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壮:谈谈我的易学观
发布时间:2025-10-26 08:57 浏览量:1
我的易学学习历程
我接触易学很偶然,一切都开始于大三的一次跳绳身体锻炼。我像往常一样打开喜马拉雅,选择了曾仕强先生在百家讲坛的周易讲座音频,就这样一时兴起听了一个学期,且反复听了两遍。期间我还看了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但他们的解读无法满足我的求知欲。
因此,我在网上开始寻找相关的学习视频,发现了傅佩荣老师的视频以及解读书籍,于是我便跟着傅老师的视频第一次完整地学习了整本《周易》。就这样,我开始踏上了《周易》的学习之路。一位老师的解读总是有限的,随后我便开始大量的搜集资料,并且对照手机上的版本,将其中好的内容摘抄在另一本纸质书上,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让我有了更广阔的视角,还让我发现了更多的解读争议,同时还伴随着对《周易》筮法的痴迷。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再一次寻求了网络,也发现了很多同样爱好的人。
当时,想着与其一个人闭门造车,不如集合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学习。于是,在交流群,我再一次打开了新的视野。其中,有一位文字训诂和历史背景做得非常扎实的老师,他的治学态度影响了我后期对《周易》文字研究和历史研究的侧重方向。
再后来,一位侧重考古和出土文献研究的老师,让我深刻地明白有些解读虽然逻辑行得通,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最后,是另一位老师讲的“生生易”这个概念,帮我理清理易学研究的整个体系。总的来讲,我将整个易学研究大体分为两类:一是溯源研究;二是不断迎合时代向前发展的“生生易”。像丁四新,张政烺,廖名春,贾连翔等人对出土文物上数字卦和清华简筮法的研究就属于前者。而以《易传》为开端的易学哲理体系化以及历朝历代学者对易学的解读,我将之划到了“生生易”,即对“生”的哲学内涵思考。虽然,古人也不乏对《周易》古经的溯源,尤其是以杨万里为代表的以史证易,但追溯源头,真的指是文王父子二人之作吗?《易传》真的出自孔子之手吗?现代考古学的相关研究,恰恰可以帮我们更好地去论证这些争议。但随之而来,又产生了新问题,有些专业问题需要专业的人去解决,市面上的一些解读《周易》的作者连最基本的古文字素颜也不具备,更不要说考古学、训诂学、天文历法、甲骨文、数学、以及历史研究等学科的掌握了。现代教育体系下,我们很难找到跨多学科的人才。因此,当下对易学的研究往往侧重某一方面,无法做到既全面又专业。于是,我在交流群吸纳来自各个专业的爱好者,以“求同存异”的大原则去突出他们专业的重要性,并补充大量易学以外的相关知识去弥补学科细分化带来的局限。以上便是我学易以来的整个心路历程,接下来谈谈我对易学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周易》是时代的产物,不该被神话
《周易》是一本筮书,我相信不少人都是为了占卜而来学习,并非是为了易理,尤其是在荣格提出的“共时性”概念的加持下,使得人们对周易预测术的痴迷更加地狂热,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周易》神秘化的倾向。虽然《周易》本身是本筮书,但其中卦爻辞蕴含理性的光辉,用朴素的自然现象和历史事件去告诉人们这个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面对各类事件的经验。既济卦九五中:东邻之杀牛,不如西邻之礿祭。中孚卦:中孚,豚鱼,吉。两个卦表面写祭祀,搞原始宗教,但中心要突出人,是人本位,而非神本位。核心就是告诫一个人心要诚,对人诚,做事更要诚。因为诚,做起事来,人才会专注。也因为诚,周围的人才会团结在你的周围帮助你。诚是古人发现促进事情成功的一个很大因素。涣卦: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乍一看,到庙里祭祀祖先,如果研究其背景,你就会发现它实则是当时凝聚人们精神共识的一种手段,侧面展现出当时统治者们面对社会人心涣散时的高明。
