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落地!万元内 “小布米” 开售,松延姜哲源:从陪伴场景起步

发布时间:2025-10-28 20:00  浏览量:2

文:Leon

编辑:cc孙聪颖

202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迈入商业化关键元年,行业正处在技术攻坚与价格鏖战交织推进的阶段。而 “产品力过硬、价格有竞争力、兼具实际应用价值”,已然成为突破机器人商业化瓶颈的核心关键。

10月23日,松延动力发布新款人形机器人 “Bumi小布米”(以下简称“小布米”),普通版定价9998元,首次将通用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拉低至万元以内,引发行业关注。

松延动力作为国内机器人初创企业的代表,今年频频出圈:在今年初举行的“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N2机器人凭借出色的稳定性获得亚军,圈粉无数,目前订单量已超2000台并且仍在持续增长。(延伸阅读:松延动力机器人卖爆,创始人姜哲源:商业化才能活下去)

与此同时,N2 以 3.99 万元起售价,倒逼宇树科技等行业头部企业跟进,推动国内人形机器人价格持续下探。“我认为人形机器人本身不该那么贵。” 松延动力创始人、董事长姜哲源直言。在接受《华尔街科技眼》等媒体专访时,他不仅分享了 “小布米” 的研发细节、市场定位与行业趋势,更提出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可瞄准家庭陪伴场景,逐步打开消费市场。

小机器人更难做,自研是关键

“小布米”正如其名,是一款小巧可爱的机器人,其身高94厘米、体重约12公斤,全身有21个自由度,达到完整人形机器人的自由度数量,可实现起身、行走、奔跑、跳舞等操作。同时,“小布米”接入京东Joy Inside具身智能平台(大模型),提供了高情商对话、多元场景适配、海量角色选择等功能。

除 9998 元的普通版外,“小布米” 还推出售价 2.49 万元的 EDU 版本 —— 该版本支持 URDF(通用机器人描述格式),可满足机器人仿生、编程及生态开发等多元需求。截至发稿,“小布米” 首批 500 台已在京东售罄,松延动力随即宣布紧急加推 500 台,将于 2026 年 1 月或 3 月分批交付,且全系提供一年质保。

比较反直觉的是,小尺寸机器人实际上比大尺寸更难做。据松延动力方面透露,难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算法调试,URDF通常更适配标准尺寸机器人,小尺寸机器人零部件更小、重量轻、惯量轻,导致仿真训练时间更长、难度更大;二是硬件本体设计,紧凑的空间需要进行更多集成化设计,比如解决小空间散热、腿内走线防磨损等一系列问题。

“便宜不意味着低端,‘小布米’的性能比很多好几万的机器人还好。”姜哲源表示,“自研比例非常高,结构、整套电路板全是自研,包括整个域控制器,生产也全是自己做,目前没有开放任何外部代工。另外,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几乎百分之百,普通版已全面实现进口替代。”

针对交付能力,《华尔街科技眼》向姜哲源提问:“在需求量较大、同时保证自研自产的前提下,是否存在交付压力?”姜哲源表示,松延动力在长三角地区布局了一定规模的产线,同步优化供应链,提前规划产能、开专线、备料等,力求保证“小布米”的交付。据企查查显示,松延动力在今年3月于江苏常州成立了松延智造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000万元,从事机器人及相关零件的研发、制造、销售等。

用消费电子的思路探索新场景

“小布米”的问世,源自姜哲源的一次有感而发。他在一场N2机器人快闪活动中,发现小朋友们对N2很感兴趣、但又有些畏惧。“成年人看全尺寸机器人也会有恐惧。”姜哲源强调,“我们把尺寸做小,一是能把性价比做到极致;二是物理世界中,机器人越小运动性能越好。小尺寸对成本控制、机器人亲和力都有重要意义。”

毫无疑问,“亲和力” 是极具潜力的切入点。当前模型泛化能力尚不完善、机器人训练数据也存在缺口,在此背景下,若能先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实现基础陪伴体验,这种场景化应用或将成为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叩开消费市场的关键 —— 既能降低大众接受门槛,也能逐步提升行业认知度。

