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经常睡觉前玩手机,用不了多久,可能就会“落下”9个毛病
发布时间:2025-10-25 10:41 浏览量:3
“才50岁出头,眼睛花得看不清字,脖子也抬不起来,晚上还老失眠。”
“医生说是长期睡前玩手机惹的祸,我原以为,刷刷视频、看看新闻,没啥大不了的。”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说句实话,现在不少人,特别是中老年朋友,退休后时间空了,睡觉前刷手机成了“每日必修课”:看看短视频、刷刷新闻、聊聊天,一不小心就过去一两个小时。
你可能会想,这不是挺正常的吗?又不是干重活,哪会出啥毛病?但很多人忽略了,睡前玩手机这个小习惯,背后藏着不少健康隐患,而且是慢慢积累出来的,等发现时,往往已经晚了。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我国超过70%的中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其中相当一部分和使用电子产品有关。
而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一项调查中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失眠患者有睡前长时间玩手机的习惯。
咱先说最常见、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睡眠问题。
很多人晚上本来挺困的,一拿起手机就精神了,看一个视频接一个,眼睛亮着、脑子也兴奋着。你以为是在“放松”,其实大脑根本没停下来。
医学研究表明,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是帮助我们入睡的重要“催眠激素”。长期下来,就会出现入睡困难、浅睡易醒、早醒等问题。
有个阿姨在医院跟医生说:“我晚上10点多就上床了,可到12点还在刷手机,结果一夜睡不踏实。”医生摇头说:“你这是把自己‘越刷越累’。”
中老年人本来就容易出现老花、干眼等问题,睡前关灯玩手机更是雪上加霜。
手机屏幕离眼睛太近,加上光线暗,眼睛得使劲对焦,还得适应明暗对比,这样一来,眼睛疲劳、干涩、视力下降的情况就容易发生。有些人甚至出现飞蚊症、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症状。
医院眼科医生指出,很多40岁以上的病人来看眼病,一问几乎都是晚上躺着玩手机的“老毛病”。
玩手机时间一长,脖子就开始酸、肩膀也僵硬?
这是因为我们低头看屏幕时,脖子承受的重量相当于挂了个十公斤的包在头上。长时间下来,颈椎变形、肌肉劳损就找上门了。
医生形象地说:“人家说‘富贵病’,这叫‘低头病’,越刷越贵。”
不少人半夜被手麻醒,以为是压着了,其实是手机惹的祸。
长时间握着手机,手腕处的神经容易受到压迫,尤其是尺神经和正中神经,时间一久,就会出现手麻、手抖,甚至肌肉萎缩的情况。
一位60多岁的叔叔,因为晚上玩手机,手麻得连筷子都拿不稳,结果被诊断为“腕管综合征”。
你可能想不到,手机还可能影响血压和血糖。
长时间玩手机、尤其是刷到不好的新闻或者让人烦心的内容,容易刺激情绪,引发焦虑和压力。有研究显示,高龄人群的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血压和血糖水平波动。
尤其是有“三高”基础的人,晚上本该休息修复身体,却因为看手机而“心事重重”,反而加重了病情。
中老年人最怕的就是记忆力变差。
而睡前玩手机,尤其是刷短视频、玩小游戏,不仅打乱了大脑的休息节奏,还会影响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长此以往,反应慢、记不住事,就逐渐出现了。
南京脑科医院曾分析一批认知障碍患者的生活习惯,发现不少人都有“晚上玩手机到深夜”的习惯。
别以为只是看看手机,心脏没事。
有些人玩游戏、刷刺激内容时心跳加快,时间一久,容易诱发心律不齐、心悸等问题。特别是本身有心脏病史的老人,夜晚本就该是心脏放松的时段,却因为手机而“加班”。
医院的心内科医生表示,夜间心率紊乱的患者中,有不少是因为情绪刺激和作息紊乱所致。
你可能没想到,手机也能“惹胃生气”。
睡前长时间玩手机,容易错过正常的入睡时间,影响胃肠道的生物节律。再加上不少人边玩边吃零食,胃得不到休息,反而容易出现胀气、消化不良,甚至慢性胃炎。
一位老奶奶习惯边刷视频边吃糖果,结果胃越来越难受,后来才知道是“夜间胃负担太重”。
最后一个毛病,不容易被看到,但影响却很大。
很多人晚上用手机“打发寂寞”,但越刷越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甚至出现孤独、抑郁、情绪低落。这在不少独居老人中尤其明显。
心理专家指出,屏幕给不了真正的陪伴,反而容易让人陷入“越刷越孤单”的情绪陷阱。
别慌,知道问题在哪,我们就有方法去改善。
第一,睡前半小时放下手机,让眼睛和大脑都歇一歇。可以听点轻音乐、做做深呼吸,慢慢让身体进入“睡觉模式”。
第二,把手机放远一点,不要放在枕边。减少诱惑,也避免夜间被打扰。
第三,多培养点不靠手机的睡前习惯。看书、写日记、和家人聊聊天,都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实在离不开手机,也可以开启护眼模式,调暗亮度,控制时间。关键是把握住“度”。
手机不是坏东西,关键看我们怎么用。
用得好,是工具;用不好,是“健康杀手”。
特别是到了中老年,更要留点空间给身体修养、给心灵放松。
别让一个小习惯,成了健康的“慢性毒药”。
有句话说得好:人到中年,最怕不是病,而是不知不觉把健康耗光。
声明:本文仅为健康科普内容,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或诊断。如有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遵循专业医生指导。本文未推荐任何具体药品、治疗手段或食品疗效,请勿擅自模仿。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睡眠状况白皮书,2022年版
2.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睡眠障碍与电子产品使用行为关系研究报告》
3.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老年人夜间心律异常与生活习惯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