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即将量产!众多市民抢先体验

发布时间:2025-10-23 13:26  浏览量:3

在广交会的一处展台前,人群围得水泄不通。

那台机器不大,不到一平米,站在人群里像个静静的炸子鸡,大家都围着看。武汉的宽途科技把它叫做“小K”,现场操作就是扫码付钱,30秒拿面——这事儿听起来像噱头,可是真的有人当场喝到热气腾腾的热干面。试吃的人有人点头说像“老师傅做的”,有外国买家一边拍视频一边笑着问能不能带回国,上海的张先生把现场短片发了朋友圈,说这是餐饮的一个方向,很多人在那儿讨论到底适不适合放商场、写字楼或者地铁口。

往回说,这条路并不顺。宽途科技的技术总监王刚提到,这个想法其实从十年前就开始琢磨,目标是用机器把手工活儿复刻得既稳定又干净。早期样机问题一堆:体积大、笨重、老出故障。碰到这些硬伤后,他们找到了江汉大学智能制造学院的左治江教授和他的团队,决定从头改思路,而不是简单机械化人手动作。

左教授的团队把“怎么做得像人”这个问题拆成了好几段来解决。不是照搬摊子上师傅的手法,而是把做面的每一步拆解开来:面团输送、蒸汽定型、拌酱摆料这些环节分别攻关。具体点说,机器用链式传送把面条排列整齐,再用受控蒸汽做短时加热定型,让面条的咬劲和口感更接近摊子上现做的那种感觉。这样一来,整套流程都在封闭的机器里完成,卫生上比街头小店好。时间也被压下来,从以前的几十秒波动,到现在能比较稳定地维持在30秒出餐。

在整机设计上,团队强调模块化和标准化。和面、拉面、烫面、拌酱、装碗,每一块都能拆下来单独维护,接口统一,方便更换和升级。控制系统装了传感器和闭环反馈,能随时监测温度、蒸汽压力、面条含水率这些关键参数。哪儿偏了就自动调整或者报错提醒。这样的设计既提升了稳定性,也把制造成本往下拉,利于量产。

量产不是空话。武汉华夏精冲科技的董事长蒋成东说,他们已经搭起高端产线,月产能力能到数千台,这意味着不再是单台试制,而是准备把这个方案批量推向市场。对想把热干面铺到更多场景、扩大规模的人来说,这一点挺重要。

现场的出餐流程也有讲究。顾客扫码拿到订单号后,后台调度开始:面条按长度从料仓被送出,链式输送定量后进蒸汽区短暂烫一下,再流到拌酱区,先打芝麻酱,接着撒萝卜丁和葱花,最后装碗。屏幕上有出餐进度,旁边有工作人员负责补料和维护。有人把运行过程拍成快视频,放上社交平台,画面看着像工厂的小流水线,又带着点现场做饭的味道。

不过,展台也暴露出现实的几个痛点。机器对原料的稳定性很挑剔:面粉的含水率、芝麻酱的配方、萝卜丁的颗粒大小这些得标准化。一旦供应链哪儿出问题,口味就会跑偏。再有就是清洗消毒,频繁出餐的场景下必须有严格流程,不然卫生优势就不见了。展会这几天,工作人员不断演示模块拆卸、清洗和日常保养,向看客解释该怎么做,这点对商业买家很关键。

技术上还有个亮点是可扩展性。模块化的好处是换一个拌料模块,理论上就能从热干面换成拌粉或捞面等别的面食。智能控制让连锁店可以把口味配方写成程序,下发到每台机子,保证不同点位口味统一。商业模式也不只有卖机器一种:厂商在现场提到既能整机卖给连锁企业,也能和物业合作租赁,放在人流大的地方。

买家关心的点集中在运营成本、原料标准和售后服务上。有人问一台机器一天能出多少碗、保养频率如何、出故障能不能远程查修。展台团队的回答是,理想连续运行状态下一小时能出一定数量,关键部件做了冗余,还有远程诊断系统,但他们也承认真实数据还得在更多使用场景里验证。现场的演示能证明很多技术点不是空想,但能不能长时间、不同环境下稳定运行,保持口味和卫生,还要靠实测。

展台日常忙得像做小吃的后厨。工作人员不停补料、清理洒落的芝麻酱,技术人员一边记录每次出品的时间和重量,一边调整参数。旁边有观众拿小店的成品来对比口味和速度,大家边吃边算账:成本能不能控住,回本周期多久。国外客户会问能否贴牌生产和改配方,国内客户更关心能不能放到地铁出口、学校食堂这种人流密集的点,运维和保洁到底怎么安排。

把这事放在广交会的大背景来看也能理解。第138届广交会从10月15日到11月4日分三期,展区面积有155万平方米,把先进制造、品质家居和美好生活分开展示。小K在“先进制造”那期,很对路——很多来的人本来就是找可以落地的智能餐饮解决方案。能现场看到成品还能当场试吃,这比单看技术资料要有说服力得多。

展会最后能看到的不只是围观和拍视频,还有实际的商务动作:有观众当场留下合作意向,要求试点;也有投资方问量产和供应链稳定性。技术从想法到样机,再到打磨工艺、形成可复制产线,这一路既要学术团队做实验,也得制造企业把工艺放得稳。现在关键问题就是把这套系统在不同环境下跑通,日常维护和原料管控跟上,口味和卫生能不能像现场演示那样稳定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