“N2 作为教育类产品,大部分家庭不会买,主要是学校采购教学生编程。小布米的价格摸到了消费级门槛,有孩子的家庭都可以买。”姜哲源解释了“小布米”与N2的定位差异,“年龄小的孩子能玩图形化编程,比如编程让机器人说话、走路、跳舞,体会编程乐趣;大一点的孩子能用它学 Python,再大一点学 C++。还有舞蹈、做操等功能,能带着小朋友锻炼,这些是家庭中的潜在应用场景。”

图:松延动力创始人、董事长姜哲源

事实上,陪伴机器人(含桌面级、宠物级等)的市场需求一直存在,只是限于技术和成本问题未能形成规模。比如索尼AIBO机器狗、法国NAO机器人等,皆因功能有限或价格昂贵而失败。如今,在AIGC+机器人技术高速发展、产业链逐步完善的情况下,陪伴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在2024年已达近200亿美元,并且有望在2033年成长至600亿美元。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也可以成为陪伴机器人或是AI玩具,“小布米”便是这条赛道的有力竞争者之一。如果能够成功拉动消费市场放量,还将促进供应链成本进一步降低,逐渐实现机器人市场的普惠。姜哲源也坦言:“很多机器人产品值得用消费电子思路重新做一遍。”

姜哲源:看好中国机器人发展

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仍处于探索期,公众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人形机器人什么时候能够在通用场景中干活?

谈及行业痛点,从业多年的姜哲源直言:“主打功能性的机器人,目前主要卡在数据环节 —— 现有数据规模远不能满足需求。现在不少地方政府、上市公司都在布局具身智能训练场,海内外企业也在大规模采购数据,足以说明行业正处努力解决数据短缺的问题。”

不过,他仍对行业前景充满信心:“具身智能是一个周期长达十年的产业,市场想象空间巨大。” 而对于机器人真正走进家庭、进入工厂承担生产力劳动的时间,业内普遍认为,至少要等到 2030 年。

不久前,美国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 AI发布了新一代产品Figure 03,其高度仿真的动作和基于现实世界的工作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在视频中,Figure 03不仅能够完成叠衣服、收拾房间、使用洗碗机,还可根据电量状态自主回桩补能。另一家美国公司特斯拉,也在其位于加州洛杉矶的24小时主题餐厅中设置了一台Optimus机器人,为消费者装爆米花、打饮料。不过,它们何时能够进入市场还是未知数,初期零售价格预计高达数万美元一台。

相对来说,中国机器人企业更注重“边落地边发展”,将机器人市场阶段化。在今年8月召开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上,不乏能够自主搬运货物、快递分拣甚至是进行化学实验筛查的中国制造人形机器人。通过VLA 大模型训练来实现“视觉-决策-行动”,已经成为全球机器人企业的共识。(延伸阅读:2025机器人大会引爆“百团大战”:价格鏖战与技术攻坚并行)

可以肯定的是,全球机器人制造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产业链相关信息显示,特斯拉Optimus V3的灵巧手电机、结构件、线性执行器等关键部件均有中国供应链企业的深度参与,包括鸣志电器、三花智控、拓普集团、旭升股份等。

以下是《华尔街科技眼》等媒体与姜哲源的对话实录:

、小尺寸机器人比全尺寸、中大尺寸难多了

问:介绍一下小布米的基本参数、核心能力,及与公司高端产品线的核心区别?

姜哲源:首先得澄清,便宜不代表低端,这款机器人性能比好多几万块的都强得多。参数上,自由度有21 个 —— 每条腿 6 个、腰上 1 个、每个胳膊 4 个,是完整人形机器人的配置。功能方面,上线就能起身、走路、奔跑、跳不同舞蹈,还能二次开发,能搞图形化编程,也有配套课程做生态。

问:公司在核心技术或供应链上有哪些突破,实现了小布米的极致性价比?

姜哲源:可以回头看看,马斯克之前把火箭发射价打下来,小米初代也拉低了手机门槛,人形机器人其实也不该那么贵。马斯克有个说法,按材料毛重乘期货单价算理论最低成本,实际成本跟这差距大,说明工程师能力不够。说白了,人形机器人核心就是塑料、铝、铁、铜线、磁铁加芯片,没啥特殊的,价格完全能降。我们这款小布米能做到这个价,一是大量用复合材料,轻量化还便宜;二是本身重量低,成本基数就小;三是控制器、电机系统这些全自研,降本空间大;再加上我们不追求高毛利,抱着“感动人心,价格厚道” 的想法,才把价格压到现在这个范围。

问:如此低的售价,公司是如何做到成本控制的?

