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黄继光牺牲后,母亲又将次子送上朝鲜战场,归国前带回一捧英雄鲜血浸染的泥土
发布时间:2025-10-27 08:47 浏览量:1
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纪念日。
75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为了守卫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这些志愿军烈士中,有一位特级战斗英雄,人人都知道他的名字,他叫黄继光。
牺牲那年,他刚刚21岁。
黄继光牺牲一年后,他的母亲邓芳芝又亲自将小儿子黄继恕,送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
1958年3月,撤离朝鲜前,黄继恕带着母亲的思念,专程到了上甘岭祭奠哥哥,将一捧浸染了黄继光鲜血的泥土,连同找到的弹片带回了家乡。
从那之后,黄家的儿女不管男女,只要符合征兵条件,全都参了军。至今,黄家已经有18位军人。
黄继恕的儿子黄拥军说,明年还会有第19位军人,而他的女儿黄若希将是第20位。
黄若希在今年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上播出的微纪录片《守望》中,讲了这样一段话:“我是黄若希,明年我也要参军,要把‘四有军人’的勋章别在和祖辈们一样滚烫的青春里。三爷爷,你看,这盛世里的光,一直有人接着点亮,我们会好好地守护着这份团圆,就像您当年护着的那样。”
01
第一时间应召入伍
1931年1月8日,黄继光出生在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里。
黄继光在家中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哥哥,大哥早夭,二哥是个聋哑人,下面还有弟弟、妹妹,全家都要靠种地活命。
那时,普通老百姓穷得吃不起饭,腰杆子也直不起来。
在黄继光纪念馆里,有一张他父亲黄德仲借菜籽油时签下的借据。
借据上写着,借100斤菜籽油,来年三月还150斤,如果没按时归还,来年八月还300斤,如果再次逾期,只能将家中的三亩地抵押给对方。
借据签订于1942年,利滚利的霸王条款让黄继光家将仅剩的三亩地抵押了出去。黄德仲因此疾病加重,不久就撒手人寰。
家里失去了主要劳动力,11岁的黄继光开始扛起家庭的重担,四处给地主家打工,但日子依然过得紧巴。
转眼就来到了1949年12月,那一年全国解放,共产党给老百姓分了土地,彻底解决了黄继光家的生计问题。
一朝解放当家做主,这是黄继光一家从来都不敢想的日子。
有了自己的土地,还盖起了新房,黄继光只觉得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谁知道没过多久,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侵略军的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为了抗击侵略保卫祖国,各地开始招募士兵。
1951年3月,招募队伍来到中江县,黄继光第一个报名,他说一定好好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当时负责征兵的人觉得黄继光矮小瘦弱,但他参军的热情感动了负责人,最终被破格录取。
部队临行前,乡亲们给每个战士都绣了一条手帕,上面绣着:可爱祖国。
黄继光将这条手帕留给母亲作为纪念。临走时,他对母亲说道:“妈妈,我马上要到前线去了,你想儿子的时候,你就把这张手帕拿出来看一下,你的儿子就在你身边。”邓芳芝将手帕揣在身上,与儿子依依惜别。
1951年6月,黄继光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135团2营6连,担任通信员。
因为表现出色,他被调到了营部,担任营参谋长的通信员。按说这算是一次晋升,一般人都会很开心,可黄继光却倍感失落。
在他的心里,上战场杀敌才是当兵的意义,如今虽然晋升了,但是离前线反而越来越远了。
领导看出了他的心思,用通信员张思德的事迹鼓励他,还给他看毛泽东为张思德写下的文章《为人民服务》。
能和英雄从事相同的工作,黄继光意识到通信员的重要性,于是转变了心态。除了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黄继光还尽力做好部队的后勤保障。比如给前线的战士送水,帮炊事班的同事做饭;怕坑道里的战士们冷,他还割来茅草给战友们做成草垫子防潮、保暖……
因为在战场上工作积极认真,战友们纷纷为黄继光申请立功。牺牲之前,黄继光已经荣立三等功。
02
血肉之躯堵枪眼
1952年4月,黄继光所在的第15军,驻守在朝鲜“三八线”附近的五圣山阵地。
有一天,驻地上放起了苏联电影《普通一兵》。它讲述的是,苏联红军士兵用身体挡住敌人子弹,壮烈牺牲的故事。
和黄继光一个班的战友李继德回忆。当年看完电影后,黄继光说:“如果是我,我也会这么做。”我问:“为什么?”他说:“牺牲我一个,能救那么多人,值得!”
