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三败俱伤的一战,吴国战死3将,魏国战死4将,蜀汉战死5将
发布时间:2025-10-25 11:45 浏览量:2
一、战役缘起:荆州要地引发的三国博弈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的格局初定,但各方势力对战略要地的争夺从未停歇。荆州,作为连接蜀汉、东吴与曹魏的交通枢纽,东可顺江而下威胁东吴,北可直入中原逼近曹魏,南可依托蜀汉腹地获得支援,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而襄阳与樊城,便是荆州北部的门户,只要掌控这两座城池,便能在三国博弈中占据主动。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蜀汉汉中之战刚刚落幕。刘备率军击败曹操,斩杀曹魏大将夏侯渊,成功夺取汉中,蜀汉士气空前高涨。镇守荆州的关羽,见曹魏新败、士气受挫,认为这是夺取襄樊、打开北伐通道的绝佳时机。对关羽而言,若能拿下襄樊,蜀汉便可从汉中与荆州两路出兵,对曹魏形成夹击之势,“兴复汉室” 的目标便有望实现;反之,若襄樊始终掌握在曹魏手中,荆州便时刻面临北方的威胁,蜀汉的北伐计划也将难以推进。
此时的曹魏,刚在汉中遭遇重创,兵力与粮草都需时间恢复,面对关羽的进攻,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曹操深知襄樊的重要性,一旦丢失,曹魏的中原腹地将直接暴露在蜀汉的兵锋之下,甚至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其他诸侯趁机发难。因此,他迅速调兵遣将,派于禁、庞德率领三万大军前往襄樊,抵御关羽的进攻。
而东吴,对荆州的觊觎由来已久。早在赤壁之战后,孙权便认为荆州应归东吴所有,只是当时为了联合刘备对抗曹操,才暂时将荆州借给刘备。随着刘备夺取益州与汉中,势力不断壮大,孙权对蜀汉的猜忌也日益加深 —— 他担心刘备一旦站稳脚跟,便会凭借荆州与益州的优势,威胁东吴的安全。因此,当曹操派人提议联合夹击关羽时,孙权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一场牵涉三国、改变历史走向的战役,就此拉开帷幕。
二、战役进程:水淹七军与白衣渡江的转折
关羽率领荆州精锐,迅速抵达襄樊城下,对两座城池展开猛攻。襄阳守将吕常与樊城守将曹仁,虽奋力抵抗,但面对关羽的凌厉攻势,渐渐难以支撑,只能坚守城池,等待援军。
不久后,于禁、庞德率领的三万曹军抵达樊城附近。于禁是曹魏 “五子良将” 之一,久经沙场,经验丰富;庞德则是刚从马超麾下归降曹操的猛将,渴望通过战功证明自己,因此作战格外勇猛。两人抵达后,并未急于进攻,而是在樊城以北的低洼地带扎营,与城中守军形成呼应,打算先稳住阵脚,再寻找机会反击关羽。
关羽见曹军扎营于低洼之地,心中顿时有了计策。当时正值秋季,雨水充沛,汉江水位暴涨,关羽下令士兵赶制船只与木筏,并派人堵住汉江上游的缺口,蓄积水量。待到时机成熟,他下令开闸放水,汹涌的江水瞬间淹没了曹军的营寨。三万曹军在水中乱作一团,士兵们惊慌失措,纷纷四散逃命,武器与粮草也被洪水冲走。
关羽趁机率领水军出击,乘船斩杀曹军士兵,俘获大量俘虏。于禁见大势已去,为了保住手下士兵的性命,无奈之下选择投降;庞德则率领少数残兵顽强抵抗,他身披铠甲,手持大刀,在水中与蜀军厮杀,甚至一度差点冲到关羽面前。但最终,庞德因寡不敌众,被蜀军生擒。
