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妈吃阿司匹林,4个月后脑出血!医生:服药期间注意5点

发布时间:2025-10-28 12:34  浏览量:1

本文182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河南一位60多岁的大妈,原本身体不错,平时也挺注意保养。前段时间一次体检中发现血液粘稠,听人建议后开始每天吃一片阿司匹林,想着“活血化瘀,预防心梗脑梗”,结果4个月后突发脑出血,被紧急送进了ICU。

医生一边抢救一边叹气:阿司匹林不是人人都能随便吃的

那为什么一个“防心梗”的药,会变成“致命凶手”?吃阿司匹林,到底该注意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说。

阿司匹林的全名是乙酰水杨酸,是一种经典的非甾体抗炎药。早期被用于退烧止痛,但后来被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

简单来说,阿司匹林的作用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心梗、脑梗的风险。

但也正因为它“防止凝血”,出血风险就随之增加。尤其是长期服用、剂量不当或本身就有出血倾向的人,极易引发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甚至脑出血

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指南》指出:

阿司匹林仅适用于明确诊断为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二级预防,普通人群或仅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不推荐长期服用。

换句话说,没病的人吃阿司匹林,是在拿命冒险。

河南这位大妈的情况并不少见。医生回忆说,她没有心梗、脑梗病史,只是“血粘稠、有点高血脂”,就自行开始吃阿司匹林。

刚开始没啥事,但几个月后,她突然觉得头晕、恶心,随后失去意识,送到医院时CT一查——脑出血

医生明确表示:她的脑出血,很可能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有关。

这是因为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功能后,一旦血管破裂,身体就很难止血。特别是老年人本身血管脆弱,加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问题,出血风险更高

这类“好心办坏事”的案例,医生几乎每个月都能碰上两三个。

阿司匹林不是“洪水猛兽”,它确实能救命。但前提是用得对。医生总结了5个服药期间必须注意的关键点:

如果你没有明确的心血管疾病病史(如冠心病、脑梗、支架术后等),医生一般不会建议你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自行服药,只会徒增风险。

常见的心血管预防剂量是每天75mg~100mg。有些人以为“多吃点效果更好”,甚至拿退热用量(300mg以上)来吃,结果出血风险暴增。

剂量多一倍,危险也翻倍。

阿司匹林会刺激胃黏膜,尤其是在空腹状态下。医生建议:

· 尽量在饭后服用;

· 有胃病史的患者应联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保护胃黏膜。

长期吃阿司匹林的人,应定期检查凝血功能、血常规和肝肾功能,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调整用药。

同时也要警惕以下症状:

· 皮肤淤青、牙龈出血;

· 黑便、呕血;

· 头痛、意识模糊等脑出血前兆。

一旦出现,立即停药并就医。

阿司匹林与抗凝药(如华法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同时服用,会显著增加出血风险。

如果必须联合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密切监测。

医生指出,有些人群即使患有心血管疾病,也要慎用阿司匹林:

· 胃溃疡或消化道出血病史者

· 脑出血或出血性中风病史者

· 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

· 过敏体质或对阿司匹林过敏者

·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

这些人群服用阿司匹林前,一定要权衡利弊,必要时选择其他替代方案。

很多人吃阿司匹林,不是因为医生建议,而是听朋友说、网上看,觉得“吃点总没坏处”。

但真正的坏处,往往是悄悄发生的。

医生反复强调:阿司匹林是一把双刃剑,能救命,也能要命。

最怕的就是“没毛病非要吃药”,结果身体越吃越差。

健康不是靠一粒药来维持的,更重要的是科学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真担心心血管疾病,医生建议优先做好这几件事:

· 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

· 保持规律运动

· 戒烟限酒

· 保持心情愉快与良好睡眠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身体,听医生的话,才能把“药”吃得安全,把“病”防得有效。

参考资料:

1.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和二级预防指南(202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2. 《合理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循环杂志,2022年

3. 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药物安全用药宣教资料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