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就义后,&
发布时间:2025-10-26 07:52 浏览量: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1951年11月的台北马场町刑场,一位国民党中将倒在了枪口之下。这个人叫徐会之,黄埔一期的老资格,表面上看却是投诚自首的“叛徒”。
可多年后档案解密,人们才发现一个惊人的真相——这位所谓的"叛徒"从头到尾都没有背叛过自己的信仰,他的自首竟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顶级阳谋”。
一位中将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台湾?他的“自首”到底有着什么秘密?
1901年,徐会之出生在湖北,家里条件还算不错,1919年考进了湖北甲种工业学校学机械。
那时候正是“五四运动”闹得最凶的时候,读书人都在想着救国的道路。
1923年的京汉铁路大罢工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他亲眼看到工人们为了争取权利被军阀镇压,血流成河的场面深深刺痛了他。
就在那个时候,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觉得这才是中国真正的出路。
1924年,黄埔军校在广州招生,徐会之报名考试,成了第一期学员。这批学员后来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蒋介石、周恩来都在那里工作过。
徐会之在军校里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表面上跟其他学员一样接受训练,暗地里却已经开始为党做事。他聪明能干,军事能力强,很快就显露出来了。
毕业后徐会之被分到第一军,可1926年形势突变,国共关系开始紧张。
组织上为了保护他,让他离开部队去天津,名义上是组建黄埔革命同学会,实际上是保存实力。
这一离开就是多年,他在国民党的系统里一点点往上爬,始终保持着双重身份。
1931年,徐会之跟邓演达搞第三党,想走中间路线,结果被国民党抓了。
关在牢里的时候,他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表面上归附国民党,实际上继续为党工作!
这种打入敌人内部的任务,危险程度比直接上战场还要大,一不小心就是万劫不复。
抗战那些年,徐会之在国民党军队里混得风生水起,历任好几个要职。他的公开身份越高,能为共产党做的事就越多。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当上了汉口特别市的市长,手里有了实权。就在这个位置上,他暗中掩护了大批地下党员,保护了无数革命同志。
1949年大陆解放前夕,他还策动了好几支国民党部队起义,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1950年初,台湾那边传来噩耗——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叛变了。这个人本来是台湾地下组织的头头,掌握着大量情报人员的名单和联络方式。
他一叛变,整个台湾的地下情报网就完了,上百名同志被抓,好多人被枪毙。
吴石将军就是在这个时候暴露牺牲的,他是潜伏在国民党高层的重要情报人员,为新中国提供了无数宝贵情报。
台湾的情报网垮了,急需有人去重建。这个任务危险到什么程度?
去的人等于是往火坑里跳,蔡孝乾把该说的都说了,台湾的特务正疯狂抓人,这时候去简直是送死。
组织上经过慎重考虑,选中了徐会之。他有几个优势:
第一,黄埔一期的身份硬,在国民党高层有不少老同学;第二,他在大陆混得好,台湾那边的人不会怀疑他的来意;第三,他脑子活,应变能力强,真遇到危险也许能想出办法。
徐会之接到任务后没有犹豫,收拾了一下就动身了。
他知道这趟很可能有去无回,可他也知道台湾那边的同志们更危险,需要有人去帮他们。1950年春天,他孤身一人去了台湾。
到了台湾后,徐会之表面上是来找老同学叙旧的,实际上暗中联络了几个目标人物。他主要盯上了彭孟缉,这人是台湾省保安司令部的副司令,黄埔五期毕业,手里掌握着军权。
徐会之跟他套近乎,以老学长的身份谈心,慢慢试探他的态度。
彭孟缉表面上对徐会之很客气,私下里却琢磨——这位老学长来台湾到底想干什么?
1950年6月,事情的发展让徐会之意识到形势不妙。彭孟缉虽然表面上跟他谈得挺好,可很多细节显示出这人不可靠。
徐会之判断,自己的行踪可能已经被盯上了,继续潜伏只会暴露更多同志。他必须做出选择了。
就在这个时候,徐会之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决定——他去找了袁守谦,主动递交了一份“自首”报告。
袁守谦是国防部次长,也是黄埔一期的,跟徐会之算是老相识。
看到徐会之来自首,袁守谦既惊讶又怀疑,这位中将级别的老学长,怎么突然来投案了?
