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二十六载 双岗建功显担当
发布时间:2025-10-24 10:44 浏览量:3
在广西钦州市钦北区板城镇,有这样一位扎根乡村二十六载的教育工作者和人大代表:他辗转26所乡村小学,青丝渐染白发,初心始终不改;他履职四年提交5件建议,件件得到落实,回应民生关切。他就是2023年度广西“最美乡村教师”、板城镇第十九届人大代表陆贻集。作为一名乡村教师,他用爱心点亮学子前程;作为基层人大代表,他以实干回应群众期盼;作为普通公民,他以善行传递社会正能量。
师者仁心:守护乡村学子求学路
“努力活成一道光,照亮孩子们的成长路。”这是陆贻集从事教育事业的初心宣言。
2021年9月,板城镇最偏远的那志教学点教师离职,唯一的一名学生面临每日长途跋涉上学的困境。得知情况后,时任板城第一小学德育处副主任的陆贻集主动请缨:“我是人大代表,人民需要时,我必须一往无前!”从此,他每日往返30多公里,坚守那个仅有一名学生的课堂。
家访中,他了解到村里还有一名适龄残疾儿童需要送教上门。经他多方呼吁与协调,这名孩子最终走进了课堂。朗朗书声为沉寂的教学点注入了新的活力,直至该教学点完成历史使命后撤销。陆贻集用行动诠释了“义务教育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2018年,陆贻集得知4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风险,便开始对他们进行长期资助。如今,这4名学生中,2人已硕士毕业,1人本科毕业,均在各自岗位上回馈社会。2024年,爱的接力仍在继续,他又开始了对另外2名困难学生的资助。
在同事黄汐雪老师眼中,陆贻集“胸怀大爱,格局开阔”:“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以学生为先,坚持育人德为先,将‘学会做人’置于首位,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履职为民:当好群众信赖“代言人”
人大代表身份,对陆贻集而言是沉甸甸的责任。他将那志教学点变成了社情民意的汇集点,课后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家家户户。“群众选我当代表,我就要当好‘传声筒’,把大家的诉求真实反映上去,推动解决。”陆贻集说。
面对那志村环境卫生治理难题,陆贻集广泛收集村民意见,总结提炼出“农户分类收集、定点集中存放、镇级统一清运”的垃圾治理模式。他主动对接镇环卫站,建立常态化清运机制,有效解决了“垃圾围村”问题,守护了茅岭江源头和那志水库库区的清澈。
一条长约5公里的未硬化进村路,是孩子们求学、村民出行的“心病”。陆贻集建议将这条路列为重点监督推动的民生项目。他实地调研,形成代表建议提交镇人大,推动项目落实。项目开工后,他频繁现身施工现场,监督工程进度与质量。这条路最终高质量竣工,被村民亲切地称为“代表路”“连心路”。
村民们遇到难题,都愿意找这位“教书先生”出谋划策——山地承包方案、饮水工程修缮、村集体资金核对……陆贻集运用人大代表联系广泛、熟悉政策的优势,为那志村的发展贡献着智慧与力量。四年间,他围绕交通出行、基础设施、教师周转房、产业发展等民生领域提出的5件建议,均得到相关部门的积极响应与落实。
以身作则:热血善行传递正能量
陆贻集的奉献精神延伸至讲堂之外。自2001年首次献血起,23年来他累计献血78次,总量达30900毫升,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即便在外出旅游时,他亦不忘奉献,曾在上海偶遇血小板采集站便挽袖捐献,此举令同行的儿子深感自豪。
他将这份公益热情融入代表职责。在他的倡议与推动下,板城镇将无偿献血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并获评2024年钦州市无偿献血先进单位。他提出的加强无偿献血宣传的建议,助力形成了“我献血、我光荣”的良好社会风尚。
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陆贻集坚持将履职融入日常。课间闲暇、家访途中、村头巷尾、田间地头,都是他倾听民声、收集民意的地方。他习惯用“代表走访日记”记录下群众的急难愁盼,并跟踪建议办理情况。“履职就要脚沾泥土、耳贴大地,真正听懂群众心声,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这是他恪守的工作信条。
青丝变白发,初心终不改。二十六年的坚守,陆贻集在乡村教师和人大代表的双重岗位上,默默践行着“教书育人、履职为民”的承诺,在茅岭江畔持续散发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黄文玥 谭乃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