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铜人案:一尊会走路的唐代铜像引发的惊天窃案
发布时间:2025-10-25 04:36 浏览量:1
康熙年间某县奇案录
大清康熙二十三年秋,江南某县衙内发生一桩奇案。话说这县衙库房之中,藏有一尊唐代铜人像,高约三尺,重逾百斤,乃前朝遗物,据传为唐玄宗时宫廷巧匠所铸,内设机关,能自行行走七步,乃稀世珍宝。
一尊古朴的唐代铜人像,表面泛着青铜光泽,表情栩栩如生。
这铜人平日安放于库房角落,无人问津。谁知自八月十五中秋夜起,怪事连连。先是守夜更夫王二报称,夜半时分听见库房内有"咯吱咯吱"声响,掌灯查看,竟见那铜人位置移动了三尺有余。县衙上下皆道王二贪杯眼花,不以为意。
"小人亲眼所见,那铜人眼中泛着绿光,竟朝小人咧嘴一笑!" —— 更夫王二供词
谁知三日后,另一名更夫李四也报同样怪事。这李四乃县中有名的老实人,从不妄言。县令赵明德闻报,心中生疑,遂命人将铜人移至大堂,亲自验看。
第一回:铜人夜行
是夜,赵县令命人将铜人置于大堂中央,四周撒上香灰,又派两名衙役暗中监视。三更时分,忽闻"咔嗒"一声轻响,那铜人竟真的缓缓移动起来!只见它左臂微抬,右腿前迈,在香灰上留下清晰脚印,直向库房方向移动约五步方止。
两名衙役吓得魂飞魄散,一人当场昏厥,另一人连滚带爬去报县令。赵明德闻讯赶来,见状亦惊骇不已,但细察铜人移动轨迹,发现其步伐整齐,似有规律。
二、铜人腹中的秘密
赵县令乃进士出身,素不信鬼神之说。次日,他请来县中老匠人查看铜人构造。这匠人姓鲁,祖上曾在工部当差,精通机关之术。鲁匠人围着铜人转了三圈,忽然在铜人后背发现一道几不可见的细缝。
老匠人正在检查铜人后背的机关。
鲁匠人取出一套精巧工具,沿着细缝轻轻撬动,只听"咔"的一声,铜人后背竟开了一扇小门!众人凑近一看,只见铜人腹中空空如也,唯有一些齿轮机关,但最令人吃惊的是,腹内壁上赫然刻着几行小字:
"铜人七步走,库银半夜丢。若要捉真凶,且看月当头。"
赵县令见状,恍然大悟:"此非鬼神作祟,乃有人借铜人机关掩人耳目,欲盗库银也!"当即命人彻查铜人来历。
三、古董商人的诡计
原来这铜人乃三个月前,由一名叫贾世仁的古董商人"捐赠"给县衙。这贾世仁表面是古董商,实则是江湖上有名的"妙手空空",专盗官府银库。他不知从何处得知这尊唐代铜人的秘密——铜人腹中机关可定时启动,使其行走。
第二回:贼人现形
贾世仁与同伙钱不多密谋多时,先假意献宝,将铜人送入县衙库房。每逢月圆之夜,铜人机关启动,自行移动,制造灵异假象。待守夜人吓跑后,他们便从铜人腹中取出特制钥匙,开启库房银柜。
如此这般,他们已成功盗取库银三次,共计五百余两。因每次只取少量,且铜人移动遮掩了银两缺失的痕迹,故久久未被发现。
赵县令查明真相后,不动声色,暗中布置。待到下个月圆之夜,贾世仁果然再次潜入县衙,正当他从铜人腹中取出钥匙时,埋伏的衙役一拥而上,将其当场抓获。
四、天网恢恢
经审讯,贾世仁供认不讳。原来这铜人确为唐代遗物,乃玄宗时一巧匠为杨贵妃贺寿所制,内设精巧机关,能以水漏计时,定时行走。后世几经辗转,机关之术几近失传,唯贾世仁祖上曾为宫廷匠人,知晓其中奥秘。
赵县令判贾世仁流放三千里,同伙钱不多杖责一百,徒三年。追回赃银四百两,余下百两已无从查找。那尊铜人被重新安置于县衙大堂,作为警戒之物。
"铜人本无过,人心藏鬼祟。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 赵明德判词
此案了结后,坊间流传一句笑谈:"铜人比贼更聪明"。原来那铜人腹中诗句,正是唐代巧匠为防后人滥用机关所留警示,不想数百年后竟真应验了。
尾声:铜人的归宿
后来赵县令升任知府,离任前特命鲁匠人封死了铜人机关。这尊历经沧桑的唐代铜人,至今仍陈列在该县博物馆中,成为这段奇案的历史见证。每逢月圆之夜,守夜人偶尔还能听到铜人发出"咯吱"声响,但再无人见它移动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