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机器人:京东全面投入智慧物流建设,自动化浪潮重塑仓储配送
发布时间:2025-10-28 13:26 浏览量:2
10月24日,京东物流宣布,未来5年要采购300万台机器人、100万台无人车和10万架无人机,全面投入物流供应链全链路场景,进一步巩固其在智能物流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京东物流此次规划,绝非单纯的设备采购动作,而是其基于行业趋势、自身积淀与战略野心的系统性布局,标志着中国智能物流从 "试点示范" 阶段正式迈入 "规模化落地" 的爆发期。除了京东物流,顺丰控股、美团同样在全力加速物流环节的无人化。
物流行业长期面临 “人力依赖度高、效率瓶颈明显、成本居高不下” 的痛点,而智能设备已被证明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经过多年技术积累,物流机器人已具备规模化应用的条件,无人城配车在低速、短驳场景下也已实现点到点无人驾驶的技术可行性,无人机配送则在美团等企业的实践中完成了商业验证。
今天我们为大家解读一下物流机器人的主要知识。
物流机器人的定义
物流机器人是指在物流作业场景中,集成自动化控制、传感器感知与智能算法,可自主完成货物搬运、分拣、拣选、配送等任务的智能化装备体系。其本质是通过技术手段替代人工完成重复性、高强度物流作业,核心价值体现为打破传统物流的人力依赖局限,实现作业流程的标准化、高效化与柔性化。作为智能物流的核心执行载体,它融合机械工程、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多学科技术,推动物流系统从 “自动化” 向 “自主化” 升级。
物流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物流机器人遵循 “感知 - 决策 - 执行 - 反馈” 的闭环工作逻辑。
(1)环境感知:通过传感器捕捉空间位置、货物信息及障碍物状态,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2)智能决策:调度系统结合订单需求与实时环境数据,通过算法完成路径规划、任务分配与动态避障决策。
(3)作业执行:驱动系统与执行机构协同,完成货物抓取、搬运、投放等具体操作。
(4)状态反馈:实时回传任务进度与设备状态,确保调度系统动态优化作业方案。
数据来源:行行查 | 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物流机器人的主要分类
按功能属性分类
搬运机器人:含 AGV、AMR 等,核心承担货物点对点转运任务,具备不同负载适配能力。
分拣机器人:基于视觉或条码识别技术,实现货物按品类、目的地的自动分类。
拣选机器人:对接订单系统,完成货物精准抓取与归集,适配电商多 SKU 场景。
配送机器人:聚焦末端场景,实现从仓库到终端用户的最后一公里货物交付。
按导航技术分类
固定路径导航型(AGV):依赖磁条、二维码等预设设施,适用于结构化场景。
自主路径导航型(AMR):通过 SLAM 技术构建环境地图,实现动态路径规划与避障。
AGV机器人的组成结构
AGV智能搬运机器人(Automated Guided Vehicle)是一种基于自动导航技术的智能物流设备,主要应用于制造业、特种行业、餐饮服务及食品医药等领域。其通过磁条、激光、RFID及SLAM等技术实现自主移动,其中磁条导航因成本低廉成为最常见方案,RFID导航凭借高精度和灵活性成为重要补充方案,二维码导航为第二代主流技术。
AGV 等移动机器人的组成以移动机器人上位控制系统为核心,该系统协调管理电源装置、导航装置和通信装置,其中电源装置提供持续电力支持,导航装置负责路径规划与定位,通信装置实现信息交换与数据反馈。在此基础上,无人叉车、AGV 等工业应用移动机器人具体包含机器人本体(含驱动装置、执行机构、安全防护装置,分别负责移动、作业任务执行及安全保障)、精细化控制任务的控制系统、前述电源导航通信装置、提升操作便捷性的人机交互系统,以及传感器、摄像头等增强功能与适应性的其他辅助装置。
物流机器人的主要应用领域
(1)仓储物流:核心应用场景,涵盖自动化立体仓库堆垛、“货到人” 拣选、智能分拣等环节,显著提升仓储空间利用率与作业效率。
(2)生产制造:聚焦车间线边配送、原材料转运与成品下线搬运,实现生产物流与产线的无缝衔接。
(3)末端配送:覆盖社区、园区、写字楼等场景,完成快递、外卖及生活物资的无接触配送。
(4)特殊场景:包括医疗物资配送、冷链物流转运、高危环境物料搬运等,适配专业场景的特殊作业要求。
全球物流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在2028年达到186亿美元。在电商需求上升、劳动力短缺加剧、自动化需求提升、机器人技术进步和供应链不断变化下,海外物流机器人需求也有望持续提升。根据 Precedence Research 测算,2024年全球物流机器人市场规模102.1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占比35%,主要由于亚太地区电商行业蓬勃发展、强大的物流网络和坚实的制造能力,占据市场主导。展望未来,在全球电商占比不断增长、机器人技术进步和劳动成本上升的催化下,全球物流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在2028年增长至186亿美元,2024-2028CAGR16.24%。
据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2023年我国物流机器人销量达15.3万台,同比增长33.6%,预计到2024年,全球物流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美元。
物流机器人市场格局分散。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国物流及移动智能机器人及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产业较为分散,拥有超过50名市场参与者,按2022年收入计算,五大市场参与者占该产业约32.5%的市场份额,优必选排名第七,市场份额约2.2%
物流机器人产业链上游为核心零部件供应环节,是行业发展的技术基石。主要包括传感器、控制系统和动力系统三大类。传感器领域,Velodyne与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为机器人提供精准环境感知,奥比中光的3D视觉传感器则强化货物与路况识别能力;控制系统方面,英伟达的算力芯片支撑复杂算法运行,开源的ROS操作系统降低了开发门槛;动力系统中,宁德时代、LG化学的锂电池提供持久能量,安川电机、发那科的高精度电机保障驱动性能,这些零部件共同决定了机器人的基础性能与成本结构。
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与解决方案集成,衔接上下游实现技术落地。本体制造企业聚焦不同细分品类,极智嘉、海康机器人主攻AGV与AMR搬运机器人,VisionNav Robotics则专注于自动驾驶叉车,通过融合导航、感知等技术打造硬件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更侧重系统集成,瑞仕格凭借AutoStore系统与Synq软件,为仓储场景提供从存储到分拣的一体化自动化方案,而Geek+则通过调度算法实现数百台机器人的集群协同,满足大规模物流场景需求。
下游为应用场景与终端客户,需求驱动行业迭代升级。电商物流是核心应用领域,京东物流、菜鸟等企业部署机器人应对大促订单高峰;制造业中,汽车与电子行业通过机器人实现产线物料搬运;零售与医药领域也在加速渗透,如挪威Coop超市通过自动化物流中心提升60% productivity,西班牙B.Braun药厂借助机器人实现仓储产能翻倍。下游客户对效率与成本的诉求,持续推动中上游技术创新与模式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