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当年批遍民国黑暗,为何没人敢暗杀他?沈醉:罩他的人太多了
发布时间:2025-10-27 18:05 浏览量:2
“罩着他的人,实在太多了!”1933至1934年间,国民党大特务沈醉奉蒋介石之命,留意鲁迅行踪,伺机行刺。然而沈醉在鲁迅家门口蹲守大半个月,最终不得不放弃了刺杀任务。
作为近代的民主革命家,鲁迅先生一生嫉恶如仇,尤善以文字批判国民党当权者,其杂文如匕首投枪,总能精准戳中对方要害,将社会黑暗与当权者的暴虐剖析得入木三分,以此唤醒沉睡的民众。
他不仅发起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还成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常务委员,此后,他更是多次发文谩骂国民政府的黑暗行径。
然而,即便时常身处舆论漩涡与潜在险境,鲁迅却总能安然无恙,连号称“军统三剑客”之一的沈醉也没敢暗杀他。
这背后,是因为,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个勇者,更是一个智者。
首先最直接的保护,是鲁迅无法被忽视的“社会影响力”。他没拎枪上前线,却以“弃医从文”成了“意识革命”的旗手——《阿Q正传》戳破国民麻木,《呐喊》唤醒青年斗志,《祥林嫂》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在那个思想蒙昧的年代,鲁迅的名字早已超越“作家”,成了文化界的“精神符号”。沈醉看得真切:若对鲁迅动手,这些拥趸或许会掀翻上海舆论场,甚至引发全国抗议。
对蒋介石而言,暗杀一位文人,换“独裁者”骂名,反而动摇统治根基,得不偿失。
沈醉放弃暗杀,就是因为发现鲁迅的影响力简直太大了,前来拜访的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所以才不得不放弃了刺杀任务。
而蒋介石听沈醉说“动不了”时,也没发怒,想着刺杀鲁迅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恐怕对国民政府的统治不利,顺水推舟终止了计划。
这样的“社会影响力”之外,更微妙的关联是,鲁迅与蒋介石同为浙江人,且都有留学日本的经历,早年还曾同属反清革命阵营,两人的关系始终带着“同乡”与“旧识”的微妙底色。
鲁迅没加入同盟会,却在日本经许寿裳介绍加入光复会,与蒋介石的革命路径有过间接交集。1926年,他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曾在给许广平的信里表达对国民党的期待。
后来朱家骅以中山大学代理校长身份,邀他任教务主任,他欣然应允——核心原因之一,是朱家骅与蒋介石的关联,那时他仍对这位“北伐司令”的锐气抱有希望。
1927年北伐胜利时,鲁迅还撰文庆贺,肯定过蒋介石的阶段性贡献。
转折发生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看着昔日革命力量变成屠杀进步人士的刽子手,鲁迅四处奔走救被捕师生,此后便用杂文抨击国民政府的白色恐怖。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批判尖锐,他始终没直接提蒋介石的名字,只用“某公”“当权者”“后台老板”暗讽。
后来,鲁迅三弟周建人在回忆录里揭开缘由:原来是鲁迅先生认为如果抨击蒋介石,他就在国内待不下去了,只能流亡海外。一旦离开国内,文章到不了目标读者手里,唤醒国民的初心就成了空谈。这是他的迂回战术:守住“发声阵地”,比逞口舌之快更重要。
而蒋介石对于鲁迅,也是一种边打压边拉拢的策略。那时的国民政府,也把鲁迅列为了通缉犯,更有人向蒋介石提议直接杀掉鲁迅。但蒋介石却说,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很多高层都是鲁迅的相识,对他而言,更想结交鲁迅这个朋友,但鲁迅先生拒绝了他的请求。
1936 年鲁迅先生逝世后,蒋介石还委托上海市长以个人名义敬献花圈,并承担了十万元治丧费用,可见,蒋介石还是对鲁迅颇为欣赏的。
最后,除了与蒋介石的特殊关联,鲁迅早期积累的革命资历和人脉,更是他隐形的 “保护屏障”。
早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便加入了同盟会,此后还与章太炎、陶成章等光复会核心领导人交往密切。
尽管他不认同光复会以暗杀、暴动为主的斗争方式,仅为挂名会员,但 “同盟会” 与 “光复会” 的双重关联,让他成为早期革命阵营的 “老人”,资历远超当时国民党内不少政治人物。
凭借这份资历,鲁迅曾在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获得职位,这一经历让他在体制内拥有一定认知度与人脉基础,并非完全 “无权无势的平民”。
再加上国民党内“江浙帮”重同乡情谊,鲁迅的绍兴籍贯,又为他多添了一层隐性保护。
当然,最核心的保护,是鲁迅自身的“斗争智慧”。他从未直言不讳地辱骂蒋介石,即便对国民党政权不满,也多采用 “含沙射影”“指桑骂槐” 的杂文笔法,既传递批判态度,又避免留下直接把柄。
1930年,鲁迅遭浙江省党部通缉后,借日本友人帮助,迁居上海日租界——租界的“治外法权”成了临时“安全屋”,国民党动手需顾忌外交影响。
而他没在租界里沉默,反而写下《为了忘却的记念》,缅怀被国民党杀害的左联五烈士,用文字继续揭露暴行。
这种“能屈能伸”的智慧,让他既守住文人风骨,又没把自己推向绝境。所以说,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个勇者,更是一个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