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建议大家:少吃萝卜洋葱、多吃6样,顺季而食护安康!

发布时间:2025-10-25 21:53  浏览量:3

一位65岁的老年人,在某地一家社区医院门诊坐下时,开口第一句话不是讲病情,而是低声嘀咕了一句:“这霜一打,心口就发堵,夜里还总醒,咋回事?”

这话虽轻,却点出霜降节气后,不少中老年人共同的身体困顿:胸闷气短、夜寐不安、食欲减退、筋骨酸沉。是季节惹的祸吗?不只是。

霜降,是气候由凉转寒的临界点。中国气象局资料显示,霜降节气后,昼夜温差迅速拉大,气温下降速度加快,寒气渐生。

表面上看只是冷了些,实则是自然界阳气潜藏、阴气渐盛的标志。《黄帝内经》有言:“秋三月,养收之道”,正是强调此时人体应顺应自然,收藏阳气,减少发散。

但问题是,大多数人并未“顺应”这一变化。饮食依然生冷,起居依旧贪凉,甚至认为“萝卜洋葱排毒去火”,便越吃越多。殊不知,这种“以寒治寒”的方式,正悄悄耗伤中老年人本就偏弱的脾胃阳气。

为什么说霜降后,萝卜洋葱要少吃?这并非否定它们的营养价值,而是提醒大家:食物无罪,时令有道。

萝卜味辛性凉,确有清热化痰、行气消胀的作用,但它的“凉”本质,在寒凉节气中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尤其是老年人,阳虚体质者居多,过食萝卜易出现腹泻、胃寒、消化不良等问题

同理,洋葱性温,但其刺激性强,易引发胃酸反流、口干咽痛,霜降后人体津液减少,过食反而“火上浇油”。

临床中,笔者多次遇到这样的病例:一位72岁的女性,因听说“秋季吃白萝卜能防癌”,每日中午坚持吃一大碗白萝卜丝凉拌,半月后出现胃寒腹胀、四肢乏力,最终发展为“脾胃虚寒证”,需靠调理脾阳、温中散寒方剂调养数周才缓解。

那么,霜降过后,身体到底需要什么?

答案藏在自然里,藏在我们祖辈冬藏秋收的智慧中。比起凉性的萝卜洋葱,身体更需要温润、补养、护阳的食物。临床和营养领域的共识显示,此时节应适当增加以下六类食物的摄入:

第一,莲藕。霜降时节的莲藕已由脆转粉,性温偏润,有养胃滋阴、健脾止泻之效。尤其对夜间口干、秋燥明显者,有良好调理作用。建议每周吃2-3次,以炖汤或蒸食为宜。

第二,山药。中医称其为“补而不腻之品”,具有健脾益肺、固肾止泻的作用。

研究表明,山药富含黏液蛋白和多糖类物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年34期)。霜降后每日早餐蒸山药一段,是不错的“护胃启动”。

第三,栗子。《本草纲目》载:“栗,厚肠胃,补肾气。”栗子富含维生素C和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脑血管有一定益处。适合在两餐之间作为加餐,每天3-5颗即可。

第四,黑豆。现代研究证实,黑豆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异黄酮,具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来源:中国食物与营养,2023年8期)。煮粥、炖汤、打豆浆皆可,是霜降后“补肾养血”的良品。

第五,牛肉。牛肉味甘性温,富含优质蛋白和铁元素,有助于中老年人防止肌肉流失。建议每周食用2-3次,每次不超过100克,炖煮为宜,避免爆炒以减少口干上火。

第六,红枣。《千金方》中有云:“春食芽、夏食瓜、秋食果、冬食根”,红枣虽非根,但其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之功,在秋末冬初尤为重要。每日3-5枚红枣煮水,有助改善睡眠、缓和情绪波动。

当然,饮食只是调节的一部分。霜降之后,要把“护阳藏精”贯彻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早睡晚起,避风防寒。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中老年人秋冬季的睡眠时间应控制在7-8小时,早睡有助于阳气收藏,晚起避免寒邪侵袭。尤其晨练者,建议太阳升起后再出门,穿衣以“宁热勿寒”为原则。

适度运动,勿大汗淋漓。霜降之后,运动应由“动汗”转为“动气”,以缓和的太极、散步、八段锦为宜,每天30分钟,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之间(即220-年龄×0.6~0.7),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津液丢失。

情绪调养,重在“收敛”。中医认为,秋主肺,肺喜清肃而恶烦躁。霜降后若情绪波动大,易伤肺气、扰心神。此时应减少社交应酬,增加静态活动,如书法、园艺、听轻音乐等,有助于“神守内敛”。

中药调养,因人而异。霜降常用调理方如“桂附理中汤”“四君子汤”等,具有温中补气、扶阳固本之效。但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施治,切不可盲目服用补药,以免“虚不受补”。

更值得警惕的是,霜降节气过后,是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数据显示,每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全国心脑血管急症增长约21%(数据来源: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2023年秋冬监测报告)。

这与气温骤降、血管痉挛、血压波动密切相关。因此,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中老年人应每日测量血压,规律服药,避免早晚温差大时外出。

有人说,“霜降是一道坎,过得稳,冬天就顺。”这话虽朴素,却切中要害。它提醒我们:顺季而食,是顺天而行;护阳而藏,是自保之道。这个节气不是简单的冷暖交替,而是身体进入“冬令调理模式”的起点。

但也不必焦虑。中医讲“天人合一”,顺其自然,调其内外,许多慢性病都能在秋冬之交找到缓解之道。

就像一位老年患者在规律作息、调整饮食三个月后,原本反复发作的胃寒终于平息下来,连夜醒次数也明显减少。他说:“不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而是真的‘听了节气的话’。”

那么,霜降之后,你的身体准备好了吗?你是否愿意从今天开始,少吃一口凉拌萝卜,多喝一杯红枣山药汤?

顺季而食,不是迷信,是对生命节律的敬畏;护阳而藏,不是保守,是对健康的主动经营。

《内经》有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这句古语,至今仍在提醒我们:节气虽古,方法却新。霜降,是身体调频的时机,也是对生活态度的再一次叩问

那么,下一个节气,你准备如何迎接?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评论,让更多人了解节气养生的真正意义。我们一起,把握节令,守护健康。

参考文献:

[1]王永炎,李今庸,杨继东,等.《黄帝内经》中的节气与人体健康关系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09):4218-4221.

[2]周静,沈洪波.秋冬季节中老年人膳食与慢性病关系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23,29(08):74-78.

[3]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2023年秋冬季全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趋势监测报告[R].北京: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2024.

声明: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