姜哲源:这款产品成本很低,我们也控制了自己的毛利水平,挣良心钱,卖良心产品。

问:松延动力为什么选择小尺寸机器人,有何用意?

姜哲源:国庆我带N2 去巴黎做快闪,机器人一下车,五分钟准能围上百来人。成年人觉得可爱,会摸脑袋、握手;但小朋友虽然感兴趣,机器人一跑近就躲爸妈身后 —— 因为小朋友身高跟机器人差得小,甚至更矮,会觉得有威胁,其实成年人看全尺寸机器人也会怕。我们做小尺寸,一是能把性价比拉满,二是物理上机器人越小运动性能越好,对控成本、提亲和力都特别重要。小尺寸对成本控制、机器人亲和力都有重要意义。

问:小尺寸机器人的技术研发是否相对容易?它和N2 主打的应用落地场景有什么区别?

姜哲源:我们真做了才发现,小尺寸比全尺寸、中大尺寸难多了。难在两点:一是算法调试,训机器人走路跳舞得用URDF 文件,小机器人零件、关节小,重量和惯量轻,训练室仿真器仿不准,训起来比大的费时间;二是硬件设计,空间太紧凑,我们得做集成,电池得缩小,还得解决小空间散热、腿里走线防磨损的问题。所以小尺寸研发难度比全尺寸大。场景上,N2 作为教育类产品,大部分家庭不会买,主要是学校采购教学生编程;但小布米的价格摸到了消费级门槛,所有有孩子的家庭都可以买,能陪娃、教编程学英语。

问:小布米用着有门槛吗?会加自动跟随导航这些To C 的功能吗?

姜哲源:小布米用着没门槛,开箱抱出来按个键就开机,还能语音控制、交互。自动跟随是极其简单的事情,跟机器人技术关系不大,有很多方案,比如视觉跟随、UWB 跟随,实现没有任何难度。我们会根据市场需求动态判断是否加入这个功能。

问:小布米属于消费级机器人吗?如何看待人形机器人消费市场的未来发展,养老护理领域什么时候能落地?

姜哲源:人形机器人之前没进消费级,就是技术不行,模型泛化不够,干不了养老、家政这些活。我们发小布米,就是想如果干不了这些,先给情绪价值—— 陪娃、教编程学英语,这是短期能进家庭的方向。小布米算准消费级,在消费和非消费中间。养老护理得等技术突破,国外顶级专家有说 2030 年的,有说明后年能初步落地的,我不是最专业的,建议关注这些专家的观点。

问:小布米偏教育、演出,外界质疑它没法干“现实工作”,您如何回应?

姜哲源:演出、教育也是正经工作啊,老师、明星不都是工作?机器能创造价值就有意义,说它没价值不合理。要是问机器人啥时候能上产线、进家干活,国外顶级专家有说2030 年的,有说明后年能初步上产线的,我不是最专业的,建议关注这些专家的观点。

问:投资人、经销商担心小布米交付,交付有哪些压力?如何实现大交付量?

姜哲源:小布米单月交付量没法公布,但量确实会比较大。我们在长三角布局了有一定规模的产线,为后续交付做准备;其次会遇到供应商供应链问题,一定会有供应链卡壳,所以昨天发布后,我跟供应商打了一圈电话,同步需求可能会比较多,让大家做好准备,提前规划产能、开专线、备料,我们希望小布米的交付不要成为卡点。

问:松延机器人是自己生产还是外部代工?小布米对人形机器人进C 端有突破性作用吗?家庭 C 端场景最难,您怎么看?

姜哲源:全是自己做的,没找外部代工。小布米主要做娱乐、教育类,比如当孩子编程老师,还做不了端茶倒水这些家务,跟大家期待的消费场景不是一回事,这俩“难” 不一样。

问:小布米要做C 端情感陪伴模型,未来会跟云端大模型交互吗?目前接入了什么资源?

