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跟戴帽子有关?医生提醒:52岁后,天冷要注意这7件事

发布时间:2025-10-24 21:06  浏览量:2

一场冷空气下来,街头巷尾帽子围巾全副武装,但有人却因为没戴帽子进了医院。

天一冷,脑梗的人就多了。尤其是52岁以后,很多身体的“老毛病”就像冬天的窗户缝,风一吹就出事。

医生常说,别小看一顶帽子,它有时候能保住一条命。

脑梗,说白了就是脑子里的一根血管突然堵住了,堵得让脑子某一块“断粮”了。

那块地方得不到血,就像种菜不浇水,时间一长,菜会枯,脑细胞也一样会坏死。

天冷的时候,血管会收缩,就像冬天冻水管一样,容易变窄变硬,血流变慢。

如果血液里本来就有点“杂质”——比如血脂高、血压不稳、血糖控制不好,就特别容易在这个时候出问题。

尤其是早上起床、晚上洗澡、出门买菜这几个时间点,温差一大,血管一紧,堵的可能性就高了。

头是人体最怕冷的地方之一。头皮下面布满血管,冷风一吹,血管收缩得特别快。

有人就因为冬天出门不戴帽子,冷风一吹,头晕说话不清楚、一侧手脚不听使唤,送到医院检查,发现是突发脑梗。

尤其是52岁以后,很多人头发稀疏,头顶没有了“天然保温层”,更容易受凉。

这个时候,一顶帽子就显得格外重要。不是说戴帽子能治病,而是它能帮你减少“出事”的机会。

冬天最怕的,不是血压高,而是忽高忽低。有些人本来血压就不稳,天一冷,早上量是150/95mmHg,晚上洗完澡后突然掉到110/70mmHg,这种波动,比一直高还要危险。

血压一忽高忽低,血管就像被反复拉扯的橡皮筋,时间一长,弹性没了,容易破、容易堵。尤其是那些平时吃药不规律、血压控制不好的中老年人,冬天一定得特别当心。

有人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以为是“血虚”或者“阳气不足”,其实很多时候是血管的问题。特别是腿脚凉得厉害、走一段路就觉得小腿酸、脚麻,有时候晚上睡着脚抽筋,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了。

这时候血管像被“水垢”堵住的老水管,血走不通,自然就冷。等到严重了,连走路都困难,甚至严重的还可能引发糖尿病足、溃烂不能愈合。

冬天一到,火锅、腊肉、牛羊肉轮番上桌,吃得痛快,但身体可不一定高兴。高脂肪、高盐的食物吃多了,血脂、血压容易跟着飙升。

特别是动物内脏肥牛肥羊咸鱼腊肉这几样,脂肪和胆固醇含量都不低,吃多了容易让血管里“垃圾”堆积,血液变得粘稠,就像油多了的汤,越煮越浓,最后一冷就结块。

冬天适合多吃一些山药胡萝卜莴笋这种低脂、富含纤维的蔬菜,搭配鲫鱼豆腐鸡胸肉这样的蛋白质,既御寒又不增加负担。

很多人喜欢睡前洗个热水澡,说是舒服,其实藏着不小的风险。热水一冲,血管扩张,心跳加快,尤其是泡得时间久了,站起来那一瞬间,容易眼前发黑、晕倒在地

有些人是因为洗澡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短暂意识模糊,甚至晕厥。特别是那些有冠心病高血压的人,洗澡时最好水温不要超过40℃,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洗完后马上用毛巾擦干,别在浴室里待太久。

早上空气冷、温差大,很多人一大早去晨练,结果没锻炼出健康,反而晕倒在公园。冬天清晨空气中氧含量低,对于心肺功能弱的人来说,容易造成缺氧。

尤其是气温低于5℃的时候,血管收缩更明显,运动时心脏负担加重,不但达不到锻炼的效果,还可能引发心绞痛心律不齐。如果要运动,最好选在阳光出来后的上午10点左右,或者下午三四点,穿上保暖衣服,活动强度别太大。

很多人冬天晚上看电视看到半夜,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其实睡眠不好,身体的修复功能就会减弱,血压和血糖也容易失控

长期睡眠不足的人,血液里的炎症因子会增加,血管壁也会变得不稳定,更容易形成斑块和血栓。

52岁以后,建议每天晚上10点前上床睡觉,保证睡够7小时,起床时动作慢一点,别一下子从床上蹦起来。

不少人以为脑梗是突然倒地,其实很多时候,身体早就发出信号了。比如一侧胳膊腿突然无力说话含糊不清嘴角歪斜,这些都是脑子报警的表现。

还有人会觉得视力模糊、走路不稳、头晕眼花,这些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虽然症状几分钟就恢复了,但它是脑梗的“预演”,就像地震前的小震动,绝不能忽视。

52岁之后,身体很多器官不像年轻时那么“皮实”,一到冬天,原本隐藏的问题就容易被激出来。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些“老三样”本来就容易伤血管,冷一刺激,更容易出事。

别等到症状明显了才去医院,一些体检项目不能省,比如颈动脉彩超、动脉硬化检测、心电图、血脂血糖检查,一年做一次,提早发现问题,才能防住大病。

一顶帽子、一碗热粥、一顿清淡的晚餐,可能看起来不起眼,但在冬天,它们就是保护身体的“武器”。不是说这些就能让人不生病,但起码能让身体少受点罪。

52岁以后,身体的“抗冻能力”变弱了,任何一个不注意的小细节,都可能成为引发大问题的导火索。天冷了,别硬扛,照顾好自己,才是过冬的正确方式。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王春玲,刘建红.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3,26(3):45-48.

[2]李志峰,朱海燕.冬季气温变化与脑卒中发病率关系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9):1356-1360.

[3]张建华.高血压患者冬季血压波动特点与护理措施[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4,9(10):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