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低密度胆固醇越低,癌症风险越高?控制到多少才好
发布时间:2025-10-28 13:39 浏览量:2
这个话题最近挺热的,网上一查,大家都在议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坏胆固醇”,是不是不能降太低?甚至有文章说,降太低了,会提高癌症的风险。
这一下子把不少人搞懵了:原来我天天吃药、控制饮食、拼命跑步,就是为了把这个“坏胆固醇”降下来,结果你告诉我太低也不好?那到底降到多少才合适?这不是给我们找麻烦吗?
其实啊,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胆固醇,本来就是体内的一种“必需品”,它不是敌人,它是“看情况”的朋友。它参与合成细胞膜、激素、维生素D,还有胆汁酸,哪一样不是身体离不开的?
问题是,低密度这部分胆固醇,它爱在血管壁上“打地基”,时间久了,慢慢堆成斑块,堵住血管,这才让它背上了“坏”的名声。但你说它坏,也得看“坏”到什么程度。
先说说研究的事。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数据,是《柳叶刀》上刊登的一个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研究了十几万人,发现某些人群中,低密度胆固醇特别低的那部分人,癌症的发病率略高。
但问题来了:这类研究只是“观察性”的,不能说明因果。也就是说,你不能因为看到A和B一起出现,就说A导致了B。
就像你在街上看到很多穿羽绒服的人都感冒了,你不能说穿羽绒服会让人感冒。很可能是因为天气冷,大家又都穿羽绒服又都容易感冒。
有些人LDL-C(低密度胆固醇)很低,是因为身体本来就有潜在的慢性疾病或肿瘤,导致胆固醇合成少了,而不是因为胆固醇降下来了才生病。换句话说,是病在先,胆固醇在后,不是胆固醇“降太低”把癌症“请来”的。
不过话说回来,胆固醇太低也确实不是啥好事。你想啊,身体细胞都靠它来修修补补,神经鞘磷脂的合成都离不开它。
如果血里一点胆固醇都没有,脑子反应慢,皮肤干燥,甚至性激素都分泌不正常,人就会整天没精神,抵抗力也差。尤其是老年人,身体各项功能本来就有些下滑,胆固醇如果压得太低,反倒容易出问题。
到底控制到多少才合适?这可不能一刀切。对于没有心血管病史的普通人来说,一般建议LDL-C控制在3.4mmol/L以下就行了。
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基础病,那目标可以再低点,比如2.6mmol/L以下。
而像有过心梗、中风、动脉硬化的人,医生可能会建议更激进一点,压到1.8mmol/L以下,甚至1.4mmol/L以下。但这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自己猛吃降脂药,想“越低越好”。
说到药,不得不提他汀类药物。它们是目前最常用的降胆固醇药物,像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这类。有人担心吃他汀会不会增加癌症风险?
目前的共识是——不会。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都明确指出,他汀类药物的长期使用是安全的,反倒是能通过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至于所谓的“吃了他汀得癌”的说法,多半是误传,或者是一些个别病人本身就有高风险,再加上一些巧合,就被误解了。
咱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误区,就是看到体检报告上LDL高一点,就慌了神,赶紧去找药吃,恨不得一夜之间降下来。胆固醇高不高,不能光看数字,还得看人。
一个三十岁的小伙子,LDL3.2mmol/L,身体倍儿棒,体重正常,没有家族史,也没别的风险因素,这种情况医生可能一句“注意饮食”,就打发了。
但如果是五十多岁的男性,抽烟、喝酒、高血压、血糖也高,那哪怕LDL只是2.8,也得盯紧点,必要时就得下药。
再说说饮食上的事。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吃油腻的,就能降胆固醇,结果天天吃水煮青菜,鸡肉不带皮,连蛋黄都不敢吃。其实这就“过度自律”了。
胆固醇八成都不是吃进来的,是肝脏自己合成的。你把吃的那点都戒了,身体可能会“误以为”你缺胆固醇,反而会加班加点自己造。
所以饮食要平衡,不是胡吃海塞,也不是一口油不沾。多吃点富含植物固醇的食物,比如燕麦、坚果、豆类,这些能和胆固醇“抢着”被吸收,从而降低血胆固醇水平。
还有一个冷知识你可能没注意到:晚上熬夜、压力大、睡眠不好,也会扰乱体内胆固醇的代谢节律。身体一着急,肾上腺素一上来,就容易刺激脂质合成。别小看了睡个好觉的作用,这比你吃多少鸡蛋牛奶还重要。
当然啦,胆固醇的事,不是今天说清楚就完了。它和我们全身的代谢、激素、炎症、免疫都有关系,像一张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光是心血管病,连阿尔茨海默病、肝脏疾病、甚至抑郁症,都和它有点关系。这“坏胆固醇”虽然名字不好听,但也是个“复杂角色”。
如果你体检报告上LDL特别低,比如低于1.0mmol/L,尤其是没有吃药的情况下,那可得警惕一下了,可能是潜在的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甚至是某些慢性疾病的信号。
不是说低就一定好。如果你本来就有心脑血管风险,那也别怕把它降得低一点,只要是在医生的掌控范围内,就没必要太焦虑。
胆固醇不是“敌人”,它是“中间人”。高了不行,低了也麻烦,关键是得“刚刚好”。和人一样,太张扬不行,太沉默也不妙,得有个度。
这个度,不是网上随便看个数就能定的,而是得结合你的身体情况、家族史、生活习惯、医生判断,综合来看。
别怕麻烦,身体的事儿,就该认真点。你得把身体当成老朋友一样去听它的意思,而不是当成敌人去斗争。你要是懂得和它好好相处,它也不会轻易给你添乱。
参考文献:
[1]黄建始,徐东.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J].中华心血管杂志,2023,51(10):873-888.
[2]张海澜,周玉兰,赵晨.他汀类药物与癌症风险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2,22(8):1261-1265.
[3]李红,王旭.血脂异常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癌症发病风险的关联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4,17(5):22-25.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 上一篇:消费级人形机器人行业“开卷”
- 下一篇:静里藏着生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