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梅毒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劝告:过了65岁后,出门千万别碰这些

发布时间:2025-10-27 18:32  浏览量:1

说得直接点吧:梅毒这个老病,真的回来了,而且来势汹汹。

你可能以为它早就消失在历史课本里了,什么“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贵族的绝症”,离我们现实生活十万八千里。但现实是,这几年梅毒的发病人数不仅没下降,反而在某些年龄段飞涨,尤其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

国家疾控局发布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梅毒报告病例数突破48万,较往年上涨明显。其中60岁以上人群占比超过16%,而十年前还不到7%。这不是一个小数点的变化,而是一种趋势的翻转。

别以为老年人就绝缘了,真不是那么回事。

门诊里,一个72岁的老先生来复查梅毒抗体,一脸不解:“医生,我都这个年纪了,怎么会得这病?”我看着他的报告单,叹气。他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梅毒,不光是性传播那么简单。它是一种“会演戏”的病,会伪装,会潜伏,还会钻空子。

感染初期,它可能只是个不痛不痒的小溃疡,长在你看不到也不太在意的地方。很多人都以为是皮肤破了,过几天就好了。可那是第一阶段的“硬下疳”,梅毒螺旋体已经悄悄进了血液。

接下来几周,皮疹、发热、乏力、淋巴结肿大可能陆续登场,但也可能什么都不表现,直接进入“潜伏期”。等再发现时,可能已经伤到了心脏、血管、眼睛、神经,甚至大脑

更复杂的是,很多老年人本身就有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一旦合并梅毒,更容易被误诊为“老年痴呆”“帕金森”“脑梗后遗症”,等真正确诊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那问题来了——为啥65岁以上的感染者越来越多?

不是老年人变坏了,而是这个社会变得复杂了。

退休之后,很多老人开始“重启社交”。广场舞、老年旅游团、棋牌室、老年婚介,活动多了,接触面广了,一不小心碰上了“高风险群体”,就容易被带进坑里。

还有个被忽视的现实是,一些老年人对性健康知识了解严重不足。他们年轻时没性教育,年纪大了也不好意思问医生,“不好意思”就成了“容易中招”的温床。

我遇到过一个68岁的阿姨,感染梅毒后非常羞愧,几乎抑郁。她跟我说:“我以为这种病是年轻人才得的,没想到我晚节不保。”我握着她的手告诉她:这不是道德问题,是健康问题,是我们这代医生没有教会你该怎么保护自己的错。

很多人还误以为梅毒可以靠洗干净、穿干净就避免,错。梅毒螺旋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虽然不强,但只要有皮肤黏膜接触就能传播。不一定非得是性行为,共用刮胡刀、牙刷、毛巾,甚至亲吻都有可能传染。

尤其是一些“老年养生会所”,打着“按摩理疗”旗号,实则藏污纳垢,这些地方的卫生状况、从业人员背景几乎没有把控,一旦接触皮肤黏膜,感染风险就来了。

还有些人会去所谓的“私人诊所”打营养针、做排毒治疗,针头重复使用、消毒不彻底,也是血液传播的高危途径。65岁以上人群往往免疫力下降,一旦感染,恢复能力比年轻人差得多,并发症来得更快更狠。

讲个更现实的情况:老年人一旦感染梅毒,容易连累配偶。有些阿姨做妇科检查时才发现感染了,回家一问,老伴前段时间去“保健按摩”了。你说这事要怎么讲?伤心伤身还伤感情。

那医生到底要劝些什么?

第一,65岁后,尽量远离陌生的身体接触服务场所。按摩、足疗、拔罐、针灸,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或有资质的门店,尽量避免皮肤黏膜直接接触。

第二,有再婚或恋爱打算的老人,一定要做婚前性病筛查。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对方的尊重。很多人觉得“老夫老妻不需要”,但梅毒、乙肝、艾滋病都可能在无症状状态下传染。

第三,有皮肤破损、口腔溃疡期间,避免与他人亲密接触。哪怕是亲吻、共用碗筷,也可能成为传染途径。尤其是带孙子时,要注意口腔卫生,避免“啃宝宝脸”的亲昵动作。

第四,定期体检时,主动要求加查梅毒抗体。特别是老年人群体,一年一次的血液检查,顺手加一项梅毒筛查,不麻烦,但能防大祸。

第五,也是最难开口的一条:如果发生了高风险行为,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讳疾忌医。很多老人觉得羞耻,其实医生看的病例多了,不会笑你,只怕你拖着不治。

医学研究早就证实,早期梅毒的治愈率接近100%,只要规范使用青霉素,几针下去就能根除。但如果拖到晚期,尤其是神经梅毒或心血管梅毒阶段,治疗难度和代价都成倍增加。

《中华皮肤科杂志》一项调研显示,65岁以上老年梅毒患者中,有近40%是在“非性病科”被误诊后才转诊确诊的,其中神经系统症状最容易被误判为阿尔茨海默症。

这不是个案,而是系统性漏洞。

所以我写下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吓唬谁,也不是为了贴标签,而是想告诉每一个过了花甲之年的你:

长寿不是“熬过”疾病,而是“避开”危险。

别让无知、羞耻和误解,成为你健康的拦路虎。你的人生已经走了大半,该学会保护自己,也要有能力保护爱你的人。

有人说,老年是夕阳,我倒觉得,老年是另一种开始,是重新拥有身体主权的起点。

只是这一次,请你别再轻信“保健”“养生”“活络经络”的幌子,也别把“我都这么大年纪了”当成疏忽的借口。

你不该是感染梅毒的那一个,也别成为传染的那一个。

医生的叮嘱,不是因为你老了才啰嗦,而是因为你值得活得更清楚、更自由。

参考文献:

[1]李志强.我国梅毒流行病学现状与防控对策[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4,57(3):185-189.

[2]陈慧芳.老年人群性病防控现状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5):621-625.

[3]王晓红.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2,21(4):34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