关羽敬重庞德的勇猛,劝他归降蜀汉,说道:“你兄长庞柔在汉中为官,我若带你去见汉中王,他定会重用你。你若归降,日后必能建功立业,何必执着于曹操?” 但庞德性情刚烈,不仅拒绝投降,还大骂关羽与刘备,称他们是 “乱臣贼子”。关羽见庞德拒不归降,无奈之下,只得下令将他斩杀。
“水淹七军” 的胜利,让关羽的威名传遍天下。曹魏境内的不少郡县,纷纷响应关羽,背叛曹操;曹操甚至一度产生了迁都的想法,以避开关羽的锋芒。就在关羽志得意满,准备乘胜攻克襄樊时,东吴的偷袭悄然到来。
东吴大将吕蒙,早已暗中制定了偷袭荆州的计划。他深知关羽对东吴有所防备,在荆州边境部署了大量兵力,因此决定采用 “瞒天过海” 之计。吕蒙先是谎称自己病重,让年轻的陆逊接替自己的职位。陆逊上任后,故意写信给关羽,言辞谦卑,对关羽的战功大加赞赏,让关羽误以为东吴对自己毫无威胁,放松了警惕。
随后,吕蒙率领东吴水军,将战船伪装成商船,士兵们换上平民的衣服,沿着长江逆流而上,悄无声息地逼近荆州。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 “白衣渡江”。由于蜀军对 “平民商船” 毫无防备,吕蒙的军队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便顺利抵达荆州城下。
荆州守将糜芳与傅士仁,本就与关羽有矛盾 —— 关羽平时对他们态度傲慢,且在出征前曾严厉斥责他们未能及时供应粮草。如今见东吴大军兵临城下,又误以为关羽已经战败,心中早已没了抵抗的决心。在吕蒙的劝降与威胁下,糜芳与傅士仁先后开城投降,荆州就此落入东吴手中。
荆州丢失的消息传到关羽军中,士兵们顿时军心大乱 —— 他们的家人大多在荆州,如今荆州被占,家人的安危未知,士兵们哪里还有心思作战?关羽见军心涣散,又得知曹操已派徐晃率领大军前来支援襄樊,深知继续攻城已无可能,只得下令撤军,准备夺回荆州。
但此时的关羽,早已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前方有徐晃的曹军追击,后方有吕蒙的东吴军拦截,军中士兵又因家人的安危而无心恋战。在撤军途中,关羽的军队不断溃散,等到他抵达麦城时,身边只剩下数百名残兵。
关羽本想在麦城坚守,等待蜀汉的援军,但东吴早已切断了他的退路。不久后,东吴将领潘璋、马忠率领军队包围了麦城。关羽见突围无望,只得率领少数亲信,趁夜突围。但在途中,他们遭到了东吴军的埋伏,关羽与长子关平一同被擒。
孙权见关羽被擒,本想劝他归降东吴,但大臣们纷纷表示,关羽性情高傲,绝不会真心归降,若不杀他,日后必成祸患。孙权权衡再三,最终下令将关羽与关平斩杀。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三、东吴的代价:三将离奇离世与道义崩塌
从表面上看,东吴在襄樊之战中是最大的赢家 —— 他们不费吹灰之力便夺取了荆州,扩大了自己的领土,还斩杀了蜀汉的名将关羽,削弱了蜀汉的实力。但实际上,东吴为这场胜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仅损失了三员大将,还彻底失去了蜀汉的信任,在道义上陷入了孤立。
首先离世的,便是主导偷袭荆州的吕蒙。“白衣渡江” 虽然帮助东吴成功夺取荆州,但这一计策却因 “利用平民” 而备受争议。在古代战争中,平民向来被视为 “中立群体”,军队不会主动伤害平民,也不会对平民进行防备。但吕蒙却让士兵伪装成平民,利用蜀军对平民的信任发动偷袭,这一行为不仅违背了战争的基本道义,还导致后世军队对平民产生了极大的警惕。
