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池: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发布时间:2025-10-27 19:37  浏览量:2

在深圳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的现场,我与各位同道相聚,探讨一个既宏大又贴近临床的话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提起人本主义,大家首先想到的多是西方心理学流派,但当我们深入中国文化的肌理,会发现其中藏着对人的深刻关怀,这种关怀与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既有契合之处,更有属于东方的独特智慧。今天,我想结合自己40 年的心理咨询经验,和大家聊聊这背后的故事与思考。

先懂中国人的心理特征

才谈得懂文化与人本

要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首先得读懂中国人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刻在骨子里、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哪怕没读过四书五经,没听过孔子孟子,中国人的言行举止里,也藏着文化的印记。

比如中国人常说上火了、着凉了、受风了,这是中医文化的日常化体现;孔夫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应着西方心理学的换位思考,可早在两千多年前,这句话就成了中国人的处世准则。这些文化基因,是随着一口奶、一口水喂进心里的,最终化作了中国人典型的心理特质:

一是崇拜权威的倾向。我在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工作时,曾邀请过海灵格、托马斯等国际心理学大腕来华。每次活动,总有很多人围着他们合影,可我从没想过主动要合影。海灵格曾问我:“这么多人跟我照相,你为什么不照?”我告诉他:“我看你辛苦,不想添麻烦。” 后来他坚持要跟我拍,才有了唯一一张合影。我不是刻意标新立异,而是觉得,今天是你,明天就是我。如果总想着跟权威合影,潜台词其实是我成不了他。当然,崇拜真正有本事的人没问题,怕就怕,他没本事你还崇拜,他还教你怎么做。

二是依赖群体的属性。这次来深圳,我只待24小时,白天吃饭、走动时,没人主动跟我打招呼;可一到会场,大家却围着我要合影,差点耽误发言。这就是中国人的群体性:在松散的环境里,我们习惯低调;可一旦进入群体场景,就容易跟着群体行动。再往深了说,中国人的我是渺小的,不像西方文化里我是大写的。随便点一个人上台唱歌,中国人会觉得被冒犯,可在国外,很多人会欣然接受,我们害怕脱离群体,更害怕成为群体的焦点。

三是情感的委婉表达与人际边界模糊。中国人讲究喜怒不形于色、持中致和,沟通时习惯点到为止,最怕直接冲突。我主编《咨询心理学》时,专门写过阻抗章节,很多新手咨询师一上来就问来访者:“你哪不好?你有什么烦恼?” 结果立马引发阻抗,中国人的逻辑是,我怎么不好?我比你还强。还有人咨询时会问我,你开什么车?我早年说骑自行车,对方立马质疑,你还能给我做咨询?,后来我成了首都医科大学男教师里第一个买车的,这不是虚荣,是懂了中国人以实力判人的隐性逻辑。

这些心理特征,不是缺点,而是文化的产物。而心理咨询的核心,就是先理解这些特征,再用契合文化的方式帮人解困。

传统文化与人本主义的契合

对人的共同尊重

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来访者中心,主张尊重人的自我实现、潜能发展和主观体验;而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人本精神,虽不源于西方启蒙运动,却早在先秦时期就扎了根。两者的契合点,都在于把人当人看。

儒家:以仁爱为核心的人本关怀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孔子提仁者爱人,把对他人的关怀、人的道德自觉,当成社会秩序的根基;孟子更直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多彻底的以人为本;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要把人变成工具,而是要把个人修养和群体责任统一起来:你先做好自己,再照顾家庭,进而服务社会,最终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

这种思想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理解完全相通。我做心理咨询时,研究生总说,您特爱来访者,其实我只是想,他遇到的事,我未必不会遇到,我得向他学习怎么应对困境。比如有人说,我想长翅膀飞上天,是不是有毛病?,我会告诉他,我5 岁时也这么想过;有人说,总觉得别人在看我,我会说,青春期时我也关注自我形象,这很正常。人本主义的尊重,不就是让来访者觉得,我不是异类,我的感受被接纳吗?而儒家的仁爱,早就把这种接纳融入了文化基因。

更有意思的是人字的结构,二人成仁,一个人没有关系,就不算完整的人。为什么双规的官员觉得留置比坐牢还难受?因为留置时没人跟他说话;为什么监狱里关禁闭最折磨人?因为失去了与人的连接。中国人要恋爱、结婚、生子,本质上是在找“关系”;可现在有些个案里,有人说,只要有第二个人我就受不了,这不是个性,是关系能力的缺失,就像中国科学院院士楼里的空巢老人,儿女在海外,独自生活的孤独,本质上是违背了人需关系的文化本能。

道家与佛家:对自然与内在的关注

道家讲道法自然,反对人为的过度干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佛家讲明心见性,认为人人皆可成佛,把内在精神价值提到了极高的位置。这两种思想,恰好补充了儒家的入世,构成了中国人本精神的一体两面。