姜哲源:我们这款产品目前接入了京东Joy Inside,今天晚上八点在京东上架,会一起联合发布。

二、人形机器人价格下探:是行业趋势,非恶性内卷

问:中国机器人率先完成万元以内人形机器人上市,克服了哪些困难?对行业意味着什么?是否会引发社会方式变革?

姜哲源:没到社会变革那程度,核心是把价压到万元内,让更多人买得起,从奢侈品变消费品。克服的主要是成本—— 多用复合材料、少用金属,改传统方法,优化结构;还有小尺寸的一堆难题。对行业就是推普及,让更多人认识人形机器人。

问:N2 售价 3.99 万,小布米定位万元以下,哪些技术创新与供应链优化实现了这点?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是多少?

姜哲源:万元内机器人不少,像蔚蓝阿尔法狗、宇树机器狗,但都是四足,人形机器人是头回到这成本线。技术有创新,但多是边际的,不是革命性的。核心是降价能让消费市场放量,进一步压供应链成本,而且核心零件国产化几乎百分百,普通版已全面进口替代。

问:宇树发布2.9 万机器人,松延发布万元以下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价格下探会成行业趋势吗?有哪些影响?

姜哲源:我觉得这肯定是趋势,产业一直高毛利不健康,大家把价降下来,对机器人普及、大众认知是好事,未来所有公司都会降价,最后到合理利润和价格。影响主要两点:一是能探索更多场景,昨天发布就有很多咨询,比如客户一次买几十台当高端礼品;二是加快产业普及,主机厂降价会带动上游降本,全行业受益,像小布米出来后,上游关节、线束供应商跟着降本,机械臂变便宜,小厂也能用得起。

问:多家公司降价,是技术到平台期,开始内卷吗?

姜哲源:要是我卖机器人4 万块,别人卖 3 万 5,这算内卷价格竞争;但真正把价格做到另一个价格带,进入新层级,不算恶性价格战。这是在不同价格带下探索新场景,跟价格战没关系。如果要打价格战,完全可以把 N2 价格再降一点,就能跟大家有来有回,但没必要,恶性价格战没意义。我们要让价格进入新层级,下探后触达的人群会超级多,能涌现很多新场景,这是更有意义的事。坦白讲,我们这款产品是几倍幅度降价,完全不是价格战。之前汽车打价格战,几十万的车降几万就能卖得更好,机器人现在还没到这个阶段,我们是探索新场景,定义新价格带的产品。

问:干活的机器人技术卡在哪?松延会研发干活型机器人吗?

姜哲源:干活的机器人主要卡在数据上,目前数据规模不够,具身智能数据一直很缺,很多地方政府、上市公司都在建具身智能训练场,采数据,海内外很多公司也在大规模采购数据。

问:小布米是准消费级产品,未来价格还能降多少?

姜哲源:我不是专家,可能需要问更专业的同事。我自己观察,小布米的价格还有下降空间,未来做小布米第二代,价格可能还会低不少。但具体低到什么程度,需要跟所有部门一起核算,因为定价格时成本要扣到每一个小零件,价格下降空间肯定有,而且不小,具体幅度需要评估后再定。

问:消费级与工业级机器人降价幅度差异大,您怎么看?

姜哲源:其实之前的机器人称不上消费级,应该叫文娱演出、教育科研类机器人,这些机器人目前确实处于价格快速下降阶段。面向工业场景的机器人价格相对稳定,要分开看:首先,传统工业机械臂是完整成熟的产业,价格跟我们关系不大,不受我们影响;其次,一些具身智能类机器人,比如轮式加机械臂、双足全尺寸人形在工厂干活的,价格没下降或下降幅度不大,是因为还没进入规模化、产业化阶段,目前主要以POC 为主,价格降不降意义不大,要分两边来看。

三、明年人形机器人行业不会降温

问:2025 年 10 月多家公司集中发大额订单,原因是什么?明年融资会更紧吗?如何看明年竞争?

姜哲源:别人为啥这时候发订单,我没法猜,每家公司节奏不一样。但我觉得明年行业不会降温,宇树科技要IPO,能带动市场情绪,而且业务会高速增长。具身智能是十年产业,不用在意短期情绪,长远看肯定值得做。

问:明年表演细分市场热度如何?厂商能带来什么不一样的?

