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重视“中国人经济”,彰显以人为本发展观
发布时间:2025-10-28 15:00 浏览量:2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谈及“十五五”时期开放工作时说,我们既看GDP(国内生产总值)也看GNI(国民总收入),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
“既看GDP也看GNI,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这一辩证法的背后,是中国发展理念的深刻演进,标志着中国经济政策从单纯追求总量扩张向更加注重民生福祉的战略转变。这不仅是统计指标的完善,更是发展观的根本升华,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
GDP作为衡量经济活动的经典指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的增长速度与发展态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的快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使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单一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也有其局限性,它无法衡量经济增长的质量,无法反映资源环境的代价,更难以体现财富分配的实际状况。当一座工厂创造的产值计入GDP的同时,我们却无从知晓这些财富最终流向何处,是沉淀在本国居民口袋,还是汇往海外投资者的账户。
GNI的引入,恰好弥补了这一缺失。与GDP衡量“生产所在地”不同,GNI衡量的是“国民所属地”,它扣除了外国在本国的收入,加上了本国从国外获得的收入。这一减一加之间,折射的是发展视角的根本转变:从注重“地域产出”转向关注“国民所得”。正如国家统计局所言,在分析贫富差异和生活质量时,GNI比GDP更具参考价值。将GNI提升到与GDP同等重要的位置,意味着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更加全面,也更加人性化。
“中国人经济”这一充满温度的表述,生动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经济发展的成果,不能仅仅体现为国家统计报表上的数字增长,更应当转化为每个中国家庭可感可及的生活改善。如果经济增长只是造就了宏大的建筑、惊人的产量,而普通民众的收入停滞不前,医疗、教育、住房压力持续加大,那么这样的发展是不完整、不可持续的。“中国人经济”的理念,正是对这种片面发展观的纠偏,它重申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人本身。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中国人经济’”正是这一理念在经济领域的具体实践,它要求我们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将民生福祉放在核心位置,通过“投资于人”的战略,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投入,不断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从经济规律看,“中国人经济”与“中国经济”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居民收入的稳步提升,直接转化为消费能力的增强,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内需动力。当前,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关键就在于激发内需潜力。而只有当每个中国家庭的“钱袋子”真正鼓起来,才能形成“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良性局面,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最可靠的支撑。
“十五五”时期,推动“中国经济”与“中国人经济”并驾齐驱,需要一系列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对外,要健全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引导产供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中国资本的全球收益;对内,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的同步提升,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单纯追逐GDP到GDP与GNI并重,从关注“中国经济”到同时重视“中国人经济”,这不只是经济指标的拓展,更是发展思想的深刻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的发展更加成熟、更加自信、更加以人为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这种辩证统一的发展观,将引领中国走向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具包容性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持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久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