此后,每当军队经过民间地区,都会对平民进行严格的检查,一旦发现有可疑人员,便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斩杀。无数无辜平民因此丧命,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源于吕蒙的 “白衣渡江”。或许是因为内心的愧疚,或许是因为感染了军中的瘟疫,吕蒙在夺取荆州后不久,便突然病重,年仅四十二岁便去世。
除了吕蒙,东吴的另外两员大将蒋钦与孙皎,也在战后离奇离世。蒋钦是东吴的老将,跟随孙权多年,在偷袭荆州的战役中,他率领水军配合吕蒙行动,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孙皎则是孙权的堂弟,骁勇善战,在战役中负责拦截关羽的退路。这两人在战役中既没有受伤,也没有任何疾病的征兆,但在战争结束后不久,却先后去世,死因成谜。
《三国演义》中称,蒋钦与孙皎是被关羽的 “冤魂” 吓死的 —— 关羽死后,冤魂不散,多次出现在两人的梦中,对他们进行索命。民间也流传着类似的说法,认为 “白衣渡江” 太过缺德,蒋钦与孙皎的死是 “上天的惩罚”。而从历史记载来看,更有可能的原因是当时军中爆发了瘟疫,蒋钦与孙皎不幸感染,最终病逝。但无论真相如何,这两员大将的离世,都给东吴的军事力量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除了将领的损失,东吴最大的代价是 “道义崩塌”。在襄樊之战前,孙刘联盟虽有矛盾,但表面上仍保持着合作关系,共同对抗曹魏。而东吴背信弃义,在关羽与曹魏作战时偷袭荆州,这一行为彻底破坏了孙刘联盟的信任基础。此后,蜀汉与东吴结下了血海深仇,刘备甚至在两年后发动了夷陵之战,大举进攻东吴,两国陷入长期的战争状态,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联合对抗曹魏。
更重要的是,东吴的背信弃义,让他们在天下诸侯与百姓心中失去了道义支持。自古以来,“诚信” 便是立国之本,而东吴为了夺取荆州,不惜违背盟约,使用卑劣的手段,这让天下人对东吴的评价一落千丈。即便到了近两千年后的今天,东吴在襄樊之战中的行为,依然被不少人诟病,“江东鼠辈” 的标签,也成了东吴难以摆脱的印记。
四、曹魏的代价:名将投降与内部动荡
曹魏在襄樊之战中,成功守住了襄樊,避免了中原腹地遭受蜀汉的威胁,从战略层面来看,算是取得了胜利。但为了这场胜利,曹魏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 不仅损失了四员大将,还经历了内部的动荡,士气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曹魏损失的第一位大将,便是 “五子良将” 之一的于禁。于禁跟随曹操三十余年,南征北战,立下了无数战功,深得曹操的信任。在襄樊之战中,于禁率领三万大军支援襄樊,本是扭转战局的关键。但他错误地将营寨扎在低洼地带,导致军队被洪水淹没,最终被迫投降关羽。
于禁的投降,对曹魏的打击是巨大的。作为曹魏的名将,于禁的投降不仅让曹魏损失了三万兵力,更严重打击了曹魏的士气 —— 连于禁这样的老将都投降了,其他士兵哪里还有抵抗的信心?曹操得知于禁投降的消息后,悲痛不已,感叹道:“于禁跟随我多年,我一直以为他是个忠义之人,没想到在危难之际,他竟然不如庞德!”
