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提醒:天凉宁可躺一天,也别做6件事
发布时间:2025-10-24 19:47 浏览量:3
心梗,正在悄悄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终结者。尤其入秋后气温骤降,心梗发病率就像高压锅上的指针,猛地往上跳。
这个季节,门诊和急诊里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不是“我冷”,而是“我胸口堵得慌”。而背后的病因,往往不是剧烈运动、也不是情绪激动,而是血管在天凉之后的“收缩性应激反应”。
简单说,就是温度一低,血管就像冻住的水管,突然收紧,血流变慢,血栓更容易形成,斑块更容易脱落,心肌更容易缺血,心梗也就更容易发生。
这不是个别现象。2023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联合国家慢病中心发布的一项多中心数据显示,心梗在秋冬季的发病率比夏季高出约42.6%,其中凌晨4点至早上8点为高峰时段,而70%以上的患者在发病前12小时内有寒冷刺激、劳累过度、情绪波动等诱因。
也就是说,心梗往往不是“突然来的”,而是“被你自己日常行为一步步推进的”。
而让医生最无奈的是,很多人本可以避免这场突发,可偏偏在天凉的时候,做了最不该做的几件事——而这些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尤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有吸烟史或者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更该对这“6件事”敬而远之。因为有时候,不动,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第一件,清晨起床猛起猛动。很多人一到天凉就赖床,起床时又匆忙穿衣、弯腰、下蹲、洗脸,整个动作一气呵成。
但实际上,清晨是人体交感神经最活跃、血压最容易波动的时间段。如果此时突然改变体位,血压短时飙升,容易诱发冠脉血管痉挛或斑块破裂。
2022年《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研究指出,秋冬季心肌梗死患者中有近四成在发病当天清晨起床后30分钟内出现症状,而其中八成有起床动作过猛的行为记录。
第二件,空腹外出锻炼。不少人坚持晨练本是好事,但在气温10℃以下的清晨,空腹、未热身、直奔公园快走或打拳,反而变成了“自杀式锻炼”。
因为低温刺激下,人体外周血管收缩,心脏负荷骤增,又没有食物提供能量缓冲,容易诱发低血糖性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并发发作。
特别是冠心病未确诊者,症状还未显现,但心脏已处于高风险状态。医生建议,天凉后晨练时间应推迟至日出之后,并在室内热身15分钟以上,运动强度不应超过平日六成。
第三件,热水澡洗得太猛太急。很多人晚上洗澡喜欢一进浴室就开热水猛冲,不管是头还是胸背,热水直接泼上去,感觉“舒坦”,但其实这是高危行为。
因为热水冲击会导致外周血管迅速扩张、血压骤降,而此时核心血管尚未适应,容易诱发心源性晕厥甚至猝死。
尤其是本身患有高血压或主动脉硬化的老年人,热水澡一冲上去,脑供血突然减少,眩晕、跌倒、心律失常一连串后果接踵而至。
第四件,情绪激动或突发愤怒。天气一冷,人的情绪也容易“僵硬”,尤其在家庭、工作、交通等琐事中,一旦爆发情绪,交感神经瞬间过度兴奋、肾上腺素飙升,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管收缩,极易撕裂血管内膜,造成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2023年《中国心脏病学杂志》一项回顾性分析表明,心梗发生前24小时内,约有52%的患者经历过一次以上的情绪激烈波动,其中68%为怒怒型情绪启动。
第五件,午休或夜间熬夜后突然起身活动。很多人午睡醒来后,直接起身去忙工作,或晚上起夜后迅速去卫生间,这种“从静到动”的瞬间切换,会造成血压短时骤变、心率不齐,在寒冷环境下更容易诱发血管痉挛与心肌供血中断。
尤其夜间,室温低、血液粘稠、心率减慢,本就是心血管意外的高发时段。所以医生建议,午睡醒后躺床3分钟、坐床3分钟再站起,夜间起夜前先在被窝轻活动双腿3分钟,给心脏一个缓冲过程。
第六件,饭后立刻外出或剧烈活动。很多人吃完饭喜欢“溜达”一下,尤其是老年人认为“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这个“走”,如果是在寒风中快步、提重物、上坡路,那就是把心脏推向险境。
因为餐后本就需要大量血液供给消化系统,此时若再运动,心肌可能因供血不足造成缺血性损伤。而且餐后血液粘稠度升高,更容易形成血栓。
医生强调,饭后至少静坐30分钟以上,若需散步应选择室内或避风环境,且步速缓慢不超过每分钟70步。
这些看似“小事”,之所以反复被医生强调,是因为心梗的触发机制不是“剧烈”才会发生,而是在一次次微小刺激中积累起致命的临界点。
而在寒冷季节,这个临界点被大幅拉低。就像一根橡皮筋,在夏天还能弹几下,在冬天可能稍一拉就断。
更关键的是,很多心梗患者在发病前并没有典型症状,没有疼痛、没有胸闷,只是感到乏力、出汗、有点头晕,或者睡眠不好、情绪烦躁。这些“非典型信号”往往被忽视,等到真正胸痛、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时,可能已经是心肌大片坏死的晚期阶段。
2022年《中国急诊医学杂志》统计显示,秋冬季急性心梗到达医院平均延误时间为2.4小时,而黄金救治时间仅为90分钟,一旦错过,死亡率增加3倍以上。
所以说,天凉之后宁可多躺一天、少动一次,也不要做那几件“看似正常其实高危”的事。尤其是本身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或者有吸烟、酗酒史的人,更应将自己视为“潜在心梗人群”,无需恐慌,但必须警觉。
身体的底线,不是你觉得能撑多久,而是它在某个瞬间的忍耐极限。而这个极限,在天气变凉、血管变紧、心脏负担加重的那一刻,可能比你以为的要低得多。
医生劝你“宁可躺着不动”,不是要你懒惰,而是要你在寒冷中看清:活着,值得更谨慎的动作。
参考文献:
[1]王强,陈俊,李娜,等. 秋冬季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04):295-300.
[2]张丽,刘畅,韩雪. 清晨起床方式与心梗事件相关性的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06):456-460.
[3]赵磊,高峰,李娟. 急性心肌梗死前24小时触发因素分析[J]. 中国心脏病学杂志,2023,31(02):112-117.
[4]刘浩,张媛媛,王鹏. 非典型心梗症状识别与急救延误研究[J]. 中国急诊医学杂志,2022,31(08):784-788.
文章旨在传播健康知识,禁止发布与医疗行业相关的言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不得发表背离国家政策、诋毁医院声誉、损害医院形象的言论。内容要传播正能量,必须积极正面,符合中国国情,立足于国家政策利好的观点,不得发表任何负面言论,确保内容符合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