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的教育“破壁”之旅丨绵实赴玉环中学、温州中学考察纪实

发布时间:2025-10-23 19:29  浏览量:3

金秋十月,求索而行。为破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命题,汲取沿海教育强省的先进经验,2025年10月15日至18日,由绵阳中学实验学校党委副书记、高三年级分管领导龚晓华带队,学校党委委员、高一年级分管领导李孙娃,学校党办主任、育英高中执行校长杨鲜林,教导处主任、高二年级分管领导余琳组成的精锐教育考察团,奔赴素以“敢为人先”著称的浙江省,深入玉环中学与温州中学两所顶尖名校,开展了一场为期四天、内容充实、启发深刻的实地考察学习。

踏入玉环中学,考察团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静心办学”的独特气场,校长赵顺发做了主题交流发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似乎都在言说其教育理念,而严谨有序的管理细节,更让考察团成员深刻体会到其“环境优美、管理规范、师资优秀、课程优先、质量优良”的“五优”管理体系,绝非虚言。

玉环中学的“五优”,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环境优美”不仅是绿树成荫的校园环境,更是精心设计的教学楼空间、开放的图书区、鼓励创新的实验室,营造出沉浸式的学习场域。“管理规范”体现在极致的时间管理与行为规范上。从清晨7:00的早读,到白天每节40分钟的课程,再到晚上9:20的放学,每一分钟都被赋予意义。“师资优秀”的保障,在于其极具魄力的资源配置。“精英师资”的聚焦投入,确保了教师有充沛的精力进行深度备课、个性辅导与教学研究。“课程优先”与 “质量优良”则是前三大优势的必然结果,学校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丰富的选修课程与社团活动,确保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最终成就了过硬的教育教学质量。

玉环中学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形成了一套堪称“教科书式”的系统方案。其“智慧教学三板块”深度融合了技术与人本思想。“一人一平板”实现了学习资料的数字化推送、作业的即时提交与批改,以及学情的动态数据分析。“用好e网通学习平台”则整合了教学管理、家校沟通、资源库建设等功能,成为学校高效运转的“数字神经中枢”。而“AI助教助学”的引入,则开始在个性化练习推送、作文智能批改、常见问题解答等方面发挥作用,将教师从部分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与心灵交流。

更值得借鉴的是其围绕自主学习构建的“转型载体”。从课前明确学习路径的“导学案”,到每日落实知识清理的“日清本”,再到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三种“答疑课”,以及每周进行知识梳理与内化的“整理课”,最后到引导学生进行元认知监控的“反思表”,这一系列工具共同构成了一个“预习-学习-练习-复习-反思”的完整学习闭环。学校坚信:“反思才是最好的复习”,将“学之道在于悟”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玉环中学对拔尖创新学生的培养,体现了一种战略性的长远眼光和精准的操作手法。“选苗”工作从初中二年级就已开始,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评估手段,识别出在学科思维、学习品质等方面有突出潜质的学生。进入高中后,立即启动系统化的培养流程。一个600人规模的年级,分为两个清晰的教学层次。其中最顶尖的两个班级,会进一步动态遴选,对这些学生,学校倾注最优资源,同时还定期 请专家进校上课,引入大学先修课程,开阔学生学术视野,对接高水平大学的选拔要求。这种“精准滴灌”式的培养模式,确保了优秀学生能获得与其潜能相匹配的教育资源,从而实现极限突破。

在学校管理上,玉环中学展现出“铁腕”与“柔情”的两面。在手机管理上,学校立场极其鲜明且执行彻底,零容忍手机进校园。这条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为全校师生守护了一片宁静、纯粹的学习空间。另一方面,学校的管理又充满“柔情”。其“增量与减量评价”机制,不只关注考试的绝对分数,更关注学生本次考试相较于上一次的进步幅度或退步情况。这种发展性评价理念,让每一个努力进步的学生都能获得认可,极大地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自尊心。同时,周六下午安排的社团与选修课活动,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兴趣培养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作为浙江省学科竞赛的传统强校,温州中学长期致力于破解“高考教育”与“学科竞赛”如何和谐共生的难题。温州中学教导主任、金牌教练邵达分享了拔尖创新培养的教育实践探索,因此考察团此行,重点探寻了其实现“双轨融通”的平衡艺术与系统策略。

温州中学的竞赛培养,并非高中阶段的急功近利,而是一个“从小初衔接,到高中发力”的长期、系统性工程。学校介绍,其培养视野早已前移,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就鼓励有潜质的学生在课余时间接触数学思维训练、科学典故等,进行兴趣启蒙。初中阶段,则开始在数学、地理等学科上进行知识铺垫和思维训练。进入高中后,针对确有天赋和志趣的学生,学校才系统性地搭建竞赛升学通道,形成了一条清晰的人才成长路径。

面对“竞赛挤占高考复习时间”的普遍性质疑,温州中学的应对策略是:着力研究竞赛思维与高考基础能力的转化机制。他们并非将竞赛与高考视为两条平行线,而是努力寻找二者的交汇点。例如,通过组织教研力量,重点探究高考命题中的能力立意与竞赛思维的内在关联,将竞赛训练中培养出的深度思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解题策略,有意识地迁移到高考核心考点的分析与突破上。这使得竞赛生不仅在专业领域出类拔萃,其思维优势也能在高考考场中得以彰显,实现降维打击。

浙江高考的时间安排与多数理科竞赛的决赛时间存在客观冲突。温州中学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成熟的应对。他们坦言,竞赛政策的变动和高考的不确定性,确实会对竞赛生的心态产生影响。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建设与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和家长树立“高考是根本,竞赛是助力”的理性观念。在具体安排上,学校会为竞赛生制定个性化的文化课补习方案,确保他们在冲刺竞赛后,能迅速、高效地回归高考主线,力求“两条腿”都能稳健走路。

温州中学在竞赛培养上,形成了强大的校内教练团队与校外专家资源库。学校不惜重金引入高水平大学教授、国家级教练来校讲学指导,同时大力培养自己的青年教师成为教练团队的中坚力量。此外,学校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荣誉表彰等多种方式,激励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教练,在校园内营造了崇尚科学、勇于攀登的浓厚学术氛围。

四天的考察行程紧凑,步履匆匆,但留给考察团成员的思考却是沉甸甸的。玉环中学的“极致精细化管理”与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无条件信任,温州中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长远布局”与“双轨融通智慧”,都为我们提供了鲜活而深刻的范本。

归来途中,考察团已开始结合我校实际,初步酝酿未来的改革方向:如何将“五优”管理理念与我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如何优化我们的智慧教学平台,使其真正赋能课堂?如何构建更具弹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与评价机制?如何更早地发现并系统性地培养我们自己的拔尖创新人才?

此次浙江之行,是一次学习之旅,更是一次思想启蒙与行动动员之旅。绵阳中学实验学校将以此为新的起点,立足实际,博采众长,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道路上坚定前行,为成就每一位学生的卓越未来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