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脑梗高发季!提醒:66岁以后,保暖和帽子都有讲究

发布时间:2025-10-27 15:38  浏览量:2

每年一进十月,脑梗像是约好了似的,扎堆来了。尤其是66岁往上的人群,发病率蹭噌往上涨,一场降温就能送人进医院。大家都知道冷天得穿厚点,但真要说到“帽子”这件事,九成人都是随便戴,甚至不戴。其实啊,这事可大有讲究,帽子戴不对,脑子真可能“罢工”

这不是吓唬人,是真有医学根据。冷风一吹,血管一缩,脑梗就可能悄悄“上岸”。今天咱们就唠唠:为啥秋冬是脑梗“旺季”?66岁后保暖到底该怎么做?帽子,真不是随便一顶就算数。

先给个扎心的数据: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超300万人,其中脑梗占了接近80%。而在65岁以上人群中,每年冬季脑梗住院人数比夏天多出近一倍,这是多方医院的真实统计,不是吓唬人的段子。

那为啥偏偏是秋冬?一句老话说得好:“冷从头起,病从寒来。”冷空气一来,人体表层血管收缩,尤其是脑部的血管,特别“娇气”,一激动就痉挛,血流不畅,血栓就容易“卡壳”在脑子里。年纪越大,血管越脆,调节能力也差,稍不注意就中招。

特别是早晚温差大那几天,凌晨4点到上午10点,是脑梗的“魔鬼时段”。这个时候体温最低,外面最冷,血压波动也最明显。很多人早上起床时,脑子一阵发懵,其实那可能就是轻微脑缺血的信号。

为啥66岁成了一个“分水岭”?不是凑巧,而是身体的规律。多数人在60岁之后,血管开始老化,弹性下降,血液也更容易变稠、变“黏”。再加上有些人本身就有“三高”,那等于是在火上浇油。

你看那些日常习惯“看起来没事”的,比如不吃早饭、清早出门锻炼、晚上洗冷水澡,背后其实藏着一堆风险。特别是戴帽子这事,有人觉得“热气从头出”,帽子一戴“脑袋闷”,干脆不戴。但你知道吗,人体散热有30%以上是通过头部完成的。你不戴帽子,等于把热气白白送走,冻风一吹,血管一缩,脑子就“闹脾气”了。

还有人戴帽子不讲究,戴个潮牌鸭舌帽,风能从四面八方钻进去;有的干脆戴毛线帽,捂得出汗。其实这两种都不对,帽子要保暖,但也得透气,最关键是护住后脑和两侧太阳穴,这几个地方是血管“集结地”,保暖不当,风险大得很。

你要问:那到底该戴啥帽子?老年人尤其66岁以上的,首选是“包住耳朵、护住后脑勺”的针织保暖帽,别怕别人说你“老气”,保命比好看重要得多。要是气温低于5度,出门最好戴帽子+围巾的组合,把头颈部都护上。

再提醒一句:帽子千万别捂得出汗。出汗后帽子湿了,反而更容易着凉,等于是拿湿毛巾盖在脑袋上。可以选择那种内层是纯棉、外层带防风的材质,既保暖又能透气。

另外,不是只在出门时才戴,早晨起床和晚上睡觉前也要注意头部保暖。有些人起夜不穿衣服就去卫生间,温差一刺激,血压飙上天,脑梗就可能找上门。

还有一个冷知识:室内温度低于18度时,脑梗发病率会上升30%以上。别以为在家里就安全,暖气、空调、热水袋,该用就别省。记住一句农村老话:“身上热了是衣服,脑袋热了才真暖”。

除了戴帽子,秋冬季还有几个脑梗“埋伏点”,很多人没当回事,其实都挺要命。

第一,早起猛起猛动。
很多老人早晨一起床就去遛弯,这时候血压低,血管还没“醒”,突然用力,很容易造成脑部供血不足。正确做法是:醒后在床上躺五分钟,活动一下胳膊腿,再慢慢坐起来。

第二,饭后立刻外出。
吃饭后血液集中在胃肠道,脑部供血会相对减少。这时候出门吹风、活动,脑子容易“断供”。起码饭后歇半小时再出门。

第三,忽视水分补充。
冷天不爱喝水的人特别多,但血液太黏,血栓更容易形成。每天起床后喝一杯温水,中午也要补点,别等口渴才喝。

第四,无故停药或乱吃补品。
不少人秋冬一来,觉得该“进补”,各种补药乱吃一通。但要知道,有些补品会让血液更稠,比如某些含人参的产品。同时,有人觉得身体好了,降压药降脂药就停了,结果反而出事。

第五,情绪忽冷忽热。
天一冷,人的情绪也容易烦躁、抑郁,血压波动就更不稳定。保持情绪平和,是防脑梗的“软实力”。可以听点轻音乐、练练字、打打太极,别总盯着那些吓唬人的新闻或刷短视频。

说到底,66岁以后,身体就像老房子,不能再“硬抗”了。以前刮风下雨顶着走的日子,可能真得改改了。

秋冬脑梗,说到底就是血管不经冻,身体扛不住。66岁以后,别拿“老当益壮”当挡箭牌,身体这东西,真不是靠意志力就能扛住的。

帽子、围巾、保暖内衣、温水、规律作息……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才是年纪大了的“硬通货”。

保暖不是怕冷,是保命。

帽子不是装饰,是护脑。

冬天来了,咱们得像过冬的老母鸡一样,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才踏实。

你都有哪些过冬防脑梗的小妙招?欢迎在评论区唠唠,互相借鉴借鉴。

参考文献:
[1]李继光,杨弋.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J].中国卒中杂志,2024,19(1):5-12.
[2]王新春,刘建民.寒冷环境对老年人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3):221-226.

声明:以上内容仅为健康知识科普,非诊疗建议,具体情况请咨询专业医生。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本文无不良引导,若存在内容或图片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