姜哲源:明年具身赛道的资本市场一定会热度很高,且比今年更高。明年有几个标志性事件,包括宇树的IPO,大家都很关注,这是一个原因。

业务层面,机器人销售上,明年低价格产品出来后,价格快速下降的行业一定会放量,因为会有很多新场景涌现。表演场景目前租我们的机器人一天要大几千到一万块,今天刷小红书看到有些租赁商的会跳舞机器人报到一万大几一天;反过来看小布米,买一个比租一个还便宜,即便租赁市场大家认为天花板有限,目前还是供不应求的状态。另外,租赁市场还面临需求方和供给方交互不通畅的问题,比如租机器人不知道找谁,只能上小红书搜、私信联系,没有平台做信息对接,即便这样,当前市场行情还是很火爆。我觉得明年甚至往后很长时间,这个市场一定持续存在且增长。

问:大厂和车企都进军人形机器人,明年会是国内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吗?

姜哲源:我们认为肯定会是竞争非常激烈的一年,明年甚至可能进入竞争白热化阶段。因为今年很多厂商没有发产品,或没有发有竞争力的产品,明年肯定会有人跟进,发类似小布米尺寸、功能、价格的产品。关键是在激烈竞争中,我们要快速决策、快速反应、快速完成自身业务方向迭代。

四、核心零件国产化率近100%

问:之前选国产RK3588 芯片的考量是什么?国产化比重在决策中占比多少?小布米用什么芯片?

姜哲源:我们之前用RK3588S,选这款芯片主要有三个点:一是成本可控,单个芯片几十美金,不贵;二是生态好,RK 的生态不错,包括深度学习推理框架 RKNN,教程、文档都齐全,比其他厂家好;三是 CPU 和 AI 算力不错,CPU 是四核 A76 或 A78 加四个 A55,处理能力不错,AI 芯片有 6TOPS 的 AI 算力。整体性能、成本综合下来不错。我们的芯片国产化率,如果买普通版,基本是百分之百。至于小布米用的芯片,还是 RK 的,但不是 RK3588S,目前暂时不能透露,过一段时间可以说。

问:小布米的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是多少?

姜哲源:万元内机器人不少,像蔚蓝阿尔法狗、宇树机器狗,但都是四足,人形机器人是头回到这成本线。技术有创新,但多是边际的,不是革命性的。核心是降价能让消费市场放量,进一步压供应链成本,而且核心零件国产化几乎百分百,普通版已全面进口替代。

问:松延在运动控制、算法、供应链领域有哪些护城河?和宇树相比有什么短板,如何弥补?

姜哲源:我们公司在量产上跨过了很多门槛,具体怎么跨的、跨过哪些,需要等时间更充裕的时候详细回答。但跟宇树相比还是有差距,宇树今年的规模比我们大很多,交付规模也大很多,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上半自动化产线,目前我们产线还是手工线为主,所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非常钦佩宇树,他们做得非常不错。

英文摘要版:

2025, a pivotal year for humanoid robot commercialization, has Chinese startup Songyan Power shaking up the sector with "Xiaobumi"—priced at 9,998 yuan ($1,370), the first general-purpose model under $1,400. The 94cm, 12kg robot—21 degrees of freedom, JD AI for movement/empathy—sold out its initial 500 units on JD.com; 500 more ship Jan-Mar 2026, backed by a one-year warranty. Miniaturization raised R&D hurdles: tough algorithm tuning for small parts, tight hardware integration. But Songyan cut costs via in-house tech (structures, circuit boards) and 100% local parts, with founder Jiang Zheyuan pitching it for families—coding, fitness—vs. its 39,900-yuan ($5,490) N2, for schools.

Jiang cites industry "data shortages" but calls embodied AI a 10-year opportunity, betting China—with its robotics supply chain lead (key Tesla Optimus parts included) and hardware edge—will lead household-scale adoption. That contrasts with U.S. rivals: Figure AI’s Figure 03 and Tesla’s Optimus lack launch timelines, prices pegged in the tens of thousands. Chinese firms, by comparison, advance via "launch-and-refine," on display at 2025’s World Robot Congress, where domestic models demonstrated cargo handling, lab t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