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过度体检!医生再三提醒:50岁后,5种体检能不做就不做

发布时间:2025-10-27 10:46  浏览量:2

本文2034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50岁以后,身体的确开始慢慢走下坡路。
可别一着急就“全身检查”安排上,什么都查一遍。医生提醒:体检不是查得越多越好!

尤其是一些高价项目、重复项目、风险项目,查了不仅没必要,有时候反而可能害了你。

今天就聊一聊:50岁以后,那些医生建议“能不做就不做”的5种体检项目

不少人有这样的想法:我年纪大了,啥都查一查,早点发现问题才能早点治。
可现实往往是:查得越多,问题越多,焦虑也越多。

医学上有个词叫“过度体检”,指的是没有症状、没有风险因素的人群,接受了不必要的检查。

不仅浪费钱,还容易“查出问题”——而这个问题可能根本不需要治疗,甚至根本就是误报。

比如一些良性结节、轻度指标异常,原本不用管,但一被查出来就开始担心、复查、治疗,结果折腾一圈,身体没事,心理却被搞垮了。

1. 肿瘤标志物“大套餐”

很多人一查就是十几项肿瘤标志物,觉得这样能“提前发现癌症”。但事实上,肿瘤标志物并不适合普通人群用来筛查癌症。

比如:

· CEA 升高,可能是吸烟、炎症,并不一定是癌;

· CA125 在经期、盆腔炎时也会升高;

· AFP 升高,有时只是肝炎引起的。

也就是说,这些指标很容易“假阳性”,查出来吓自己一跳,最后什么都不是。

权威建议明确指出:健康人群,没有癌症家族史、没有症状,不建议常规查肿瘤标志物。

2. PET-CT 全身癌筛查

一听名字就高大上,“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价格动辄上万,有人觉得“查得干净彻底”。

但医生说得很清楚:PET-CT不是用来给健康人查癌的。

它的作用是:用于已经患癌的病人,判断肿瘤扩散和位置。根本不是“癌症早筛”工具。

而且这项检查辐射量不小,反复做对身体反而有害。更麻烦的是,它容易查出一些意义不明的“结节”,最后引发一堆不必要的穿刺、手术。

普通人做PET-CT,收益远远小于风险。

3. 无症状频繁做胃镜、肠镜

很多人觉得胃肠镜是“查胃癌肠癌”的利器,于是每年都做一次,甚至上下一起查。但实际上,胃镜、肠镜是有创操作,有一定风险,不适合频繁做。

医生建议:

· 如果你没有腹痛、消化不良、黑便等症状;

· 家族中也没有胃癌或肠癌病史;

· 年龄超过50岁,做过一次肠镜没问题;

那么,胃镜可以根据症状决定是否复查,肠镜10年查一次就够了。频繁做,不仅增加风险,还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反而耽误正常生活。

4. 血栓筛查(D-二聚体)常规查没意义

D-二聚体是临床上用于判断是否有血栓风险的指标。但它的一个特点是:敏感但不特异。

也就是说,很多情况下都会升高,比如:

· 感冒发烧

· 慢性炎症

· 手术后恢复

· 老年人本身

所以,D-二聚体升高不一定是血栓,有时候只是身体“有点反应”。

如果没有腿肿、胸闷、气短等症状,查D-二聚体的意义不大,反而容易吓到自己。

医生建议:除非你有血栓相关症状,否则不建议把D-二聚体作为体检项目。

5. 心脏CT、冠脉造影,没症状不要随便做

“我最近走路有点喘,是不是心脏出问题了?”不少中老年人一紧张就跑去做心脏CT、冠状动脉造影。但这类检查辐射高、价格贵,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诊疗。

医生建议:

· 如果你没有胸闷、胸痛、心律不齐等症状;

· 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

· 心电图、血脂这些基础检查都正常;

那么,完全没必要上来就做心脏CT或冠脉造影。

有些人本来心脏没问题,结果查出几个“轻度钙化斑”,吓得天天不敢动,反而影响健康。

不是不体检,而是要“有的放矢”。

医生建议,50岁以后,体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基础检查不能少: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

· 慢病筛查要关注:如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骨质疏松;

· 癌症筛查看风险:比如有家族史的,适当做肠镜、乳腺检查;

· 检查频率因人而异:没风险的项目可以几年做一次,不用每年查。

体检的本质不是“查出病”,而是“早发现、早干预”。
但前提是:你得查对地方、查得合理。

体检不是健康的全部,健康管理才是关键。

与其年年查PET、做全套标志物,不如:

· 每天坚持走路30分钟;

· 控制体重和血压;

· 饮食清淡,少油少盐;

· 戒烟限酒,规律作息;

· 有慢病的人,定期随访、按时吃药。

这些看起来不“高级”,却是真正延长健康寿命的关键。

50岁之后,是身体进入“慢病高发期”的阶段。
但应对健康问题,最需要的是科学理性,而不是“恐惧驱动下的过度体检”。

别什么都查,别什么都信。
体检做得明明白白,生活才能过得淡定从容。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2022年)》

2. 中国抗癌协会.《中国肿瘤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3年版)》

3.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筛查技术方案》

4.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镜检查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

5.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