再后来,美军纠集的联合国军队,为了摆脱战场上的被动局面,向我志愿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因为五圣山脚下有一个小村子叫上甘岭,这场战役又名“上甘岭战役”。
10月14日,美国第八集团军向我军疯狂扫射。
到了19日白天,我方在上甘岭的所有阵地已全部丢失。为了夺回阵地,不得不调来了44门重炮和24门火箭炮,支援反攻。
经过了大半夜的鏖战,志愿军终于收复了大部分阵地,只剩下597.9高地的制高点——代号为0号的高地还没攻下来。不久天就要亮了,如果不能夺回0号阵地,美军势必会反攻,志愿军彻夜奋战的战果很可能会化为乌有。
危急关头,负责前线指挥的参谋长叫来了通信员,要求他立刻去前方6连传达命令,务必在天亮前拿下0号高地。
这个负责传令的通信员,就是黄继光。
因为接连几天的残酷战斗,6连仅剩下16名战士。为了确保最后的胜利,收到信息的连长决定,亲自带人发起冲锋,端掉敌人的暗堡。
这时,黄继光主动请缨,要求执行爆破任务。他把早已写好的决心书和给母亲的信,一起交给连长万福来。
他的最后一封家书中这样写:“男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为了全祖国及家中人等过着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男”是他对父母的自称)
连长感动地望着黄继光,叮嘱他务必要小心。
黄继光神情坚定地表示:保证完成任务。然后就和另外两名战友吴三羊和肖登良一起出发了。
敌人的火力太猛了,还没有到达爆破点,吴三羊就牺牲了,肖登良也身受重伤,根本没办法挪动身体。
眼看黄继光左腿被炸断,身上的手雷也已用完,连长准备带领战士冲上去。就在这时,只见黄继光躲到敌人的发射死角,用力撑起上半身,突然用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发射口。
敌人本来狂暴的射击,闷闷地响了几声,彻底哑了。
战士们看到眼前的一幕,立刻在连长的带领下跳出掩体,冲向敌人的暗堡,流着泪,嘴里高喊着“为黄继光报仇!”
东方露出鱼肚白,志愿军夺回了所有阵地。黄继光却牺牲了,他的胸膛被敌人的子弹打穿,留下了一个拳头大小的窟窿。
03
黄继光的精神永在
尽管战争已经过去了70多年,为黄继光清洗遗体的护士王清珍,仍记得他牺牲后的样子,“后脊梁骨都打穿了,血流干了……”
1953年2月,人们将黄继光的遗体运回祖国,将他安葬在沈阳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黄继光牺牲的消息传回家乡,母亲邓芳芝悲痛欲绝,不过她没有流泪,她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
1953年4月8日,国家为黄继光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他“特级英雄”的称号。
邓芳芝作为特级战斗英雄的家属,出席了当年4月召开的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会上,她动情地讲述:“我的儿子黄继光,把他送到远方,他在上甘岭,他打仗很勇敢,他是我亲生的儿子,也是全国人民的好儿女。”
那一天,毛主席也出席了会议,并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邓芳芝。
黄继光牺牲一年之后,邓芳芝又亲自将自己的小儿子黄继恕送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
1958年6月,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即将回国时,黄继恕专门去了哥哥牺牲的地方:“哥哥,明天我就要回国了,妈妈来信说,让我把你带回去,她说朝鲜冷,怕把你冻坏了。”
黄继恕用手帕带回了一捧黄继光牺牲地的泥土,邓芳芝将这捧泥土埋在了自家院子里,在这里种了一棵梨树。
从那之后,邓芳芝立下家规:“黄家的孩子长大后只要符合征兵条件,不管男孩女孩都要去参军,保家卫国。”
至今,黄继光家族,已经有18位军人,黄继光纪念馆副馆长黄拥军(黄继光的侄子)介绍说,明年还会有第19位,第20位是他的女儿,黄若希。
今年10月20日,是黄继光牺牲73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纪念馆全体工作人员为黄继光献花,缅怀英雄。
黄继光的家人还在梨树下默默缅怀许愿,“希望祖国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幸福。三爸牺牲时年仅21岁,他太年轻了,我们的幸福生活就是对他最好的告慰。”
黄继光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早已成为英雄的连队。
黄继光牺牲后,他生前所在的连队被授予“黄继光英雄连”的荣誉称号,所在班被授予“黄继光班”。
1961年,中央军委扩编空军,将黄继光所在的志愿军第15军改编为空降兵部队,“黄继光英雄连”成为中国空降兵的尖兵力量。
在“黄继光班”里,至今还为老班长黄继光保留着铺位。每天点名,队列里点的第一个名字,永远是最响亮的“黄继光”。一人点名,全体答“到”。
每次执行重大任务前,士兵们都会到黄继光的铜像前宣誓。
这个维持了半个世纪的光荣传统,早已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仪式,它融进了士兵们的精神血脉,为中国空军注入光荣的“军魂”。
时光荏苒,转眼已经过去75年。
英雄们用血肉保卫的祖国早已山河锦绣,他们用生命点燃的火炬,照亮了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
如今,火炬已经传递到我们手中。
这盛世,是英雄们光荣的勋章;而我们,将是这片土地永远的守护者。
- 上一篇:柚子与降压药的“危险关系”
- 下一篇:25省份将实现生育津贴直发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