病管理”这一概念。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往往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被称为“沉默杀手”,一发现已经很严重。
但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体质变化、精神状态、舌苔脉象这些早期信号,可以在疾病尚未形成前就被察觉。
比如一个人舌头总是厚腻、口气重、容易疲倦,中医会判断是脾湿重,建议少食甜腻、早睡早起、多运动,帮助脾运化水湿。这些调整看似不起眼,但往往决定了未来是否会发展成代谢综合征。真正的养生,不是吃保健品,而是“顺应天时”、调整生活方式。
确实,西医擅长急症、手术、精准诊断,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利器。但中医的价值,不在“快”,而在“稳”。它看重的是人整体的状态,而非某个器官的数值。
老中医说:“西医像修车,零件坏了就换;中医像种田,要看土壤、水源、节气。”两者并不冲突,而是互补。
比如肿瘤患者在放化疗期间,很多人出现恶心、乏力、白细胞下降。这时,中医通过扶正固本、调气养血,可以显著减轻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甚至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整个疗程。
这不是迷信,而是越来越多临床试验验证的事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发布的多中心研究显示,联合中医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化疗耐受率提高了23.5%,生活质量评分更是提升了28.4%。
中医不是万能的,也不是神秘的,但它确实提供了一种更“人本”、更“整体”的看病思路。
“辨证施治”四个字,看似简单,背后却是千年经验的沉淀。它教我们尊重身体变化、关注内在平衡,也提醒我们:健康不是药吃得多,而是身体不需要药。
老中医说,不怕你生病,就怕你不懂自己。
而懂中医,就是懂得如何与身体好好相处。
参考资料:
[1]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医辨证施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2023年第8期.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指南(2022年版)”.
[3]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医辅助治疗乳腺癌的多中心研究报告”, 2024年.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