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里,他是白帝城的托孤重臣,更是粮草案里的拧巴人
发布时间:2025-10-29 10:49 浏览量:2
三国的官场上,李严是个 “尴尬人”。他跟刘备的时候,是实打实的功臣 —— 帮刘备平蜀地、守永安,刘备临死前还把他跟诸葛亮一起定为托孤大臣,相当于给刘禅找了两个 “辅政老师”。可到了诸葛亮手里,他却成了 “问题官员”,最后因为粮草没送到位,被撸了官、贬了职,诸葛亮一死,他也跟着病亡了。
说起来,李严这人本事不小,就是心思太 “拧巴”。他想帮蜀汉做事,却又放不下自己的架子;想跟诸葛亮好好合作,却又总想着争高低。他的一辈子,就像永安城的江水,看着奔涌向前,其实总在暗礁上磕磕绊绊。
一、从降将到托孤臣:他的 “能”,藏在蜀地的烟火里
李严最早是刘璋的手下,在成都当县令的时候,就有 “能干” 的名声。后来刘备打蜀地,刘璋派他去守绵竹,他没跟刘备死磕,反而带着兵投降了 —— 不是他贪生怕死,是他看出来刘璋成不了事,而刘备是个能让蜀地安稳的主。
刘备也没亏待他,让他当犍为太守。那时候犍为刚经历战乱,到处是废墟,百姓日子苦。李严到任后,没先搞排场,而是带着人修水利、建城池。他修的 “天社山水利工程”,让犍为的稻田多了好几千亩,百姓终于能吃饱饭;他建的 “夹门关”,成了蜀地通往外界的重要关口,商旅往来多了,地方也富了起来。
蜀地的人都说:“李太守来了,咱们才有好日子过。” 刘备看他能干,又把永安城交给他守 —— 永安是蜀汉的东大门,对着东吴,战略位置重要得很。李严到了永安,一边练兵,一边加固城墙,把永安打造成了 “铁疙瘩”,东吴好几次想来犯,都没敢靠近。
公元 223 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重,把李严和诸葛亮叫到床边,说:“我死了以后,刘禅就交给你们了,你们要像辅佐我一样辅佐他。” 还封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在永安镇守。能跟诸葛亮平起平坐当托孤臣,可见刘备对李严的信任有多深。
那时候的李严,是蜀汉的 “香饽饽”—— 有本事、有功劳、有信任,只要好好干,前途无量。可他偏偏在 “跟诸葛亮合作” 这件事上,犯了 “拧巴” 的毛病。
二、跟诸葛亮的 “暗较劲”:他的 “争”,输在没拎清
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了蜀汉的 “当家人”,忙着稳定内政、准备北伐。按说李严该跟诸葛亮好好配合,一个管军事、一个管政务,可李严却总想着 “争权”。
诸葛亮要北伐,想让李严从永安移到汉中,帮忙管理粮草 —— 汉中是北伐的大本营,粮草是打仗的关键,让李严去管,是信任他的能力。可李严不愿意,找了个借口说:“东吴可能会来打永安,我走了不行。” 其实他心里是觉得,去汉中就成了诸葛亮的 “下属”,没了在永安当 “土皇帝” 的自在。
诸葛亮没跟他计较,又让他儿子李丰去管江州,还给他升了官,李严这才勉强同意。可到了北伐的时候,李严又出了岔子。公元 231 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让李严负责运送粮草。那时候正赶上连雨天,粮草运得慢了,李严怕诸葛亮怪罪,就派人跟诸葛亮说:“粮草不够,你赶紧撤军吧。”
诸葛亮信了他的话,撤军回来,可李严又装模作样地说:“粮草明明够啊,你怎么回来了?” 还跟刘禅说诸葛亮是 “故意撤军,浪费兵力”。他想把责任推给诸葛亮,可没想到诸葛亮早把他的书信、使者的证词都留着,一拿出来,李严的谎话就被戳破了。
诸葛亮气得不行,上书刘禅,把李严的过错一条一条列出来,说他 “不顾大局、欺上瞒下”,请求把他贬为庶民,流放到梓潼。刘禅准了,李严就这么从托孤大臣,变成了普通老百姓。
其实李严不是坏,是 “拎不清”。他觉得自己跟诸葛亮都是托孤臣,就该平起平坐,却忘了蜀汉的大局是北伐、是兴复汉室。诸葛亮不是要跟他争权,是要集中力量办大事。李严的 “争”,争的是个人的面子和权力,丢的是蜀汉的利益,最后只能是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三、诸葛亮死后的 “绝望”:他的 “盼”,碎在岁月里
李严被流放后,没放弃希望。他知道诸葛亮是个明事理的人,觉得诸葛亮总有一天会明白自己的 “苦衷”,会把他召回朝廷,让他再为蜀汉做事。他在梓潼天天盼,盼着诸葛亮的消息,盼着能再回到永安,再守一次蜀汉的大门。
可他没等到这一天。公元 234 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的消息传到梓潼,李严听了,当场就哭了,哭完后就一病不起。有人问他为什么哭,他说:“诸葛亮死了,再也没人能明白我了,再也没人会用我了。”
没过多久,李严就病死了。他到死都没明白,不是诸葛亮不明白他,是他自己没明白 —— 诸葛亮用他,是因为他有本事;诸葛亮贬他,是因为他犯了错。他把自己的前途,寄托在别人的 “原谅” 上,却没想着自己先反省、先改正。
李严的一辈子,其实挺可惜的。他有治国安邦的本事,有刘备的信任,有诸葛亮的重用,可就是因为自己的 “拧巴” 和 “拎不清”,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他不是奸臣,也不是庸臣,就是个 “有本事却没格局” 的人。
四、李严的 “教训”:三国里的 “普通人困境”
现在再看李严,其实他像极了咱们身边的一些人 —— 有能力,却总在小事上计较;想做好事,却又放不下个人的得失。他的悲剧,不是因为遇到了诸葛亮这样的 “对手”,是因为他自己没跳出 “个人利益” 的小圈子,没看到 “蜀汉大局” 的大天地。
诸葛亮为什么能成为 “千古名相”?不是因为他比李严聪明多少,是因为他始终把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放在第一位,个人的权力、面子,在大局面前都不算什么。李严恰恰相反,他把个人的权力、面子,看得比大局还重,最后只能被时代淘汰。
三国里,像李严这样的人还有不少 —— 比如袁绍,有四世三公的家底,却因为刚愎自用、不会用人,最后输给了曹操;比如袁术,手里有玉玺,却因为狂妄自大、不顾民心,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他们都有本事,却都因为 “格局小”,成了历史的 “过客”。
李严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再有本事,要是没格局、没大局观,终究成不了大事。就像永安城的江水,只有汇入长江,才能奔涌到大海;要是总在小水沟里打转,迟早会干涸。
李严死后,他的儿子李丰继承了他的爵位,继续为蜀汉做事。或许李丰从父亲的故事里明白了,什么是 “大局”,什么是 “责任”。而李严的名字,也成了三国里一个 “尴尬” 的注脚 —— 提醒着后来人,别让 “拧巴” 的心思,毁了自己的本事;别让个人的 “小算盘”,误了集体的 “大事业”。