在心理咨询里,道法自然是很实用的原则。很多新手咨询师像初学开车的人,来访者刚说,我失恋了,他立马就讲,正确的恋爱观是什么、失恋能让人成长,这就是油门太大,没搞清楚来访者的真实需求就急于解决问题。我常对咨询师说:你先稳住,别着急干活。来访者说不想上学,你先问他,学生自然该做什么?他自己会明白不想上学不自然;他说,顺其自然就是不上班,你让他问自己的丹田,想贩毒、赌博时,肚脐周围会不会翻江倒海?天人合一的智慧,就是让他跟着自然的感觉走,而不是硬灌道理。

佛家的明心见性,则对应着人本主义对个体主体性的重视。我常跟来访者说,别见着权威就觉得他比你强,他好多地方不如你,你也有比他厉害的地方。就像有人觉得跟名人合影很光荣,其实是把自我价值寄托在了别人身上;而真正的成长,是相信我自己就是大佛,我的感受、我的判断,比别人的评价更重要。

文化差异:东方人本主义的独特性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也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不是优劣之分,而是文化土壤不同结出的果实。

西方人本主义以个人自由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独立;中国文化则强调集体优先,注重关系中的自我。比如西方人敢说我就是我,中国人更习惯说我是某人的孩子、某人的配偶、某人的员工, 我们的自我,是在关系里定义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把集体优先变成了失去自我:老人容易被传销、灵修骗,因为别人一说这是为你好,他就信了;年轻人考研时说,我知道该复习,可控制不住玩游戏,本质上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所以我常说:西方人需要补集体感,中国人需要补自我感,你得先知道我是谁,才能在集体里不迷失。

另一个差异是:西方人本主义常和人类中心主义挂钩,觉得人能征服自然;中国文化则讲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要和自然共生。从《诗经》的蒹葭苍苍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中国文学始终关注人的生存境遇,而不是人对自然的改造。这种思想在当代特别重要,现在很多企业只看重利润、效率,忽略团队凝聚力,结果大品牌很快就倒了;还有的企业搞家族统治,董事长管着儿子、儿媳、女婿,员工觉得在给一家人当奴隶,这样的团队怎么可能长久?我自己办小实体时,从不分配任务,而是让大家挑自己感兴趣的事:你干A 项目,是因为你需要 A 项目的资源;你干 B 项目,是因为对你成长有利,把集体目标和个人发展结合,才是天人合一在现代的应用。

传统文化如何帮我们做好心理咨询?

聊了这么多文化与人本的关系,最终要落到实用上,传统文化里的智慧,怎么帮我们解决心理咨询中的实际问题?

第一,用点到为止代替说教灌输

中国人讲究领悟,你把道理说透了,他反而反感;你点到为止,他自己悟出来,才叫修通。比如有来访者说:我控制不住玩游戏,耽误考研,新手咨询师会说:别玩了,赶紧复习,可我会说:你玩得太少了,建议你放弃考研,白天黑夜地玩。他一听就愣了,然后自己悟:我再这么玩,就是言而无信,连男人都不算,这就是物极必反的智慧。心理咨询的最高境界,是来访者说出你想说的话,而你没说出口。

第二,先疏解情绪,再分析问题

中国人喜怒不形于色,情绪都憋在心里,你不先疏解情绪,再怎么分析都没用。我在《心理访谈》做过一期“我不想做暴君”的节目,来访者是个炮仗脾气,一点就炸。我没跟他讲你要控制情绪,而是找了两个纸盒子,说这就是你恨的叔叔,让他撕。他一开始撕得很用力,撕到后来没力气了,说没愤怒了。这时候再跟他分析为什么会愤怒,他才听得进去。中医讲 通则不痛,情绪疏解了,问题才能谈得通。

第三,用关系思维化解人际冲突

中国人的问题,大多和关系有关,夫妻矛盾、亲子冲突、职场摩擦,本质上都是关系没处理好。我曾有次洗车被插队,引发了别人打架,有人受伤。我没跟对方讲理,因为对方是NPD(自恋型人格障碍),你跟他讲理,他反而更愤怒。我只说你说的都对,他的情绪一下就平复了,转头去跟别人理论。这不是怂,是懂关系里的弹性,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才是人本主义的尊重个体差异。

文化是宝库,人本是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宝库,我今天聊的,不过是凤毛麟角。中医的身心合一、文学的人文关怀、哲学的知行合一,里面藏着太多能滋养心理咨询的智慧。西方人本主义给了我们尊重人的理念,而中国文化给了我们如何尊重中国人的方法。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既要懂西方的理论,更要扎根中国的文化,因为我们服务的是中国人,他们的心理特征、价值观念、处世方式,都和文化紧密相连。当我们把仁爱、民本、天人合一的智慧,融入来访者中心的理念,才能真正帮国人走出心理困境,实现身心和谐。

最后想说:人本主义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把人当人看的初心,尊重他的感受,理解他的处境,相信他的潜能。而中国传统文化,恰好给了我们实现这份初心的东方路径。愿我们都能从文化里汲取力量,做更懂中国人的心理咨询师。

1879计划——

中国心理咨询师社会化培养模式标准建设项目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评审通过

如何报名“1879计划”课程?

扫码提交信息等待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