徐会之递交的那份报告写得很有门道。
他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交代了一些情报工作的事,可仔细看就会发现,他说的都是半真半假的内容。
真的部分是台湾特务已经掌握的,假的部分是故意编造的,目的是把特务的注意力引到错误的方向上去。
更绝的是,他在报告里用了一些特殊的密码学手段,把真正重要的情报隐藏在字里行间,外人根本看不出来。
徐会之这一手玩得太高了。他把彭孟缉的名字写进了报告,说自己试图策反他。
这等于是给彭孟缉下了个套——你说你没被策反吧,可人家都把你的名字写出来了;你说你被策反了吧,那你就完了。
彭孟缉吓坏了,赶紧跑去向蒋介石报告,说徐会之确实来找过他,可他没答应,还及时汇报了。
蒋介石听了这个汇报,心里一凉。彭孟缉手里有兵权,要是真的被策反了,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虽然彭孟缉说自己没问题,可蒋介石还是不放心,不久就把他从实权岗位上调走了。徐会之用一份自首报告,就把国民党内部搅得鸡犬不宁,这手段确实够狠。
徐会之被正式逮捕后,关在牢里接受审讯。
审讯人员发现这个人嘴很严,有些问题打死也不说,有些问题说得又很详细。他们搞不清楚徐会之到底是真心悔过还是在耍花招。
1950年10月,初审结果出来了,判徐会之5年有期徒刑。按理说,一个主动自首的共产党员,判个5年已经不轻了。
可这个判决报到蒋介石那里,蒋介石直接给否了。他下令重新调查,必须查清楚徐会之的真实意图。
蒋介石聪明的很,他太了解情报工作的门道了。徐会之这种级别的人,绝不可能无缘无故来自首,他的自首报告里肯定藏着什么秘密。
在看守所里,徐会之没有闲着。他利用各种机会,继续传递情报。
看守所里关着不少政治犯,有些是地下党员,有些是民主人士。徐会之通过各种渠道,把台湾军方的一些重要军事情报传递出去。
他用的手段非常隐蔽,有时候是在放风的时候跟人聊天,有时候是在纸条上写些看似普通的话,实际上用特殊的方式传递信息。
1951年8月,蒋介石再次下令重新调查徐会之的案子。这次调查更仔细了,把徐会之的所有供词都翻了个底朝天。
调查人员越查越觉得不对劲,徐会之表面上什么都说了,可细想起来,他提供的有价值的情报其实不多。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他要么含糊其辞,要么干脆不说。
11月13日,蒋介石终于下了决心。他在徐会之的案卷上批了四个字:"应即枪决。"
这个批示让很多人都惊呆了,一个主动自首的人,为什么要判死刑?
蒋介石自己心里清楚,徐会之太危险了,他的专业能力太强了,留着他就是留着一颗“定时炸弹”。
徐会之自首的真正目的,蒋介石虽然没完全搞清楚,可他知道这人绝对不是真心投降的。与其留着这么一个隐患,不如一枪毙了干净。
1951年11月18日,徐会之被押到马场町刑场。这个地方是台湾特务机关专门执行死刑的地方,不知道多少人在这里结束了生命。
枪声响起,徐会之倒在了血泊中,走得很平静,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值得。
他的自首报告成功保护了一批还没暴露的同志,他在狱中传递的情报帮助大陆掌握了台湾的军事动向,他给彭孟缉下的套让国民党高层互相猜忌。这些都是用他的命换来的。
蒋介石以为处决了一个“叛徒”,台湾特务以为破获了一个案子,可他们都不知道,这个他们以为的"叛徒",从头到尾都没有背叛过自己的信仰。
徐会之的故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为人知,因为他表面上是“自首”投案的。
直到多年后档案解密,人们才发现这位"叛徒"实际上是真正的英雄。
他用一场自首的戏,保护了无数同志,传递了重要情报,搅乱了敌人内部。
徐会之走的时候才50岁,正是人生最好的年纪,可他把生命献给了自己的信仰。这样的人,才配得上“烈士”的称号!
信息来源:
1. 《中共情报史料选编》,中央档案馆编,1995年
2. 《隐蔽战线春秋》,罗青长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
3. 《黄埔军校一期学员名录及简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2004年
4. 《台湾地下党史料汇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2011年
5. 《徐会之烈士传略》,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1952-B-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