后来,于禁被东吴释放,回到曹魏。但此时的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威风凛凛的大将 —— 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身上还带着投降的耻辱。曹丕虽然表面上没有责怪他,但却故意让他去祭拜曹操的陵墓,并在陵墓的墙壁上绘制了 “关羽水淹七军、庞德战死、于禁投降” 的壁画。于禁见此情景,羞愧难当,不久后便郁郁而终。
除了于禁,曹魏还损失了庞德、董超与董衡三员大将。庞德的战死,让曹魏失去了一位勇猛的将领 —— 他虽然归降曹操的时间不长,但在襄樊之战中表现出的忠义与勇猛,让曹操十分惋惜。曹操为了表彰庞德的忠义,追封他为壮侯,并任命他的儿子庞会为列侯,让他继承庞德的爵位。
董超与董衡,则是庞德麾下的将领。在 “水淹七军” 时,两人见曹军大势已去,为了保住性命,曾劝说庞德投降关羽。但庞德性情刚烈,认为投降是 “不忠不义” 之举,不仅拒绝了他们的建议,还下令将董超与董衡斩杀。这两人本是为了自保,却没想到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中,实在令人惋惜。
此外,襄樊之战还引发了曹魏内部的动荡。“水淹七军” 后,关羽的威名传遍天下,曹魏境内的不少郡县,如宛城、陆浑等地,纷纷响应关羽,背叛曹操。虽然这些叛乱最终都被曹操平定,但却让曹魏耗费了大量的兵力与精力,也暴露了曹魏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曹操为了稳定局势,不得不从其他地方调兵遣将,这也间接影响了曹魏对其他地区的控制。
五、蜀汉的代价:五将殒命与荆州丢失的连锁反应
在襄樊之战中,蜀汉无疑是最大的输家 —— 不仅损失了关羽、关平、赵累、周仓、王甫五员大将,还彻底丢失了荆州,“隆中对” 中规划的 “两路北伐” 战略化为泡影,蜀汉的国力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关羽的殒命,对蜀汉的打击最为沉重。关羽是蜀汉的 “五虎上将” 之首,不仅武艺高强,还具备独当一面的军事才能。他镇守荆州多年,将荆州治理得井井有条,是蜀汉在荆州的 “定海神针”。关羽一死,蜀汉不仅失去了一位顶级名将,还失去了对荆州的掌控,北伐的通道也被彻底切断。
关平作为关羽的长子,自幼跟随关羽征战,不仅武艺出众,还具备一定的军事指挥能力。在襄樊之战中,关平始终跟随在关羽身边,奋勇杀敌,是关羽的得力助手。他的战死,让蜀汉失去了一位未来的将才,也让关羽的家族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赵累是关羽麾下的司马,主要负责军队的粮草与军备供应。他为人忠诚,做事严谨,在关羽出征期间,始终尽力保障军队的后勤供应。在麦城突围时,赵累跟随关羽一同作战,最终战死沙场。他的死,让蜀汉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后勤人才,也让蜀汉的军事后勤体系受到了影响。
周仓是关羽的贴身护卫,为人勇猛忠诚,对关羽忠心耿耿。他跟随关羽多年,多次在战场上保护关羽的安全,是关羽最信任的人之一。在关羽被擒后,周仓得知消息,悲痛不已,不愿独活,最终拔剑自刎。他的死,不仅体现了对关羽的忠诚,也让蜀汉失去了一位勇猛的将领。
王甫是关羽麾下的议郎,主要负责出谋划策。在荆州失守后,王甫曾劝说关羽坚守麦城,并建议关羽派人向蜀汉求援。但由于东吴的拦截,求援的使者未能成功突围。在麦城突围时,王甫与关羽一同战死。他的死,让蜀汉失去了一位有谋略的谋士,也让蜀汉的决策层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辅助人才。
除了将领的损失,荆州的丢失对蜀汉的影响更为深远。荆州是蜀汉的重要粮仓与兵源地,失去荆州,蜀汉的经济与军事力量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更重要的是,“隆中对” 中规划的 “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的北伐战略,彻底化为泡影。此后,蜀汉只能依靠益州一地的力量北伐,难度大大增加,最终也未能实现 “兴复汉室” 的目标。
襄樊之战,这场牵涉三国的战役,最终以 “三败俱伤” 的结局收场。东吴虽夺取荆州,却损失三将、失去道义;曹魏虽守住襄樊,却损失四将、内部动荡;蜀汉则损失五将、丢失荆州,国力大损。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三国的力量对比,也为日后三国归晋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它让世人明白,在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赢家,任何一方的胜利,都可能伴随着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