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圈里:“南大化北戈壁”正火,但更多宝贝藏在烟火里
发布时间:2025-10-27 14:19 浏览量:2
上个月去全国赏石展,刚进大厅就被一阵热闹裹住——东南角的大化石摊位前,围了里三层外三层,摊主手里托着块拳头大的石头,红得像裹了层蜜糖,黄纹顺着石形绕了两圈,有人凑着灯光摸:“这质地,跟和田玉似的润!”隔壁戈壁石摊位更热闹,玻璃柜里摆着各式各样的“小怪物”:有的风凌石棱角分明,像被老天用风沙刻了几十年,歪歪扭扭却透着股硬气;有的玛瑙石圆滚滚的,里面裹着圈粉白,像把晚霞封在了石头里,年轻人举着手机拍个不停。
谁都知道,现在奇石圈里“南大化、北戈壁”是顶流。大化石从南方红水河来,自带水冲出来的温润,颜色还敢撞——红配黄、黑镶金,怎么看都亮眼,不管是新手还是老藏家,见了都想上手摸两把;戈壁石从北方戈壁滩来,经得住风沙磋磨,要么是风凌石那样的“硬骨头”,要么是玛瑙那样的“俏宝贝”,皮实耐存,摆家里不娇气。这俩石种就像圈里的“流量明星”,走到哪都能聚起人气,不少人一入圈,先想着收块大化或戈壁石“打底”。
可要是顺着展会往深处走,就会发现这“顶流”之外,藏着更多千奇百怪的“宝藏”。转过拐角,有个不起眼的小摊位,摆着几块黑黢黢的石头,看着没大化石亮眼,却有个老藏家蹲在那看了半小时。我凑过去问,老藏家指着石头上的孔洞:“你看这‘透漏’,是灵璧石的老底子,摸着发沉,敲一下还能听见‘当当’的脆响,这是大化石没有的苍劲劲儿——玩的就是个‘瘦皱透漏’的意境,跟看山水画似的。”说着他用手指抠了抠石缝里的纹路,眼里亮得很:“这石缝像山里的沟壑,越看越有味道。”
再往里走,有个黄河石摊位更有意思。摊主是个陕北大哥,手里举着块巴掌大的石头,上面全是深褐的纹路,横一道竖一道,乍看像乱线。可大哥一指点:“你看这道粗纹,是黄河的主河道,旁边这些细纹,是岸边的沟壑——我去年在壶口捡的,当时水刚退,这石头上还沾着泥呢!”他说得激动,指着纹路给人讲:“你看这块,像不像咱陕北的土窑洞?那块纹路绕一圈,是黄河湾!”围过来的人本来没在意,听他这么一说,再看石头,果然越看越像,有人忍不住说:“这哪是石头,是把黄河的样子刻进去了!”
最妙的是角落里的雨花石摊位,摊主没大声吆喝,就摆了个放大镜,谁想看就递过去。我凑过去一看,一块指甲盖大的雨花石里,居然藏着片“小江南”——浅青的底色是湖水,上面几点白是飘在水上的船,还有一缕淡红,像湖边的桃花。摊主笑着说:“雨花石玩的就是‘芥子纳须弥’,别看小,里面能藏山水、藏花鸟,比戈壁石的粗犷多了份细巧。”有个小姑娘看入了迷,说:“这石头里像有个小世界,比大化石的颜色还耐看。”
逛到闭馆时,我跟那个陕北大哥聊起“南大化北戈壁”的热度,他摆摆手:“那俩是火,但咱黄河石也有自己的根——大化石润,戈壁石野,咱黄河石带着咱家乡的土味,摸着手感糙,可里面藏着黄河的劲儿,懂的人自然懂。”旁边玩灵璧石的老藏家也点头:“玩石头不是追热门,是找能跟自己说话的。有人爱大化的艳,有人爱戈壁的奇,我就爱灵璧石的‘硬气’,各玩各的,才有意思。”
走出展会,手里攥着块从大哥那买的小黄河石,摸着上面粗糙的纹路,忽然明白:“南大化北戈壁”是奇石圈的热闹,可真正的精彩,藏在每个石种的“个性”里——灵璧石的苍劲、黄河石的厚重、雨花石的精巧,还有更多像乌江石、松花石这样的“小众宝贝”,各有各的脾气,各有各的拥趸。就像圈里人常说的:“石头没有高低,只有合不合眼。”这千奇百怪的石头,凑在一起,才是赏石圈真正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