此外,《史记》中记载:“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透过此事件,不难看出当时的政治高层对占卜的态度。唯物辩证法中曾提到:“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商朝那样一个崇尚鬼神的时代,最终还是葬送在自己的文化当中。《周易》既保留着旧时代人们的认知,又注入了人本位的灵魂思想;既考虑到了时代的要求,又灵活地授予人们理性与智慧。我们又怎能回到那个几乎杀绝了大龟的商代呢?《周易》不该因为它的占卜功能而被神话。此外便是《易传》为开端后世易学之路,虽然的确影响到了很多领域,甚至四库全书中提到:“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故《易》说愈繁。”
但我们必须清楚,易是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在影响其他学科的发展,正如今天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下发展学课一样,易并非真的包罗万象,只是凝结了当时人们对整个社会的认知,将实践上升成了理论,理论反过来又来指导社会发展。而且,《周易》恒卦,姤卦以及归妹卦更是开启了对后世女性约束的道路,体现出了封建时代对女性的不友好。《周易》不该被神话,我们理性地去认识到,它只是时代的产物。
什么是易学,如何学习易学?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易学百科全书》给出的概念:“易学是在阐述易卦、易数、易象、易图、易理、易义、易变与易占过程中形成的一门解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学说。”为什么要提到易学的概念,因为当下有相当多的年轻人被误导,将八字命理、六壬、太乙、紫薇、奇门遁甲以及风水,姓名学等术数列入易学当中,甚至是将术数与易学等同起来,使得本该清净的易学变得混乱。
所以,在此为易学正名。“今人于“术数”的内容,大致分三类:第一是长生类,有养生术、医药类、气功类、炼丹术、房中术、服食术、辟谷术等;第二是预测类,有卜筮类、易占类、杂占术、 择吉术、三式术、占梦术、测字术、堪舆术、占星术、占候术、相人术、算命术等;第三是杂类,有幻术、招魂术、禁咒术、巫蛊术等。但狭义的术数,主要指以上的第二类。”(《百年易学菁华集初编·周易与术数》第一册)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术数都无法等同于易学,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易学的定义与范围才能更专注的去研究它。市面上,许多所谓的周易协会易术不分家,最终偏离易道,沉迷于术数中,甚至间接造成大众对易学和术数的混乱认知。
而且《汉书·艺文志》曾语:“术数之学,患出于小人而强欲知天道者,坏大以为小,削远以为近,是以道破碎而难知也。”一些周易协会最终偏离易道,两千年前的古人早已给出了答案。易术必须分家,易学才能不走回头路,一直向前发展。那如何学习易学呢?
以我个人的学习之路来看,就两条原则:一、实事求是。尤其在溯源方面,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据去论证那个观点。前有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后有饶宗颐先生又提出的“三重证据法”,将田野考古、文献记载和甲骨文的研究三方面结合起来。甚至后来加入民族学资料和异邦古史资料形成“五重证据法”。在小众领域,的确有从少数民族入手研究《周易》,比如:刘明武《换个方法读易经》,雷安平《与苗族九卦研究》等。而此类研究方向,就需要我们去培养跨学科的能力和素养。二、兼容并蓄。自古易学大致分为“义理”和“象数”两大派,而当下易学又呈现出百科化的特点。易学的这种门派化无论对易学发展还是个人学习都是一种阻碍,是及其不利的。更有甚者,因为研究出前人所没有的内容,而“暴露出天自己下第一,其他人都不如我”的傲慢心态。这不是一位易学研究者该有的心态,更是违背了易学的精神。初学者在学习易学的基本知识后,有时间应当读一读易学史,梳理易学的发展脉络,学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研究易学。不迷一家之言,而集百家之所长!
最后,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易学必须始终为人民服务!脱离了实际,为了研究而研究,那不是易学发展的初衷,更不是易学发展的未来!易学的应用也不是某些人宣传的预测术,而是深入到每一位中国人内心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指引!(作者:闲邪,本名卢壮,周易参考特邀撰稿人,编委成员。)
转自:周易参考
- 上一篇:民间故事:秀莲冤案
- 下一篇:NBA第一天上班就强度爆表?KD东契奇合演悲情双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