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倡议“无作业日”,能否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发布时间:2025-10-25 11:40 浏览量:4
2025年10月24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其中“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的表述迅速冲上热搜。从“双减”到“无作业日”,政策层面持续为中小学生“松绑”,但这一次,社会舆论不再只是欢呼,更多了一份“怕落空”的谨慎——毕竟,作业可以一夜归零,焦虑却未必随之消散。
一、政策初衷:把童年还给孩子,把睡眠还给成长
文件开宗明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早发、多发、复发”态势仍未扭转,学业负担是最直接的压力源。教育部用“鼓励”二字给地方留出弹性,却配上了“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的刚性要求,释放的信号很明确——作业减量不是目的,让学生“有时间玩、有心气学”才是核心。一晚无作业,可能换来一次全家散步、一场球场奔跑、一盏早睡的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确幸”,正是心理韧性生长的土壤。
二、基层落地:最怕“学校减了、家长加了”
“无作业日”并非新概念。早在2013年,杭州拱墅区就试点“周三无作业”,此后宁波、成都、长沙多地跟进。记者梳理发现,成功坚持下来的学校几乎都做对了三件事:
1. 作业减量与课堂提质同步推进,用“课堂效率”换“课后时间”;
2. 家校社协同,少年宫、博物馆、体育场馆那天同步推出“托管+探究”活动,避免孩子从“学校笼子”掉进“补习班笼子”;
3. 区域统筹,教育局把无作业日纳入督导“黑榜”,家长投诉直通车24小时在线,防止“阴阳课表”。
反之,一些地区出现“学校不留、家长狂留”的怪象:老师默许家长群自制“隐形作业”,结果孩子“背着书包回校园”,政策善意被消解殆尽。教育部此次特别点名“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就是给这种“软抵抗”提前打预防针。
三、深层博弈:一日无作业,能否撬动“唯分数”惯性?
作业是教育系统的“末梢神经”,连着评价指挥棒。只要中考、高考仍以分数为主要筛选标准,校内“无作业”就可能被校外“加作业”对冲。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无作业日”真正的试金石,是能否与“改革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同步推进:当高校录取不再只盯着最后一考,当用人单位不再“唯名校”,学校才敢把“一日无作业”扩展为“日日少作业”。
值得欣喜的是,信号正在汇聚:北京、上海新一轮中考方案把“日常体质健康”计入总分;深圳高一起推行“学分制”,学生可自选工程、艺术、人工智能等模块,修习合格即获高考综合评价加分。这些探索与“无作业日”同向而行,试图打破“课上教书、课下刷题”的闭环,让学习发生在真实世界,而非仅仅发生在作业本上。
四、家长视角:与其焦虑“别人家的孩子”,不如做“别人家的家长”
政策刷屏当晚,一位杭州妈妈在朋友圈写下:“以前周三无作业,我带娃夜骑钱塘江,第一次发现他原来能骑12公里不掉泪。”在她看来,“无作业日”最大的价值,是强制给家长按下“暂停键”,让亲子双方都重新发现:成长不只有成绩单,还有风声、笑声、心跳声。当家长愿意把傍晚还给孩子,孩子才可能把未来还给自己。
五、写在最后:教育减负,永远“正在进行时”
从“减负十条”到“双减”再到“无作业日”,政策迭代从未停歇,也注定不会一劳永逸。作业可以一夜清零,但教育生态的修复需要千万个“无作业日”的叠加——那一天,老师不布置刷题,家长不转发“密卷”,孩子不用在台灯下红着眼;那一天,学校像学校,家庭像家庭,孩子才终于像孩子。
愿“无作业日”不只是一次热搜,而是一块通往正常教育的引路牌:提示我们,比“写什么作业”更重要的,是“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哪天无作业”更关键的,是“每一天都少一点急功近利”。把童年还给孩子,把育人还给教育,这条路没有终点,但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