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阳节,牢记:1不洗,2不送,3不留,4要吃,传统习俗要重视

发布时间:2025-10-28 10:16  浏览量:1

一年之中,节气轮转,节日如约而来。今天是重阳节,也是一个属于岁月、属于长辈的日子。人到中年以后,越来越能理解“九九重阳”里的那份深意。

九九,既是长久,也是提醒,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敬老爱亲、顺应季节,更提醒身体的节律从不说谎。

重阳这天,有些事该做,有些事——最好别做。不是迷信,而是经验累积出来的智慧。

比起一味追求“科学”,不如多听听老一辈的叮嘱,再结合现代知识加以印证。许多习俗,其实背后藏着健康的考量。

进入深秋,天气说变就变。早晚凉得像换了季,而中午却还有点“回光返照”的热度。这个时候,洗头、洗澡频繁的人,往往最容易中招感冒

尤其是头发湿着就吹风,哪怕只是阳台上一阵小风,也可能让人第二天醒来鼻塞、咳嗽,甚至诱发旧病。

不少中老年人有晨练、夜步的习惯,出汗回来想图一爽快,立马冲凉。

但这个时候,皮肤毛孔还没完全收缩,血管调节能力也跟年轻时不一样了,冷水一激,可能不仅是感冒的问题,有时还可能引起血压波动,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重阳节这天,不宜洗头洗澡,特别是在气温偏低的清晨或晚上。如果实在觉得不舒服,可以用温热毛巾擦身,一来保持清洁,二来也不会刺激身体。

中医讲“春捂秋冻”,可秋天的“冻”,并不是要硬抗寒风,而是循序渐进地适应气温变化。

节日里,送礼是常事。尤其是中老年人之间,彼此送些补品、营养品,是再常见不过的表达心意方式。但这份心意,有时也会变成身体的负担。

有些人喜欢送高糖分、高脂肪的礼品,比如某些糕点、糖果、蜂蜜制品,或是一些所谓的“滋补”饮料。

看起来是好东西,实则对血糖、血脂控制不佳的人来说,却是隐患。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或高血脂患者,在这类节日里最容易“破功”

更有甚者,一些所谓的“保健品礼盒”包装华丽,却难辨真假,吃了可能没效果,扔了又觉得浪费。于是很多人就放在家里“慢慢吃”,吃到最后反而出问题。

节日送礼,不妨换个思路。可以送些实用的,比如暖贴、护膝,或是一些低糖、高纤的食物,既贴心又安全。比起形式上的隆重,真正体贴的礼物,应该是对健康的尊重

家里人团聚,饭菜丰盛,尤其是老人们,总喜欢把“好菜”留给孩子,把“好酒”留给客人。可一顿饭吃下来,自己反倒没好好吃几口,晚饭后还剩下一大堆。

很多家庭有“不能浪费”的习惯,吃不完的食物习惯性存进冰箱,第二天继续吃。

但重阳节前后,正值细菌繁殖相对活跃的时节,饭菜若存放不当,极易发生变质。尤其是凉拌菜、剩炒肉类,隔夜后再加热,也难以彻底杀菌,反而容易引发肠胃问题。

不少中老年人本身就有胃肠功能弱、消化能力差的问题,吃了不新鲜的食物,很容易出现腹泻、胃痛等情况。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感染性肠炎。

节日的喜庆气氛固然重要,但更该注意的是,饭菜不过夜,健康不过期。吃多少做多少,吃不完的宁可分享给邻居,也不要反复加热、反复食用。

说到底,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味道”。重阳节的味道,是登高望远的清爽,是团聚时的温暖,也是餐桌上的一碗重阳糕。

有人说,重阳糕就是糯米做的甜点,没那么神奇。可这道小小的点心,却是几代人记忆里不可缺的节令之物。糯米本身温和,搭配红枣、桂花、核桃等配料,不仅香甜软糯,还能补中益气、健脾养胃

尤其是老年人,常常因为胃口不好、食欲差,对热量摄入较低。适当吃些重阳糕,不仅补充能量,还能改善情绪。甜食带来的心理慰藉感,是其他食物难以替代的。

也不是说每个人都适合吃得多。糖尿病患者或血糖控制差的人,要根据自身情况适量品尝。若担心血糖升高,可以选择低糖、杂粮混合版本,既保留节日的仪式感,也不至于影响健康。

传统食物最动人之处,不在于它多么“补”,而是在于它连接了亲情、季节和身体的节律。重阳节吃重阳糕,吃的不只是味道,而是一种回归。

回顾这些年,节日越过越热闹,商场活动也层出不穷,可真正让人记住的,往往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

比如母亲每年都会做的那一盘重阳糕,比如父亲坚持不让家人洗头的叮嘱,比如老人们不舍得倒掉一口剩菜的节俭……

这些小事,串起来,其实就是一个家庭的健康观。或许没有多高深的理论,也没有什么“医学定义”,但正是这些生活中的点滴,构成了真正的健康习惯。

节日从不是一场仪式感的堆砌,而是一次身体与心灵的对话。尤其在重阳节这样一个与“老”字相关的日子里,更该去倾听身体的声音,尊重自然的节律,珍惜团聚的时光。

有人说,老年像秋天,热烈褪去,开始变得沉静。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更是养护的关键期。保暖、节制、平衡,才是秋天真正的养生之道

愿每一个重阳节,都不只是“敬老”的形式,而是真正在生活的每一处细节里,留下对健康的尊重。

愿每一位长辈,都能在这个季节里,感受到温暖的关照,而不是被忽略的孤单。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手册[Z].北京:中华预防医学会出版社,2022.

[2]李莉,张俊岭.秋冬季节呼吸道疾病与日常行为管理[J].现代预防医学,2023,50(14):2602-2605.

[3]张小青,王宏.中老年人节日饮食行为与健康状况关联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24,40(05):418-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